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简称: 上海新华医院
公立三甲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疾病: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医院科室: 不限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牛德福

暂无推荐医生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一个离不开妈妈的9岁小男孩近期在门诊碰到一个9岁小孩,被我初步考虑是“儿童分离焦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小孩,并且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儿童分离焦虑相关的文章大多说的是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引发的分离焦虑,而跟这个小孩不同。并且,儿童的问诊过程不比成人,因此就特意把这次问诊和处理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分享,顺便学习一下相关内容。01儿童莫名其妙的紧张和害怕下午,一对青年夫妻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诊室。男孩看着稍有紧张,但是他并不对陌生的我显得过于怯懦,因此我就直接对他开始问诊。我:小朋友,怎么不好呀?小:我老感觉好紧张,好害怕,不敢离开妈妈。(此时我内心想的是,小孩子莫名的紧张,决不能排除一些多疑敏感、甚至一些精神病性症状的可能。)我:是为什么害怕呀?小:没有害怕什么,就是想跟家里人在一起,不跟家里人在一起就害怕。我:那有没有一个人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人,或者觉得不太安全、有人对你不好呀?小:没有。(此时我初步排除了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导致他紧张、害怕。于是我转由寻找是否有一些诱因导致。)我:那你的这种感觉是啥时候开始出现的?小:我不记得。小孩的爸爸:国庆节的时候我们发现他这样的。我:国庆节有发生什么事吗?小:(疑惑地看着我,好像不太懂我的问题)没有。小孩的爸爸:没什么事啊。(此时我有点不知所措了,找不到诱因和原因,那么这种紧张和害怕难道是凭空产生的?我决定从别的方面入手先问一下。)我:那除了紧张害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小孩的妈妈:他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上着上着就哭了,老师劝也没用。我转而问小孩:那为什么会哭啊?小:因为想妈妈了。(这句话说得奶声奶气的,让人心生怜悯。然而,这句话对我的诊断并没有任何帮助)我:那最近你睡眠吃饭好不好呀?小:好着呢。(此时我更有点不知所措了。思前想后,我决定采取一个从来没试过的方法:和小孩单独交流。之所以说这个方法没有试过,一是因为以前看到小孩子来看病就发怵,担心不好交流,所以大多数都是和家长交流的;二是因为孩子太小,可能不愿和父母分开,跟我这个陌生人交流会紧张、害怕,无法交流。但是目前我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一试,看看这样能不能问出一些问题。)我试探性地跟小孩和家属说:那阿姨和你单独说一下话好不好呀?没想到小孩没有任何害怕,说:好。02他的害怕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你这么害怕和家人分开,以前和家人分开过吗?小:国庆节妈妈出去了。我:以前没有离开过妈妈吗?小:没有。我:那妈妈国庆节出去了多久?你那时候是什么感觉啊?小:她说去学习,去了一个礼拜,但是没有提前告诉我。我让她不要去,妈妈不听,让爸爸把我的被子拿走,还说“不要我了”,说她“说到做到”。我好伤心啊,就不停地哭,结果爸爸还拿皮带打我的腿,都打青了。(从9岁的小孩嘴里说出“伤心”二字我还是很诧异的,可见父母二人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我:哦,那爸爸平时会打你吗?小:会,爸爸说他不会讲道理,只会打人。(小孩说这话的时候带着哭腔,看来平时没少被爸爸“教育”。此时,我约略明白了他的害怕来自哪里:本来从未和妈妈分开过,因此有一些分离焦虑。在父母不当的处理方式下,他的焦虑变得更严重了。那么,他刚开始时的分离焦虑,只是因为对母亲的亲密依恋关系导致的,还是别有隐情呢?我决定再问问。)我:你家里有没有兄弟姐妹呀?比你大多少,关系怎么样?小:我有一个哥哥,比我大7岁,他老打我,我跟他关系不好。我:他怎么打你的?小:从小他就打我,有一次我吃泡面把自己烫着了,就喊了一声,他就打我(哭腔…)。我又没有惹他,他就打我(哭起来了…)我:那他这样爸爸妈妈知道吗?不管他吗?小:爸爸妈妈知道,他们说了哥哥,但是他不听(哭起来了…)此时,我大概明白小孩的病因和初步诊断了。我考虑他是“儿童分离焦虑”,病因和长期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正念生活:心理医生教你摆脱焦虑的折磨》
