败血症

就诊科室: 儿科  感染内科  新生儿科  重症监护室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任何类型的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例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败血症的常见表现有寒战、发热、出血点、皮疹、肝脾肿大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被鱼鳍刺一下,怎么就下了病危、截了肢?

范晓明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烧伤外科

发病原因

任何类型的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常见的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

老年人、孕妇与儿童以及免疫系统受损人群,是发生败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加以注意。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败血症肾损害怎么治疗?

王世民 主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综合内科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败血症一般急性起病,多数病人在败血症发病前,通常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感染,因此,败血症的症状首先是原发感染处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 随着致病菌进入血液,可随血液流向全身,会出现全身的中毒症状,常见寒战、高热,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倦怠、呼吸和心率增快等,少部分人会有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见休克、出血、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等并发症。
  • 躯干、四肢、眼结膜、皮肤黏膜等处常出现出血点,但往往数量不多。
  • 败血症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迁徙性感染,累及各个器官,引起皮下脓肿、肺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等。

并发症

  • 血栓:败血症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多见于肺、肝、肾、脾、骨髓及皮下组织等。
  • 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败血症可能增加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脓毒症休克:大多数患者可以从轻度败血症中恢复,但是有一部分会发展成脓毒症休克,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尿脓毒血症的诊断

张维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如何预防

  • 如果患有细菌、真菌、厌氧菌感染,应该及时接受治疗,以避免病菌扩散,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 面部、特别是危险三角区的疖肿、痘痘切勿挤压。
  • 疫苗接种,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
  • 规律生活,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以加强免疫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尿路结石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丁翔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泌尿外科

检查

败血症主要依据血液检查、病原学检查等进行确诊。

  •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凝血功能是否异常、肝肾功能是否出现异常、电解质(如钠、钾等)是否不平衡、呼吸功能是否受损。
  • 病原学检查:取血液、体液(如脓液、胸水、腹水、脑脊液等)或骨髓进行培养,以检出病原菌。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尿脓毒血症的诊断

张维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治疗方式

败血症起病急、发病快,通过血液或骨髓取样确诊后,应根据患者的原发病灶、免疫功能状况、发病场所、及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可能的致病菌,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败血症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如果发展成为败血症休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系列抢救措施,以稳定呼吸和心脏功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严重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从免疫抑制走向免疫增强

史宪杰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肝胆胰外科

注意事项

  • 勤洗手,洗手是切断接触病菌传播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家属在接触患者前后应彻底洗手。尤其是接触新生儿(新生儿免疫力低)前,更应该注意清洁卫生。
  • 勤洗衣物,对于直接接触败血症患者的衣物,要注意进行清洁、消毒。
  • 保证营养供应,给予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进行静脉营养。
  • 提供适宜的环境,舒适清洁的日常起居环境,适度的阳光、湿度和温度,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预后

败血症病情较为凶险,容易并发各种严重并发症,导致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4月龄婴儿得了脓毒血症,元凶又是泌尿道感染(附健康观察视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败血症相关科普号

徐灵敏医生的科普号

徐灵敏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1.3万粉丝209.5万阅读

汤卫红医生的科普号

汤卫红 主任医师

杭州市儿童医院

儿内科

1.7万粉丝234.2万阅读

朱萍医生的科普号

朱萍 主任医师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儿科

741粉丝19.6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