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又称: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类型。

常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患者,而且大多数人伴有高血压病史。

脑出血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出血部位、严重程度以及受影响的组织范围大小。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口眼歪斜、视野缺失、肢体瘫痪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同样是脑出血,为什么他没有后遗症?

杨涛 副主任医师 黄河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脑出血的发病原因涉及病因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是目前较为认可的分类。

原发性脑出血:起源于小血管自发破裂的脑内出血,无明确病因直接引起。主要由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引起的小血管(或穿支动脉)自发破裂导致,占所有脑出血的 78% ~ 88%。

  • 高血压:这种慢性病会在长时间内损伤血管壁。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可预防病因。
  • 脑淀粉样血管病:随老化和高血压出现的一种血管壁异常的疾病。引发大出血前,可能会引起许多微小、不被察觉的出血。

继发性脑出血:由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或其他原因直接引起的脑内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 20%左右。常见病因如下:

  • 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大脑内部和大脑周围的血管弱化,可能出生时就存在,但出现症状时才能诊断。
  • 肿瘤:如脑肿瘤或动脉瘤。动脉瘤破裂,使血液流入大脑,导致脑卒中。
  • 血液病:例如血友病和镰状细胞贫血。血友病患者的血液中缺少凝血机制所必需的凝血因子,一旦出血难以止住。而镰状细胞贫血由于红细胞的异常会出现溶血。这两种情况下,都可能伴发脑出血。
  • 药物因素: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拟交感神经药物。

危险因素

  • 性别年龄:脑出血发病男女性比例为 1.5∶1,好发于中老年人,65 ~ 74 岁为 35 ~ 44 岁组的 27 倍。
  • 抗凝药物:口服抗凝治疗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增加 8 ~ 11 倍。
  • 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低,但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并未增加出血的风险。
  • 基因:携带载脂蛋白 ε4 等位基因者发生脑出血死亡率高。
  • 季节因素:寒冷季节高发。
  •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或剧烈运动。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脑出血,需加以注意:

  • 高血压患者
  • 糖尿病患者
  • 高脂血症患者
  • 吸烟饮酒者
  • 滥用药物者
  • 肥胖者
  • 久坐不动者
  • 高强度工作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哪几种高血压容易脑出血?

贾钰华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前驱症状,少数有头晕、头痛及肢体无力等。症状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不清、抽搐等。患者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典型症状

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表现出典型症状,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 说话和理解困难:可能会说话含糊不清或难以听懂别人的话。
  • 面部或四肢麻木:脸、胳膊或腿可能突然麻木、无力或瘫痪,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
  • 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突然单眼或双眼的视觉模糊或变黑,或者出现视物双影。
  • 头痛:突然剧烈的头痛,可能伴有呕吐、头晕或意识改变。
  • 行走困难:可能会绊倒或突然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出血部位、出血量均影响着症状和表现,现按照出血部位分别进行详细梳理。

基底节区出血

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其中壳核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 壳核出血:约占 50% ~ 60%,症状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相关。出血量少,可能仅单纯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出血量大时患者很快昏迷,数小时内迅速恶化。
  • 丘脑出血:约占 24%,表现为偏瘫、失语、精神障碍等。
  • 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为头痛、呕吐,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肢体瘫痪。

脑叶出血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比其他部位出血常见。肢体瘫痪较轻,一般不会昏迷。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 额叶出血:前额痛、呕吐,癫痫发作是比较常见的特征。其他症状包括对侧轻偏瘫、共同偏视、精神障碍、尿便障碍等。
  • 顶叶出血:偏瘫的症状较轻,但偏瘫感觉障碍显著。
  • 颞叶出血:对侧中枢性舌、面瘫及上肢为主的瘫痪比较多见。可伴有颞叶癫痫、幻嗅、幻视等。
  • 枕叶出血:对侧同向性偏盲,出现黄斑回避现象,对侧象限盲;可有一过性黑朦和视物变形,一般不会有肢体瘫痪。

脑干出血

约有 10% 的脑出血患者属于脑干出血的类型,其中脑桥出血最常见。具体介绍如下:

  • 脑桥出血:突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眼球不同轴、侧视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
  • 中脑出血:轻症状者表现为突然出现复视、眼睑下垂、一侧或两侧瞳孔扩大、眼球不同轴、水平或垂直眼睛震颤、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严重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以及去大脑强直,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
  • 延髓出血:患者可能突然猝倒,发生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规则和心律失常,有生命危险。轻者可表现为不典型的 Wallenberg 综合征。

小脑出血

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头后部疼痛等。不同出血量可有不同表现:

