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消化道肿瘤的热灌注化疗

发表者:许洪斌 人已读

外科医生也要了解热灌注化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专业分科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精细分科便成为医学进步的显著标志! 然而,人体却是一部非常精密奇妙的“机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整体性又要求各个专科间必须相互配合、协同防治,才能对整体的人进行全面有效的治疗。这就要求当今的医生不仅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广博的医疗知识,在自己专业治疗过程中,吸纳并使用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优秀医生,不一定什么都得精通,但一定要尽可能通晓。话虽是这样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需从点点滴滴做起。

肿瘤仍是人类所面临的顽敌。它的治疗遵循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手术只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肿瘤负荷,尽可能达到肿瘤的根治,而所谓根治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根治是不存在的。所以,手术后总会或多或少的遗留一些肿瘤细胞或组织,这些肿瘤的残留物可以死灰复燃,以致肿瘤卷土而来。故手术后大多数病人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它是手术治疗不可缺少的补充,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肿瘤,以达到延长病人的生命之目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综合治疗的内容越来越多。如何为病人选择这些繁多的综合治疗?这就是医生必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外科医生也一样,在你的手术完成后,你必需将病人介绍到合适的综合治疗医生手中,而不能再将病人推向社会。这对解决当前的看病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热灌注化疗(CHPP)是综合治疗中的一支新兵。它使热疗与化疗灌注药物产生有机的互补作用,增加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能够更有效地杀伤恶性肿瘤细胞,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同时又减轻放疗和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而被国际医学界称之为“绿色疗法”。如果能将热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序贯进行,又能大大地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一 什么是热灌注化疗?

热灌注化疗是化疗和热疗结合应用治疗肿瘤的一种新疗法。

二 热灌注化疗治疗原理。

其原理是利用物理能量加热热效应好的化疗药物,灌注到肿瘤部位,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42.5℃—43.5℃)持续60~120分钟,达到既破坏肿瘤细胞又不损伤正常组织(正常组织细胞的温度安全界限为45℃±1℃)的一种方法。热灌注化疗不但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效应,还可以增强化疗、放疗的疗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的转移。我国的热灌注化疗,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三 哪些肿瘤适合做热灌注化疗?

适用于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大肠癌(阑尾粘液性癌)、腹膜假性粘液瘤(癌)、卵巢癌(卵巢粘液瘤或癌)、各类肉瘤、乳腺癌、胸腹腔积液及晚期的顽固性疼痛等症状的病人的治疗。

四 热灌注化疗的效果如何?

胃肠道肿瘤常发生腹腔脏器、腹膜、腹腔淋巴结的转移,即使是经过手术切除的病人,腹腔转移发生率也非常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中位生存期为几周或几个月,一年生存率不足10%。

1980年spratl首先提出了持续腹腔热灌注化疗,后来日本对突破全层的胃癌手术后行CHPP,并进行了系统随机分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肯定结论:CHPP时药物在腹腔组织的浓度远高于血浆浓度,甚至达1000倍,况且由于腹膜腔的吸收,门脉系统的药物浓度也比周围血高达10倍,这对治疗肝癌、胰腺癌都有良好的帮助。

法国里昂大学Glehen等公布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腹腔内热化疗对胃癌转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术前没有腹水及曾接受过有效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Glehen指出,胃癌患者多数因为出现腹腔种植转移而只能接受姑息性手术并容易术后复发,当前较积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术后立即进行腹膜腔内化疗,扩大腹膜切除范围辅以腹腔热化疗。Glehen认为,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合腹腔热化疗对提高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生存率有效。

我认识和了解腹腔热灌注化疗还是因为治疗了一些腹膜假性粘液瘤(癌)的病人。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以具备分泌粘液的细胞在腹膜种植并产生大量胶冻样粘液为特征的疾病,多继发阑尾粘液囊肿、卵巢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为一种低度恶性病变。其特点是不经淋巴管或血管扩散,只种植于腹膜或肠系膜表面且不向脏器浸润,同时产生大量粘液性腹水。尽管有大约50%~70%的病人最后复发,但总的5年生存率大约也是50%~70%。10年生存率为65%,即使有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5年生存率亦可达50%。其预后尚好。它对静脉化疗和放疗极不敏感,而腹腔热化疗在腹膜假性粘液瘤(癌)的辅助性治疗中备受推崇。

今日特将其整理成文,与各位同道和网友共同学习。

仁者医术 写于2008年6月12日

本文系许洪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许洪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