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认识胃癌癌前病变—再谈肠上皮化生

发表者:常玉英 人已读

临床上见到很多患者拿着自己的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报告,看着报告上写得:“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或中度、或重度肠上皮化生”,在各家医院咨询医生。一般来说,医生会告诉他/她:“这是一种常见的胃炎的病理学改变,现代医学发现这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可以视作胃癌的癌前疾病。”有的患者,也会把“肠上皮化生”输入百度搜索其意。当反复看到“癌前病变”时,心里或困惑或恐慌或害怕。那么到底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借助《好大夫在线》,希望可以给患者做一个简单介绍。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那么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呢?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黏膜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的病理改变。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的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胃粘膜的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近来有人研究发现肠化生病灶始发部位主要在胃小凹,微小的肠化灶以胃小凹为中心,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周围胃小区发展为小灶及大片状肠化灶。

通过进一步研究,目前对肠上皮化生作了一系列的分类,按化生上皮功能来分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前者与小肠粘膜吸收细胞相似,有刷状缘,不分泌黏液,具有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含蔗糖酶、海藻糖酶及亮氨酸肽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胞浆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含蔗糖酶,但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无海藻糖酶。

通过黏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检出率57.8%,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可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为11.3%,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88.2%,说明结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型化生灶中。

慢性萎缩性常伴有肠化,肠化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研究统计肠化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占65.5%,而且年龄越大萎缩区越扩大,肠化的比例也越大。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基本一致,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

关于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证据是:

1、有癌的胃比无癌的胃,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而且广泛;

2、肠上皮化生与癌的发生部位相似,胃窦小弯比大弯及胃底多见;

3、胃癌高发区比胃癌低发区肠上皮化生多见;

4、胃癌伴胃息肉者多发生在胃上皮肠化生的邻近;

5、某些直接组织学证实胃癌可能发生在肠上皮化生部位,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移行为癌组织。

当然还有1/3胃癌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癌细胞系由正常粘膜的颈部细胞转化而成,这种癌为弥漫型,组织学上分化较差,恶性度高,转移早。

由于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故临床上对此种病人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随访,定时复查胃镜和病理检查,以防癌变。

但是,需要记住的是,不是所有肠化生都会变成癌,千万千万不要因为检查出肠化生就背上思想包袱,焦急忧虑,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本文是常玉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