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瘘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神经外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康复锻炼
  • 9预后
  • 10学术/新进展

介绍

动静脉瘘是指动静脉之间产生不经过毛细血管床的异常交通,可由先天发育异常和后天因素导致。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静脉漏还能有勃起吗

曹志强 副主任医师 盛京医院 男科

发病原因

根据病因,本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 先天性动静脉瘘:由先天发育异常导致。
  • 后天性动静脉瘘:是由于各种创伤和医源性损伤所致,如刺伤、枪弹伤、闭合性骨折、经皮穿刺动脉造影和手术时损伤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透析用动静脉内瘘使用插曲之血栓形成

厉祥涛 主治医师 世纪坛医院 血管外科

症状表现

动静脉瘘通常呈慢性进展,临床症状取决于瘘管发生的部位及大小,常见症状有:

  • 局部皮温升高、多汗:动静脉瘘部位的表面皮肤温度与对侧肢体相同部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瘘口远侧部位肢体皮温正常或低于正常。
  •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动静脉瘘附近或远端浅表静脉显著扩张和弯曲,肢体远端出现水肿、瘀滞性皮炎、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等。
  • 杂音和震颤:在瘘口附近可听到粗糙连续的“隆隆样”杂音,瘘口愈大,杂音愈响,在瘘口相应的体表可触及震颤。
  • 神经系统症状:颈部动静脉瘘,常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及视力减退等症状。
  • 心血管系统症状:大血管的动静脉瘘,可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甚至导致心功能不全,可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
  • 运动系统症状:下肢动静脉瘘,使患侧的动、静脉血流量增加,刺激骨骺致使病肢增长、软组织肥厚,常伴有胀痛,最终使两侧下肢长短不一,患者出现跋行、骨盆倾斜、脊柱侧曲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烦人的耳部杂音—硬脑膜动静脉瘘

孙力泳 副主任医师 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本病尚无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

检查

本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 多普勒超声:可帮助明确动脉血流情况,明确瘘口的位置。
  • CT 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全身血管各部位细节,医生将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对造影剂过敏患者不适用。
  • 核磁共振(MRI):对于深部血管医生可能会选用磁共振成像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状况,必要时会使用造影剂。
  • 心脏排出量测定:超声心动图以及指示剂稀释法,可以测定心脏排出量,了解心脏功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静脉漏有办法吗

曹志强 副主任医师 盛京医院 男科

治疗方式

本病主要通过介入、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 患者病损处如出现严重的胀痛,可使用弹性长袜等减轻症状。

介入治疗

  • 栓塞治疗:是治疗创伤性动静脉瘘的基本方法,其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封闭所有供给瘘口的动脉,包括所有进入瘘口的动脉分支及侧支血管。
  • 硬化剂治疗:经皮穿刺将硬化剂注入瘤腔内,是针对病变无法彻底清除或难以手术的患者的首选方案。

手术治疗

  • 骨骺抑制术:对于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当骨骺尚未闭合,双侧下肢长度差异大且有明显跛行时,可考虑作病肢骨骺抑制术。
  • 传统开放术:手术方案主要是将瘘口关闭,同时进行血管重建术。在术中根据动静脉瘘的原因、部位、大小等,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经静脉切开瘘口修补术等。
  • 手术联合介入栓塞疗法:对于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如病损处巨大、呈弥漫型,且涉及重要部位,可通过介入栓塞使瘘口缩小后,再彻底手术将病损处切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医生你好,阴茎静脉漏怎么办,

曹志强 副主任医师 盛京医院 男科

注意事项

  • 因大动静脉瘘导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将患肢抬高,以延缓静脉血的回流速度,避免加重心功能不全。
  • 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动静脉瘘的患者,应避免过度剧烈活动诱发心功能不全加重。
  • 出现皮肤溃疡的患者,应保持病损处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PW的孩子哪些运动不能做?

张靖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微创介入科

预后

先天性动静脉瘘常常广泛多发,且常在治疗主要瘘管后出现新的动静脉交通支,很多病人目前还只能采用保守治疗,如穿弹性长袜以降低静脉压,相对预后较差。

损伤性动静脉瘘绝大多数可经手术或介入治疗治愈,一般预后良好。

动静脉瘘相关科普号

李桂林医生的科普号

李桂林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1359粉丝43.3万阅读

檀书斌医生的科普号

檀书斌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上海

线上诊疗科

122粉丝4.2万阅读

李勇辉医生的科普号

李勇辉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血管外科

20粉丝3.8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康复锻炼
  • 9 预后
  • 10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