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中毒

(又称:乙醇中毒)

就诊科室: 精神科  急诊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酒精中毒是指过量饮酒或过多服用醇类,导致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的中毒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行为和意识异常,严重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按照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酒精中毒

孙玉涛 主任医师 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急性酒精中毒

  • 短期内大量饮酒或含酒精饮料:酒精经胃和小肠吸收入血,随血液循环作用于脑、心、肝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 误用酒精擦浴:常见于发热、烫伤的患者,因偏信“偏方、土方”,使用酒精擦浴降温,大量酒精经皮肤吸收入血,引起中毒。
  • 误服含酒精的产品:常见于儿童意外服用含有酒精的漱口水、化妆品、清洁产品等或家长留在家中的酒精饮料,且因为肝脏代谢能力未发育完全,病情较成人更重。

慢性酒精中毒

  • 长期过量饮酒是慢性酒精中毒的主要原因。通常为十年以上,当机体及心理对酒精产生依赖时,更易出现。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急性酒精中毒,需加以注意:

  • 空腹饮酒:进食能延缓酒精吸收。
  • 好饮红酒者:红酒是众多酒类中吸收最快的。
  • 非嗜酒者:其比嗜酒者更容易出现症状,与对酒精的耐受性(即“酒量”)有关。
  • 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比男性差。
  • 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 已患有肝病者:肝脏代谢功能差。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除了头孢,服这7类药物饮酒也致死

彭军良 主任医师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肛肠科

症状表现

急性酒精中毒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多表现为行为和意识的异常。慢性酒精中毒则为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

典型症状

急性酒精中毒

  • 轻度
    患者仅有情绪、语言兴奋状态的神经系统表现,如语无伦次,但不具备攻击行为,能行走,但有轻度运动不协调,嗜睡能被唤醒,简单对答基本正确,神经反射正常存在。
  • 中度
    处于昏睡或昏迷状态。
    具有经语言或心理疏导不能缓解的躁狂或攻击行为。
    意识不清伴神经反射减弱的严重共济失调状态。
    具有错幻觉或惊厥发作。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并发脏器功能明显受损表现,如与酒精中毒有关的心律失常(频发早搏、心房纤颤或房扑等),心肌损伤表现(ST-T 异常、心肌酶学 2 倍以上升高),或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等。
  • 重度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出现微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如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搏加快,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血压代偿性升高或下降(低于 90/60mmHg,或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 30mmHg 以上)。昏迷伴有失代偿期临床表现的休克时,也称为极重度中毒。
    出现重要脏器,如心、肝、肾、肺等急性功能不全的表现。

慢性酒精中毒

  • 对酒精强烈的依赖性:表现为对酒的强烈渴求,一旦停止饮酒,患者就会出现烦躁、失眠、恶心、呕吐等种种戒断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震颤和谵妄,对其家庭及社会造成影响,如酗酒所造成的旷工、暴力犯罪、家庭财产犯罪、虐待儿童等。
  • 身心健康受损:酒精有多种毒副作用,可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身体灵活性降低,严重者会出现脑萎缩,体积变小。除中枢神经外,周围神经同样受损,可导致其他脏器如心、肝、肾等损伤。慢性酒精中毒还会导致许多疾病,包括低血糖、肾脏疾病、脑和心脏损害、皮肤血管扩张、慢性胃炎和胰腺炎等。
  • 人格改变:患者终日嗜酒如命,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人格改变和智力衰退,患者变得自私、孤僻、迟钝,缺乏社会责任感,推卸责任,不关心家人,情绪不稳,易激惹,思维缓慢,记忆减退,智力下降,对饮酒有强烈而不可克制的意向,为了得到酒喝不择手段,常有说谎、偷窃等行为,出现幻觉或嫉妒妄想,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隐患。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经常手麻要注意,小心这些疾病找你“麻”烦!有效缓解是关键!

初明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 文明饮酒,不劝酒、不酗酒、不空腹饮酒。
  • 切勿以酒当药,以解烦愁、寂寞、沮丧和工作压力等。
  • 饮酒时不应打乱饮食规律,切不可“以酒当饭”,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 一旦成瘾,应引起重视,尽快戒酒。
  • 忌用酒精擦浴降温。
  • 少饮酒:每日饮酒量女性不应超过 1 份标准量,男性不应超过 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 已有肝病者应戒酒。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生命大过一切——饮酒后不能服用的一些药物简介

彭林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神经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饮酒史、症状综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血、尿、呼出气体酒精浓度的测定:目的是诊断酒精中毒、评估酒中毒程度。
  • 血生化、肝肾功能、淀粉酶、血气分析等检验:目的是评估是否存在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急性胰腺炎、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 心电图:目的是评估是否出现酒精性心肌损害、心肌梗死等。
  • 头颅 CT 或 MRI、脑电图:目的是排查脑部原有疾病、脑外伤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71、碱性磷酸酶(ALP)或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如何治疗?