  • 出血量较少:主要表现为小脑症状,如眼球震颤、病变侧共济失调、站立和行走不稳、肌张力降低及颈项强直、构音障碍和吟诗样语言,一般不会出现偏瘫。
  • 持续增加后:除了会发生出血量较少所对应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展神经麻痹、侧视麻痹、周围性面瘫、吞咽困难及出现肢体瘫痪和或锥体束征等。
  • 大量:当蚓部出血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呼吸节律不规则,有去脑强直发作、最后致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脑室出血

出血量不同,症状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如下:

  • 出血量较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但通常不伴有局限性神经体征。
  • 出血量较多:患者很快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四肢肌张力增高。可能还伴有其他症状,如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急性肺水肿、血糖增高及尿崩症,病情凶险。

并发症

由于脑组织坏死或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常引起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仅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出血的一些常见问题

钟书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 神经外科

如何预防

多数脑出血与特定的危险因素有关,加以控制即可有效预防脑出血发生或再发。具体预防方式如下:

  • 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目前预防脑出血复发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对发生过卒中事件的人群,不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史,开始降压治疗对于降低卒中,尤其是脑出血复发率都有明显效果。
  • 安全用药:谨慎使用华法林或可卡因。如果正服用该药,应注意定期监测,以确保血药浓度处于安全水平。
  • 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并预防便秘。
  • 生活规律:改变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 适当运动:养成锻炼的习惯,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血管功能,控制体重。
  •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 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 交通安全:谨慎驾驶,系好安全带。骑摩托车或电动车时戴上安全帽。
  • 戒烟限酒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出血的一些常见问题

钟书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 神经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头颅 CT 和 MRI 检查进行诊断。确诊后,医生会进一步评估脑出血的严重程度,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辅助检查

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以了解基本状况,排除相关系统疾病。常规检查通常包括:

  • 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 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 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氧饱和度

影像学检查

  • 头颅 CT :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CT 可准确显示出血的部位、大小、脑水肿情况等,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
  • 头部 MRI :检查更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及血管瘤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出血后有哪些急救措施?

周厚广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老年医学科

治疗方式

脑出血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大多数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

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一般应卧床休息 2 ~ 4 周,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
  •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将头歪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 吸氧: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 鼻饲: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如短期内不能恢复自主进食,则可通过鼻饲管进食。
  • 对症治疗:过度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量用镇静药。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 预防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留置导尿时应做膀胱冲洗。昏迷患者可酌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观察病情:严密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血压、呼吸等改变。有条件时应对昏迷患者进行监护。

内科治疗

脱水降颅内压:首先以高渗脱水药为主,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是最重要的降颅压药物。可同时静脉或肌肉注射呋塞米,二者交替使用,维持渗透梯度。用药过程中应该监测尿量、水及电解质平衡。

  • 甘油果糖,脱水作用温和,没有反跳现象,适用于肾功不全患者。
  • 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但价格昂贵,应用受限。
  • 皮质类固醇因其副作用大,且降颅压效果不如高渗脱水药,应慎用。

调控血压:如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 >180 mmHg 或舒张压 >100 mmHg,可予以平稳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亚低温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生成,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止血治疗:对于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推荐给予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口服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华法林,给予维生素 K1,可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因应用肝素引起的脑出血,应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鱼精蛋白中和。

其他治疗

  • 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治疗。
  • 中枢性高热大多采用物理降温。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一般在脑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和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选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 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静脉应用镇静剂。常用的镇静剂有二异丙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镇痛药有吗啡、阿芬太尼等。
  • 对于脑出血后 2 ~ 3 个月再次发生的癫痫样发作,需要长期、规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同时应针对病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

严重脑出血危及生命时,内科治疗通常无效,外科治疗则有可能挽救生命。但外科治疗较内科治疗通常增加严重致残风险。常见手术如下:

  •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出血量较大,中线结构偏移大于 1.0 厘米的患者。医生会根据 CT 等检查定位后,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切开相应部位头皮,用特殊工具取下一直径约 3 ~ 5 厘米的骨瓣,切开部分脑组织找到血肿部位,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最后视脑组织水肿情况选择复位骨瓣后缝合头皮,或骨瓣暂不复位直接缝合头皮等待二期颅骨修复。优点为可以在直视下将血肿完全清除,止血过程安全、可靠;缺点为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随着脑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大型医院已较少运用。
  •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适用于基底节区与颞叶出血。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入颅时间较短且创伤小;缺点是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易出血、减压不彻底等。
  • 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适用于脑内绝大多数部位出血。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定位也很准确,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绝大多数脑内部位的出血。优点是可直视、创伤小、清除血肿及时、对周围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恢复快;缺点是手术空间小、视野较窄,清晰度易受血凝块影响,深部手术如果出现大出血,很难完全止血。

常见疑问

问:身边有人疑似脑出血了,我应该怎么办?