每个妈妈都应该知道的——孩子断奶的误区 !断奶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遇到的挑战,但是由于对生理与心理知识的不了解,导致断奶之路困难重重,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断奶行为广为流行。一位一岁孩子的母亲,写信跟我说了她的困扰。这位母亲您好,感谢您的来信和对我的信任。信中得知,您初为人母一年有余,对您表示祝贺,这一年以来应该有很多的育儿养育知识都需要学习吧,这是正确的选择,母乳喂养也是很正确的,与孩子共同成长是一件很快乐事情。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就像断奶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家庭的难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首先要确认,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是断奶的最佳生理时机,生长所需营养已经超过了母乳所提供的能量,选择辅食替代母乳势在必行。对母亲而言,也有从母乳喂养中解脱,回归生活的需求。除了正常的社会需求,哺乳期的结束才代表着生理上做好了下一次怀孕的准备,毋庸讳言,这是人类生物性的需求。现在的你已经体会到这一重要性,且开始尝试。不过,因为没有经验且准备不足,导致在实施上困难重重,母亲从而了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妈妈的焦虑从何而来,是不是孩子传递过来的,那么孩子的焦虑又来自哪里呢?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有一种贯穿人类生命始终的精神惯性是:生理上已经做好准备向前走,但是心理上依然沉浸在过去的状态。在孩子断奶这件事情上的体现就是——接触“断奶”时孩子会想:“怎么好好的“生物钟”忽然乱掉了呢?原来在中午、晚上、睡前、妈妈都会过来喂奶“催眠”,这让我很舒服,睡得好,含着乳头让我很安心,可是最近乳头不见了,妈妈去哪了呢?”(怪不得在医学解刨中的乳头一次为mamma,如妈妈同音)当孩子体会到这种陌生的状况后,会有一种被抛弃了的感觉,同时会有不安全感出现,自然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闹,这种现象被称为婴儿的“分离焦虑”,是儿童早期的一种常见的焦虑情绪体验。妈妈本来是为了孩子健康着想为孩子断奶,却不想给孩子带来这样大的心理创伤,自然让人焦虑,随后也就慢慢的妥协、退让,断奶工作困难重重。但是,事情终究有一天是要解决的,在那最后一天来临的时候,妈妈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与压力,痛下决心给孩子断奶,这种突然间的变故会更加棘手。妈妈各种情绪混杂:愤怒、焦虑、担忧、一旦这些情绪面向孩子,这无疑会加重孩子的早期心理创伤,很多的断奶如果处理不好,很有会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小小的阴影的种子。在断奶时要避免的误区:比如:有的妈妈会采取极端的做法,在乳头上涂些黄连、辣椒、醋等产生不良刺激性口感的物质,通过让孩子吸奶的时候尝点苦头来断奶,尽管往往很奏效,但心理学是不推荐的。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对单纯的孩子的欺骗。想想看,孩子充满信任与渴望地含起妈妈的乳头,收获到的却是意外的痛苦,孩子在无助时求助亲爱的妈妈,却得到了妈妈尴尬、无奈、内疚、痛苦,甚至是得意、挑逗的表情,很容易由此不再信任妈妈,进而可能影响到将来对他人的信任。很多的妈妈可能会采用“安抚奶嘴”替代喂奶,在心理学上这对处于“口欲期”的婴儿或许有效,口欲期一般在一岁之内,大一些的孩子仍然用奶嘴就不一定合适了。奶嘴固然有用,但在本质上可能在鼓励孩子退行,从生理上观察,孩子的某些本能感知比成人更敏感,并不容易欺骗的,成人给孩子奶嘴后,虽然孩子看起来很安静,被安抚的可能只是成人的焦虑情绪而已。在早期哺乳习惯上要注意:比如:要避免边哄睡边喂奶,这相当于在吃奶与睡觉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不恰当的条件反射。而睡觉的前提是安全、舒适、温暖等愉快体验,这些体验也将以嘴含到乳头为额外的条件刺激,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误区。因此,当孩子睡眠规律逐渐形成时,应避免养成“奶睡”的习惯。较好的办法是直接强化睡眠前的安全感,可以采用拥抱、爱抚、细语、哼唱摇篮曲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在持续地陪伴,而不再以喂奶为唯一的方式。一旦“妈妈”的概念离开了嘴里的乳头,开始以新的抽象体验植入孩子的大脑,这意味着孩子在心理上成长了一大步,相反,如果睡觉时吃奶,相当于脑休息而胃工作,本身也是很不健康的。当然,这操作起来可能有难度,对妈妈而言是个挑战,其中最关键的是耐心。你能否在孩子哭闹时仍坚持微笑、爱抚、拥抱、轻声细语决定了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妈妈印象,妈妈的焦虑和慌乱会让孩子莫衷一是,别无选择之下,他只能回到原来习惯的条件反射中,即使这个反射是不合理的。这就是孩子的退行现象,退行的结果必然是使条件反射被不断强化、稳定。相信你在给孩子断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收获,特别是作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与见证者,你会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同时培养起自己的耐心,提升对生活的兴趣,这对全家人的幸福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祝你成功!本文作者:彭旭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