孙平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肝胆外科

治疗方式

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对症支持、密切监护,当出现器官损害、代谢紊乱等危重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相应抢救措施。

慢性酒精中毒主要治疗手段为改变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逐渐减少饮酒量,从而达到戒酒目的,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对症处理,以减少慢性酒精中毒带来的危害。

药物治疗

慢性酒精中毒

  • 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美芬、纳洛酮、纳曲酮等,可减轻患者对酒精的依赖。纳美芬对患者饮酒量、频率的改善,均优于纳洛酮和纳曲酮,而安全性方面,三种药物无明显差异。
  • 双硫仑:阻断乙醛脱氢酶,减轻患者对酒精的依赖。
  • 阿坎酸:阻断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从而减轻戒断症状,但疗效弱,疗程短,服药次数多。
  • 肠外补充维生素 B:酒精代谢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维生素,而致维生素 B1 等的缺乏,致使体内代谢障碍,出现中毒现象。
  • 其他:包括巴氯芬、托吡酯、苯二氮卓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大剂量抗氧化剂等。

急性酒精中毒

  • 美他多辛:作用是促进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代谢及排出,但哺乳期和哮喘患者不能使用。
  • 纳洛酮、纳美芬:作用是降低血酒精浓度、促醒、缩短昏迷时间。
  •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作用是促进酒精代谢,降低血液中酒精浓度。
  • 输液、补充电解质:目的是纠正低血糖、低钾、低钠、低钙血症。
  • 对症治疗:包括止吐、保肝、护胃、镇静等相应药物。

其他治疗

慢性酒精中毒

  •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酒精依赖者常会否认自己的问题,治疗师需要以真诚耐心的态度倾听和帮助患者。要学会不饮酒生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与饮酒的人接触和到饮酒的地方去,要结交不饮酒的朋友。
    参加自助小组。取得家人和朋友的帮助。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如新的爱好,参加自愿劳动等,来代替对酒精的依赖性。
    参加锻炼,锻炼可以使脑释放化学物质达到“自然高度”,即使饭后散步也可以使人得到平静。

急性酒精中毒

  • 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剂:因酒精吸收很快,故仅适用于昏迷、休克或怀疑伴有其他毒物的患者,目的是清除消化道内未吸收的酒精。
  • 防止误吸:昏迷者取侧卧位,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若发生窒息,需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 血净化治疗:适用于血液酒精浓度极高的昏迷者、代谢性酸中毒伴休克者、横纹肌溶解症及急性肾损伤者,目的是清除体内过多的酒精和有害物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治疗

包祖晓 副主任医师 台州医院 医学心理科

注意事项

  • 避免食用糖,尤其是果汁。减少单糖含量高的饮食,如白面粉,增加植物蛋白和多糖的食用,包括谷类、豆类和蔬菜。
  • 酒精依赖性的患者,因长期饮酒,导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需要补充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
  •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纠正营养失调。
  • 戒酒及症状明显好转后,可寻求心理治疗,解决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恢复社会功能。
  • 忌用浓茶咖啡解酒:浓茶、咖啡增加心脏兴奋性,加重酒精带来的心脏损害。

预后

不同酒类对人体损伤有所区别,急性酒精中毒如经治疗能生存超过 24 小时,多能恢复;若有心、肺、肝、肾病变者,昏迷长达 10 小时以上,或血中乙醇浓度大于 87mmol/L(400mg/dL)者,预后较差,并发重症胰腺炎、横纹肌溶解后病程迁延。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为:

  • 酒后外伤,特别是颅内出血是医院内死亡的常见原因。
  • 急性酒精中毒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也是常见致死、致残原因。
  • 中毒后呕吐窒息并不罕见,如不能及时行气管插管等通畅呼吸道,可很快死亡。

酒精中毒相关科普号

贾栋医生的科普号

贾栋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陕西

神经外科

3830粉丝824.1万阅读

翟伟奇医生的科普号

翟伟奇 主任医师

通化市人民医院

疼痛科

131粉丝38.5万阅读

许国安医生的科普号

许国安 主任医师

泉州市第三医院

精神科

179粉丝36.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