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

就诊科室: 普外科  肛肠科  肿瘤内科  胃肠外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 11学术/新进展

介绍

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发生了恶性病变,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以 40-50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表现出腹痛、体重下降及消瘦、排便习惯改变及粪便性状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可怕的结肠癌长什么样子?

龚鸿 主任医师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肛肠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遗传易感性:资料显示,不少患者存在结肠癌家族史。
  •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或/和膳食纤维素摄入不足。
  • 吸烟
  • 运动量少:静态工作者和缺乏体育锻炼者,结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
  • 既往结肠病史:多项研究表明,既往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病史人群,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 5-10 倍,其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最终发生结肠癌的概率越高。
  • 肥胖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结肠癌,需加以注意:

  • 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患者的人群。
  • 高脂饮食人群。
  • 肥胖者。
  • 年龄大于 40 岁的人群。
  • 有肠道腺瘤、肠道息肉、癌症病史的人群。

常见疑问

问:结肠息肉与结肠癌有什么关系?

答:几乎 100% 的结肠癌都来源于结肠息肉,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可以发展成为癌。

结肠息肉按照其来源,可分为腺瘤性、增生性、错构瘤性、炎性息肉等种类。这当中只有腺瘤性的息肉会发生恶变。但遗憾的是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了大多数。

研究显示,直径大于 2cm、不带蒂、多发性、扁平或者呈分叶状的息肉,演变为癌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直径超过 2cm 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此外,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结肠息肉更容易发生癌变,需定期检查:

  • 家族中曾有人患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 长期饮食不良者,如长期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饮食,少吃含纤维素食物,常吃油炸食物,或是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这些人群息肉癌变率是比较高的。
  • 结肠息肉患者如果年龄较大,如超过 50 岁的,那么癌变几率也较大。
  • 患有一些相关疾病的结肠息肉者,如有肝硬化、乳腺癌,或是患有输尿管和肠癌等,那么结肠息肉发生恶变几率也会更高。

幸运的是,息肉转变为癌症大约需要 10 年的时间(对于有溃疡性结肠炎或是克罗恩病的患者,时间间隔可能要更短)。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办法去发现它、切除它,从而有效的预防结肠癌。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切除胆囊会诱发肠癌吗?

贾钰华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结肠癌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典型症状为腹痛、体重下降及消瘦、排便习惯改变及粪便性状异常。

  • 腹痛:多呈持续性隐痛,疼痛的具体位置不确切,有的仅感觉腹部不适或腹胀,严重患者会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
  • 体重下降及消瘦:结肠癌患者常见症状,系因结肠癌患者长期腹痛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引起营养不良,造成体重下降及严重消瘦。
  • 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排便次数增加,粪便中带血、脓液或黏液,有的则表现为便秘。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腹部肿块:肿块多为结节状,质地坚硬。
  • 肠梗阻症状:结肠癌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现肠道不通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和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当发展至完全梗阻时,症状加剧。
  •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贫血、低热、消瘦等症状,晚期时可出现黄疸、肝大、淋巴结肿大、腹水、水肿、恶病质(重度营养不良)等。
  • 由于癌肿病理类型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区别:左侧结肠癌患者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便血、肠梗阻症状等;右侧结肠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

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

结肠癌术后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与肿瘤侵犯的程度、患者的身体情况等相关,包括:

  • 肠梗阻
  • 吻合口漏
  • 出血
  • 输尿管损伤、造口坏死、腹内疝等

复发/转移

  • 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
  • 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肺、脑及骨,其中肝脏是结肠癌转移的最主要靶器官。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可怕的结肠癌长什么样子?

龚鸿 主任医师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肛肠科

如何预防

发生结肠癌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应尽量避免一些可疑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

  • 调整生活习惯,戒烟戒酒,规律锻炼、控制体重。
  • 改善饮食结构,多吃低脂且含有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食物。
  • 学会调节心情,放松心情,避免出现过度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 大多数结肠癌是由息肉变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如果发现有结肠息肉,尽早切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门诊问与答】怎样才能预防肠癌?

刘恒昌 主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结直肠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内镜检查

  • 通过结肠镜能清晰地观察肠道内部的粘膜状态,并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是明确结肠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

影像学检查

  • CT 检查:被认为是对结肠癌分期及预后判断较好的方法之一,在了解结肠癌外侵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超声检查:结肠癌常规行超声检查,以了解结肠癌转移及外侵等情况。
  •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钡餐 X 线):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发现早期黏膜表浅病变,但对中晚期结肠癌诊断价值更大,对于结肠癌的位置和长度判断较直观。
  • 磁共振成像(MRI):结肠癌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若怀疑有结肠癌肝转移,可通过上腹部 MRI 评估肝脏转移情况。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主要会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怀疑转移的结肠癌;二是术后检查怀疑有结肠癌复发或转移的情况,有助于评估全身脏器是否有结肠癌转移。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才能排查肠癌?

贾钰华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治疗方式

对于结肠癌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可配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在结肠癌的治疗当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早期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而且对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较为局限的患者,在进行放化疗等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期。

  • 手术时机:如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应优先选择手术治疗。
  • 手术原则:尽量根治,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 手术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一般包括肿物所在肠管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癌的根治切除术。

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 治疗目的:结肠癌可能在疾病早期就存在远处转移,而化疗可杀死这些远处转移的微小病灶,从而减少患者复发和转移几率。
  • 常用药物:5-氟尿嘧啶(5-FU)输注液、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雷替曲塞等。

靶向药物治疗

  • 结肠癌的靶向药物治疗主要有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造口专栏】为什么我的小肠造口不能接回去了?

刘恒昌 主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结直肠外科

营养与饮食

  • 保持饮水量。
  • 戒烟限糖,避免摄入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 适当进食肉、蛋、奶等优质蛋白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避免过度油腻食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造口专栏】造口的患者饮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刘恒昌 主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结直肠外科

注意事项

  • 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 适当运动,如慢走等有氧运动。
  • 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
  • 注意定期体检,如果体检结果发现有结肠息肉,应尽早切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造口专栏】造口旁疝如何预防和治疗?

刘恒昌 主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结直肠外科

预后

结肠癌的预后取决于疾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情况和手术能否根治等因素,不同分期预后也不相同:

  • 早期结肠癌患者,5 年生存率可达 90%,但存在一定复发风险。
  • 对于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在经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后,5 年生存率为 50%-78%。
  • 对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较为局限的患者,在进行综合治疗后,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期。
  • 广泛转移的患者可以选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延长生存时间。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腹膜转移要命吗

蔡建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肛肠外科

结肠癌相关科普号

黄锦宇医生的科普号

黄锦宇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胃肠肿瘤外科

402粉丝2.1万阅读

王晏美医生的科普号

王晏美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8653粉丝465.4万阅读

范学顺医生的科普号

范学顺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5625粉丝160.4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
  • 11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