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介绍

脑动脉硬化,是指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管管壁变性,增厚硬化,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管壁质脆易破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于 40 岁以上人群,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神经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岁月催人老,脑动脉硬化

韩芸峰 副主任医师 北医三院 神经外科

发病原因

脑动脉硬化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重要、最为常见,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部细小血管硬化,这也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病因。

基本病因

  • 高脂血症:脂质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尤其是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损伤部位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促进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与泡沫细胞的产生,进而导致血管内粥样斑块的形成。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使中动脉和大动脉损伤内膜处脂质的异常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此之外,持续的高血压还可使脑部小动脉以及微小动脉发生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 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容易引起机体脂代谢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且糖尿病患者由于血小板功能增强与凝血因子 Ⅷ 的增高,也能促进粥样硬化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引起管腔闭塞。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脑动脉硬化,需加以注意:

  • 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 40 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50 岁开始进展较快。
  • 性别: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在绝经期后发病率迅速增加。
  •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的患者。
  • 高血压:血压水平控制不佳的长期高血压患者。
  • 糖尿病:尤其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 Ⅱ 型糖尿病患者。
  • 代谢综合征
  • 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
  • 吸烟
  • 肥胖
  • 缺乏体育锻炼
  • 高脂、高盐、高糖饮食
  • 长期口服避孕药
  • 长期精神紧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病因?

王世民 主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综合内科

症状表现

脑动脉硬化早期没有明显脑部供血障碍或并发脑血管事件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对于血管硬化伴明显狭窄、脑供血不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乏等慢性脑缺血症状和/或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由于脑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出现一过性的脑缺血表现。

常见症状

  • 慢性脑缺血症状:如头痛、头晕、疲乏、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表现为数分钟或 10 - 20 分钟的一侧身体麻木无力、突然跌倒、视力下降、黑矒(头晕,视物模糊,突然出现的双目失明)或言语障碍等。
  • 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

并发症

随着脑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脑部血管的狭窄、闭塞会越来越严重,大脑血运障碍进一步恶化,容易引起大脑多发性梗塞、软化、坏死和萎缩,损伤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除此之外,由于脑动脉硬化而失去弹性,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一分钟搞明白什么是脑动脉硬化

黄钰玲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神经内科

如何预防

  • 减少吸烟或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 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可以每周锻炼 4 次左右、每次 40 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
  • 健康、均衡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
  • 避免长期服用孕、雌激素类避孕药。
  • 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或治疗,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 老年人群应该定期复查随访。
  • 对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脑动脉硬化发生密切相关的疾病积极治疗。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血管病怎么预防呢?

邓一鸣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介入神经病学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脑血管造影、经颅彩超、颈部血管彩超、头颅 CT 或 MRI 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血、尿、粪常规、血生化:主要作用是筛查患者是否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经颅彩超:主要作用是检测各段脑血管内血流速度、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评估脑动脉的硬化与狭窄程度及脑血供情况,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的优点,是脑动脉硬化常用的筛选方法。
  • 脑血管造影:具体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 血管成像、MRI 成像,主要作用是清晰、准确地显出脑血管狭窄与闭塞的严重程度,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也是常用的脑血管疾病评估、诊断方法。
  • 颈部血管彩超:主要作用是评估颈动脉硬化与狭窄程度,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的优点。
  • 头颅 CT 与 MRI:主要作用是检测患者是否合并出现脑萎缩、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目前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排除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动脉硬化了怎么办?

冯学泉 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治疗方式

脑动脉硬化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习惯(如饮食、作息、运动等),将血脂、血压、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阻止脑动脉硬化的进展,预防脑梗死、脑出血、痴呆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 降脂药:降低血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延缓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代表药物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适用于存在肥胖、高脂血症的患者。
  • 降压药: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减少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代表药物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适用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
  • 降糖药: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代表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适用于合并糖尿病并且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水平仍控制不佳的患者。
  •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风险,代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腹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等。
  • 痴呆的药物治疗:抗胆碱酯酶药物(如多奈哌齐)、促脑代谢药物(如吡拉西坦)、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等可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患者。

手术治疗

  • 血管内球囊或支架成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手术方法,通过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以撑开狭窄处的脑血管,恢复大脑正常的血液供应,适用于脑血管硬化狭窄病情严重(如狭窄率 ≥70%,患者临床表现明显),强化药物治疗无效或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患者。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可通过切除病变增厚的血管内膜以解除颈动脉的狭窄,适用于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但是目前这种手术不推荐作为常规疗法,仅对于脑卒中高危患者(如颈动脉狭窄大于 70%)才考虑是否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脑血管搭桥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在狭窄的脑动脉近端与远端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以恢复远端脑组织血液供应,但是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你知道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吗?

王祥瑞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疼痛科

注意事项

  • 术后护理:术后要关注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出血、渗血、血肿,穿刺部位所在肢体的温度、颜色与感觉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如果局部出现异常出血、渗血、血肿、血压明显升高或下降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 自我血压监测:推荐高血压者在家自测血压,记录血压控制情况。
  • 用药注意事项:支架术后需要按医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但可能引起胃溃疡、胃出血。若出现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大便隐血、胃镜等检查。
  •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血压、血糖、血脂、头颅与颈部血管超声等项目。
  • 饮食:低钠饮食,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 ≤6 克,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钾盐摄入,推荐每日钾摄入量 ≥4.7 克;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糖、高脂饮食,如甜点、巧克力、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猪油等。
  • 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管控也有积极意义。应该考虑运动限度,与医生一起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 其他:戒烟、戒酒、控制体重、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脑血管病患者为什么一定要戒烟?

邓一鸣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介入神经病学科

预后

  • 脑动脉硬化是脑梗死、脑出血、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发病基础,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将来发生脑梗塞、脑出血、血管性痴呆、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 进行正规治疗,严格管控血压、血脂、血糖水平,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结局,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

魏社鹏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医院 神经外科

脑动脉硬化相关科普号

陈思畅医生的科普号

陈思畅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2077粉丝8.6万阅读

孙德利医生的科普号

孙德利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针灸科

496粉丝13.2万阅读

王世民医生的科普号

王世民 主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综合内科

937粉丝530.9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