答:首先需要呼叫 120 急救车,因为脑出血是急症,发病 6 小时内病情可能会越来越重,不能在家观察。

其次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若患者意识清楚,应就地等候救护车到来,避免活动;意识不清的患者,尽量保持呼吸顺畅,采取平躺的侧卧位,避免搬动。

运送至医院的途中,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同时注意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因为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脑出血,运送的途中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及意识变化。

入院后,将患者的发病过程描述给医生。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出血的治疗计划,分为三步。

王嵘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神经外科

注意事项

精心的照料和护理,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脑出血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出院后患者和家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 充足休息: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过度劳累可再次诱发脑出血。
  • 生活规律:保持有规律的饮食、作息。
  • 积极治疗:遵医嘱服药,积极控制高血压;家人应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以防复发。
  • 安全环境:居住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
  • 乐观情绪:不要独居,要注意保持心情开朗乐观,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 适当运动:坚持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 健康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菠菜、青菜等蔬菜;多吃高营养食物,如蛋奶、鱼肉;多喝水,多吃香蕉、橘子等水果。戒烟戒酒。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出血患者基础护理要点

赵明光 主任医师 北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外科

康复锻炼

脑出血患者出院后瘫痪肢体的良好姿势摆放至关重要:

  •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身前用枕头支撑,背后也用枕头依靠,患侧上肢自然伸展,患侧下肢屈曲。
  •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患者背后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展,下肢微屈,健侧上肢自然位,下肢呈迈步状。
  • 仰卧位:患侧臀部和肩胛部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展,下肢屈膝,头稍转向患侧。
  • 半卧位:患者患侧后背、肩部、手臂、下肢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展、下肢微屈。

卧位时可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保持瘫痪肢体的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半年之内都有进一步康复的可能,最初 3 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故在脑出血吸收后,病情平稳,生命体征稳定,应尽快康复治疗。常用康复功能训练如下:

  • 功能训练:面瘫功能锻炼、语言吞咽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功能锻炼、手功能训练和步行功能训练等。
  • 协调训练:转移训练和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
  • 运动训练:诱发患者的主动运动和关节被动活动。

根据脑出血后可能出现身体各部位功能障碍,可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 运动功能障碍:
    肌肉无力: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痉挛:推荐痉挛和挛缩应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

    强制性运动疗法: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

    减重步行训练:训练通过支持一部分的体重使得下肢负重减轻,为双下肢提供了对称的重量转移,使患肢尽早负重,并重复练习完整的步态循环。推荐减重步行训练用于脑出血 3 个月后轻到中度步行障碍的病人。

  • 感觉障碍: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和/或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如使用疼痛、触觉刺激、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选用恰当的姿势对实物进行触摸筛选等。

  • 认知障碍:推荐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康复训练,来全面提高认知功能。

  • 语言障碍: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口语理解严重障碍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 构音障碍:推荐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反馈和扩音器提高语音和改变强度,使用腭托代偿腭咽闭合不全,使用诸如降低语速、用力发音、手势语等方法。采用增强和替换交流系统对严重构音障碍者的功能活动可能有益。

  • 吞咽障碍:可采用代偿方法,如调整体位、治疗性手法、食物调整和流质饮食等以保证安全的吞咽运动。

  • 排泄障碍:制定和执行一个个体化的膀胱训练计划,可应用提醒排尿的方法。推荐对于持续便秘或大便失禁者应执行一个肠道的管理计划。

  • 心肺功能障碍:一旦下肢肌群具备足够的力量,康复训练即应包括增强心血管适应性方面的训练。可进行平板步行训练、水疗训练等。

  • 压疮:建议使用合适的姿势、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和海绵垫。酌情使用预防压疮的辅料,避免使用圆形气圈。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出血患者,抓住三个黄金恢复期,有助于快速康复。

杨涛 副主任医师 黄河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预后

治愈情况

  • 脑出血不能自愈。
  • 脑出血总体预后较差。
  •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 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 脑干、丘脑和大量脑室出血预后较差。
  • 与脑梗死不同,不少脑出血患者起初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可以相对恢复良好,甚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 如果血压控制良好,一般高血压脑出血的复发相对较低,但动-静脉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例外,年再发率接近 2%。

危害性

  • 脑出血具有高致死率,急性期致死率可达 30% ~ 40%。
  • 即便病情稳定,也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如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
  •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究竟预后如何?

赵强 主任医师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脑出血相关科普号

宣武神内陈飞医生的科普号

陈飞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9925粉丝11.2万阅读

杨刚医生的科普号

杨刚 主任医师

诸暨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318粉丝18.8万阅读

贡京京医生的科普号

贡京京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医学心理科

378粉丝31.5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