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普外科  肿瘤内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 11学术/新进展

介绍

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或腺小叶的恶性肿瘤,好发于 40-60 岁的女性,绝经期前后女性发病率较高。

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查出乳腺癌能不能等?肿瘤生长的快吗?

赵华栋 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普通外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乳腺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基因突变也是乳腺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 遗传因素:大约有 5%~10% 的乳腺癌发生呈家族聚集的特点,遗传因素是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 激素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是乳腺细胞繁殖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乳腺癌发病的原因之一。
  • 基因突变: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变,也是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危险因素

  • 女性:女性是乳腺癌发病的主要人群。
  • 年龄:45 岁以上的人群。
  • 携带遗传性突变:存在 BRCA、ATM、TP53、CHEK2、CDH1、STK11、PALB2 等遗传突变。
  • 乳腺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
  • 乳腺疾病病史:曾得过乳腺导管增生、乳腺纤维腺瘤、硬化性乳腺增生、乳头瘤样增生等或乳腺癌的女性。
  • 体内雌激素较多:过早来月经或更年期(绝经期)过晚。

常见疑问

问:直系亲属有乳腺癌家族史,我患病的概率大吗?

答:乳腺癌家族史是已知乳腺癌相关的最强危险因素,一般来说,直系亲属患乳腺癌的人数越多,你的风险就越大。并且你的亲属确诊时的年龄越小,你的风险越大。

  • 有 1 个二级亲属(如姑、姨或祖母)患乳腺癌: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是无乳腺癌家族史者风险的 1.5 倍。
  • 有 1 个直系亲属(如母亲、姐妹或女儿)患乳腺癌: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是无乳腺癌家族史者风险的 2 倍。
  • 有 2 个直系亲属(如母亲、姐妹或女儿)患乳腺癌: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是无乳腺癌家族史者风险的 3 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喝牛奶会增加患癌风险吗?

贾钰华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症状表现

早期乳腺癌的症状多不明显,不易引起患者重视,通常在体检或乳腺癌筛查中发现。之后可能会出现乳腺肿块、乳头凹陷、乳头溢液等症状,晚期乳腺癌可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出现全身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典型症状

  • 乳腺肿块: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清晰,不易被推动。
  • 乳房肿胀
  • 乳房皮肤凹陷(看起来像橘子皮,被称为橘皮样改变)
  • 乳房或乳头持续疼痛
  • 乳头内陷
  • 乳头或乳房皮肤发红、部分皮肤剥落或变厚
  • 乳头出现溢液,溢出物中可能夹杂血液
  • 腋窝或锁骨处出现肿块

其他症状

晚期乳腺癌发生转移,可出现相应器官的症状。

  • 肺及胸膜转移: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症状。
  • 骨转移:可出现骨痛。
  • 肝转移:可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食欲下降、腹胀、腹水、黄疸等。
  • 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癫痫等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女性三处疼痛可能是乳腺癌早期信号

赵华栋 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普通外科

如何预防

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预防乳腺癌。与乳腺癌相关的一些风险因素,大多是无法改变的,例如性别、年龄、遗传基因等。但下述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包括:

  • 规范筛查:如在早期阶段被及时发现,乳腺癌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定期筛查很重要。目前美国推荐乳腺 X 线检查(钼靶)。临床上也可能使用乳腺 B 超、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筛查。
  • 保持健康体重。
  • 适量运动:美国建议成年女性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或 75 分钟的剧烈强度锻炼,来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 戒酒:酒精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戒酒能起到预防作用。
  • 坚持母乳喂养。
  • 对于乳腺癌发生风险较高的女性,例如有家族史,携带 BRCA 基因突变等,可进行遗传咨询、密切监测,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日本的预防癌症15条建议,适用于70岁以下的人群:

王昆 副主任医师 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胸外科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体格检查
    用于乳腺癌的初筛,判断初诊患者是否存在乳房异常迹象(如乳房肿块、乳房皮肤改变、乳头溢液等),以及淋巴结的情况。后期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 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广泛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其优势在于看钙化灶,尤其是一些细小钙化灶(可能是极早期乳腺癌的表现)。
    乳腺超声: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够对肿块的性质做出判断。年轻、妊娠、哺乳期妇女,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乳腺磁共振成像: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用于乳腺癌的分期评估,对发现微小病灶、多中心、多病灶及评价病变范围有优势。
  • 组织活检
    用于疑似乳腺癌患者,影像学又不能明确的,可将肿块连同周围乳腺组织一同切除,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检查
    常见检查指标包括血清癌抗原 15-3(CA15-3)、血清癌胚抗原(CEA)、血清癌抗原 125(CA125)等,为确诊乳腺癌提供补充依据,及对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进行监控。
  • 免疫组化检查
    常见检查指标有 Ki-67、HER-2、ER、PR 等,用于确诊乳腺癌的分子类型,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常见疑问

问:乳腺增生病和乳腺癌有哪些区别?

答:乳腺增生病的肿块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与周围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乳腺癌的乳房肿块一般较硬,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长到很大,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乳腺癌筛查与乳房自我检查介绍

王晓亮 主任医师 奉化区人民医院 甲状腺乳腺病科

治疗方式

乳腺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联合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方式,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分期和类型。

药物治疗

  • 化学药物
    目的:杀死癌细胞,有助于预防复发转移和延长生存时间。
    常用药物: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等)、紫杉类(紫杉醇、多西他赛等)、5-氟尿嘧啶(5-FU)、环磷酰胺、铂类(顺铂、卡铂)、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吉西他滨、伊沙匹隆、艾日布林等。
  • 内分泌药物
    目的:杀死和抑制对激素敏感的癌细胞,预防复发转移和延长生存时间。
    常用药物:他莫昔芬、托瑞米芬、氟维司群、来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等。
  • 靶向药物
    目的:通过抑制对癌细胞特有的靶点来杀死和抑制癌细胞,预防复发转移和延长生存时间。
    常用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来那替尼、奥拉帕利等。
  • 免疫药物
    目的:通过影响免疫系统,更有效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
    常用药物:阿特珠单抗。

手术治疗

  • 全乳切除术:目的是切除病变的乳房。
  • 保乳手术:目的是切除病变的乳腺腺体区域,保留乳房外形,有利于重建。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目的是初步检查患者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
  •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目的是将引流乳腺的腋窝淋巴结清除,与乳房手术同时进行。
  • 姑息手术:目的是缓解症状。
  • 乳房重建与整形术:目的是将已经切除的乳腺组织进行形状的重塑,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信心。

其他治疗

  • 放射治疗:目的是通过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降低转移风险,并预防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时间。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查出乳腺癌能不能等?肿瘤生长的快吗?

赵华栋 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普通外科

营养与饮食

合理饮食

  • 饮食应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偏食。少吃盐腌、烟熏、火烤、烤糊、焦化、变质食物。
  • 推荐低脂饮食、选用优质蛋白(如牛奶、鱼、鸡蛋、大豆等),可提高机体抗癌能力,纠正负氮平衡。
  • 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红烧、肥肉、肥肠等食物,饮食宜清淡。
  • 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选用含有膳食纤维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如马铃薯、地瓜等),替代部分主食以补充热量。
  • 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细胞恶变和扩散,还可促进食欲,减轻放疗引起的症状。

谨慎食用保健品

  • 应尽量从饮食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素;在临床表现或生化指标提示营养素缺乏时,才需要考虑服用营养补充剂。
  • 当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 2/3 时,可以考虑服用营养素补充剂,但需要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 目前,无论是观察性研究还是临床试验都未能证实保健品能够改善预后,因此需要慎用保健食品。

戒烟禁酒

  • 尽量避免吸烟或被动吸烟。
  • 已经患癌症,如果长期饮酒可能增加患第二原发癌的风险。
  • 乙醇能够增高外周血雌激素浓度,理论上会提高乳腺癌复发风险。

常见疑问

问:乳腺癌病人能吃豆制品吗?

