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红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郎景和:早期HPV检查让宫颈癌止步

发表者:王东红 人已读

郎景和:早期HPV检查让宫颈癌止步

在近日召开的“亚洲—大洋洲生殖器感染和肿瘤研究组织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指出,99%的宫颈癌都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缩写HPV)导致的。事实上,通过早期HPV检测,宫颈癌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

全球每年有将近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99%以上的宫颈癌都是由HPV导致的。HPV是一种专门感染人表皮和黏膜鳞状上皮的病毒,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HPV感染在女性中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每5个女性中就有4个会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致死率很高。根据2009年全国年龄别宫颈癌发病率最新数据,每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有13万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宫颈癌患者占1/3,城市女性发病年龄比农村发病要早。

HPV检测可提高早期检出率

“HPV经性接触传播,女性即使只有一位性伴侣,或即使多年没有性生活,也有可能被感染。”郎景和解释说,大部分HPV感染都没有症状,能被人体自然免疫系统清除。然而,当出现症状时,通常癌症已经进入较晚期阶段,治疗困难,因此,早期检测很有必要。

郎景和介绍,子宫颈相当于子宫的大门,担负着防御和守卫的功能。由于子宫颈的特殊地位,使得它易受外来细菌、病毒侵袭,加上分娩、流产等造成的创伤,以及宫颈上皮组织的特殊形态性变化,导致宫颈上皮易有炎症向恶变转化的倾向。虽然,宫颈癌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依资料显示,性生活紊乱(多个性伴),过早性生活,密产、多产,患有其他STD(性传播疾病)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吸烟、吸毒者,有宫颈病变、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或外阴癌等家族史者是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郎景和表示,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HPV可在体内潜伏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且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把HPV检测作为常规筛查的一部分很重要,通过早期检测提高早期检出率,宫颈癌前病变的治愈率高达98%,最终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有性生活的女性可以在30岁以后开始进行HPV检查。”郎景和提醒,如检查结果为阴性,说明没有被HPV感染,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患子宫颈癌的危险;如检查结果为阳性,那也不一定表明患了宫颈癌,可配合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只有持续性感染才有可能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

男性感染HPV几率达50%

调查显示,HPV感染多见于15—24岁的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伴随着性行为的提早和增加,感染HPV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增长。然而,没有性行为就不会感染HPV了吗?

专家指出,对于宫颈癌和HPV,公众有很多误区。其实,HPV的感染除了性行为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手接触了带有HPV的物品后,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等物品,都有可能被感染。宫颈癌的潜伏期一般长达十几年,如果40岁左右感染上HPV病毒未能及时消除,又从没有做过宫颈筛查,即便到50岁不过性生活了,病毒仍可能在宫颈继续存在。

另外,男性不会感染HPV也是误区。研究表明,男性也有机会感染HPV,而且感染几率达到50%,这与女性感染率十分接近。据研究,男性感染HPV的生理机制与女性类似,而且男性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能力弱于女性。

应定期接受高危型HPV检测

“即使接种了宫颈癌疫苗也要定期筛查。”郎景和提醒,接种了宫颈癌疫苗并非一劳永逸。HPV病毒有100多种亚型,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亚型有10余种,而疫苗针对的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目前已知有100多种不同类型的HPV,其中大部分HPV类型被视为“低风险”,与宫颈癌并无关联。但是,有14种HPV类型被列为“高风险”,因为已经证实它们会导致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其中,两种风险最高的病毒株HPV16和HPV18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病例。相比没有感染HPV的女性,携带这两种病毒株的女性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可能性高出35倍,即使她们的细胞学检查结果正常。

“比较高危的是16、18型,所以现在很多疫苗都是针对这两种。”但郎景和认为,如果人体感染了其他型的HPV病毒,也有可能引发宫颈癌。因此,专家建议,即便注射了宫颈癌疫苗,依然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我们建议只要有性生活3年以上,都要进行筛查。”郎景和说,如果HPV、TCT宫颈癌筛查两项都呈阴性,可以隔几年再查;如果有一项是阳性,要看具体情况确定如何处理。

“提高HPV筛查检测的使用,并鼓励女性定期接受高危型HPV检测,特别是HPV16和18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风险,也是降低亚洲女性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郎景和表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