答:可以。豆制品中,存在着被称为“植物雌激素”的大豆异黄酮,但是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调节是双向的:

  • 一方面,在人体雌激素水平不足的时候,它能稍微弥补雌激素的不足。
  • 另一方面,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大豆异黄酮和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体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正常结合,整体上反而降低了体内的雌激素作用。

所以,女性可以放心地食用豆制品,不但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而且还会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对于已经得乳腺癌的病友,豆制品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乳腺癌患者,每天吃一个海参,是不是多了?蚕蛹可以吃吗,每天吃多少个?

齐立强 副主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注意事项

化疗护理

  •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时,会更容易发生感染,化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着凉,减少与人群的密切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 厌食、恶心呕吐:少食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止吐的药物。
  • 发热:低于 38℃ 的发热,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如体温超过 38℃,并有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 全身乏力:这种乏力往往和贫血有关,需要充足的休息并且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能帮助缓解不适。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纠正贫血。
  • 脱发:放化疗时可能会有脱发,在治疗结束后,头发还会再长出来,不用过于担心。

放疗护理

  • 放疗前,需要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并穿着宽松、质软棉制衣服。
  • 放疗时会出现皮肤干燥、发痒,要避免放疗部位皮肤受到强热或冷刺激,不用热水袋,避免阳光直射。
  • 出现蜕皮和结痂时,不要用手撕剥。
  • 清洁放疗部位皮肤时,用软毛巾,动作应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如肥皂、酒精等。

术后日常

  • 保持患侧皮肤清洁。
  • 不宜在患肢手臂进行有创性的操作,如抽血、输液等。
  • 避免高温环境:避免烫伤;患侧手臂不要热敷,沐浴时水温不要过高;避免强光照射等高温环境。
  • 术后 2~4 周内避免上肢负重,一般不超过 500 克(1 斤)。
  • 4 周后,需缓慢、逐渐增加肌肉及肌耐力的活动,但仍需避免提、拉、推过重的物品。
  • 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较剧烈的体育活动。
  • 避免上肢近端受压,避免穿紧身衣、测量血压及患侧卧位。
  • 尽快恢复手臂功能,不要忽视轻微的手指、手背、上肢的肿胀。
  • 乘坐飞机或长途旅行时戴弹力袖套。
  •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生活管理

  • 良好的生活管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膳食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和保持正常体重,以促进整体健康状态,改善预后,有质量地长期生存。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乳腺术后患者居家注意

赵志鑫 医师 医生集团-北京 乳腺外科

康复锻炼

乳腺癌术后需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淋巴水肿,以下方案可供参考:

  • 必须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顺序,不可随意提前,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 术后 1~2 天,练习握拳、伸指、屈腕。
  • 术后 3~4 天,前臂伸屈运动。
  • 术后 5~7 天,患侧的手摸对侧肩、同侧耳(可用健肢托患肢)。
  • 术后 8~10 天,练习肩关节抬高、伸直、屈曲至 90°。
  • 术后 10 天后,肩关节进行爬墙及器械锻炼。
  • 一般应在 1~2 个月内使患侧肩关节功能达到术前或对侧同样的状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乳腺癌手术切除后,伤口及功能康复训练要注意这些

赵华栋 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普通外科

预后

早期乳腺癌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9%,一旦转移到周围淋巴结,5 年生存率会下降到 85% 左右,而一旦远处转移,5 年生存率只有 27%。因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多长时间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赵华栋 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普通外科

乳腺癌相关科普号

薛卫成医生的科普号

薛卫成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病理科

6632粉丝31.2万阅读

樊英医生的科普号

樊英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479粉丝4.8万阅读

徐飞医生的科普号

徐飞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肿瘤放疗科

1761粉丝8.5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
  • 11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