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兵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的治疗

发表者:陈小兵 人已读

(一)改善食欲

1.醋酸甲地孕酮:已经有10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甲地孕酮可增加晚期肿瘤患者的食欲、进食量和体重并改善情绪。推荐剂量通常为400-800mg/d (10~20ml/d梅格施口服液)。不良反应包括静脉血栓形成,水肿、高血压和高血糖等,而且费用高。

2.地塞米松:经验性治疗剂量为早餐后口服4mg。不良反应包括近端肌病、液体潴留、精神状态改变和免疫抑制等。

3.甲氧氯普胺(灭吐灵):l0mg每餐前及睡前口服,通过促进胃肠动力、加快排空、止吐,对于食欲减退、恶心、早饱胃肠运动不良的患者有作用,不良反应包括肌张力障碍和烦躁等。

4.对由于抑郁情绪引起厌食的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可能有效,如精神兴奋药哌醋甲酯。

(二)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是实施营养支持治疗时必须正确掌握的基本问题之一。与患者的机体状况、代谢特点、器官功能状态、营养物质情况、设备条件、并发症及费用等因素有关。

目前常用的是肠道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两种。

1.肠内营养(EN):肠内营养肖先应蛀励患者经口进含。对于胃肠功能良好但不能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血给予管饲肠内营养治疗。肠内营养价格便宜、符合生理要求.而且与肠外背养相比,并发症更少。

肠内喂养通过饲管向胃肠道内输送液体的配方饮食。对于短期肠内营养,可以用有机硅橡胶鼻一十二指肠管。如果肠内营养治疗预计将持续超过4周,当鼻饲管不能到达预期的位置或患者不能耐受时首选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或内镜行胃或空肠造瘘。内镜技术的重大进展已使患者肠内营养成为一种安全,经济和常规的治疗方法。

碳水化合物是热量的主要来源,酪蛋白或乳清蛋内提供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甘油三酯或机物油类提供脂肪,对于心脏、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根据相应的公式来进行调整,以保证能量供给和电解质平衡。有研究者报道一些特殊成分的添加,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及代谢功能,并且能在不影响治疗疗效的同时降低放化疗的副反应,如鱼油ω-3脂肪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RNA。

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①呕吐及胃胀气:减慢流速。②腹泻、抽搐:减慢流速、稀释液体、应用止泻药、换用不同种类的营养液。以小容量(20~30ml/h)、低浓度食物开始,也可减轻腹泻。腹泻更常见于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③高血糖症:减慢流速、应用胰岛素。④水肿: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应用利尿剂。⑤鼻咽部不适:漱口、口香糖。⑥血清电解质浓度改变:调整营养素配方。

肠内营养不常见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①充血性心力衰竭:缓慢输注,应用强心剂:②脂肪吸收不良:应用低脂肪配方或加用胰酶。③血清转氨酶升高:减少碳水化合物比例。④急性中耳炎:应用抗生素、改变鼻胃管位置。

肠内营养罕见的可导致治疗中断的并发症:①吸人性肺炎:将床升高45°角、避免容量过度负荷、咳嗽反射正常时很少发生。②鼻胃管导致的食管糜烂。③急性化脓性鼻窦炎。④高渗性昏迷。

2.全胃肠外营养(TPN):对于不适合口服营养或肠内营养的患者,TPN仍是重要的选择。TPN给无法进食的患者和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把营养物质直接输入血液循环中,从而避免恶病质的发生。高渗性的TPN溶液通常需要经中心静脉输注,以避免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形成。常见的置管位置包括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气胸、静脉血栓、动脉损伤及败血症等不良反应少见。通过TPN为肿瘤患者补充了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可使患者的体重、总脂肪含量等营养指标得到改善。

全胃肠外营养适应证:①术后需要长时间留置鼻胃管的患者(>4-7天)需要避免口服食物。②重度吸收障碍、呕吐、肿瘤引起的食管梗阻或吞咽困难。③化疗引起的严重腹泻或长时间的口腔炎引起体重减轻。

3.营养支持治疗的禁忌证

(1)肠内营养的禁忌证:顽固性呕吐,上消化进出血、肠梗阻。

(2)肠内营养治疗无益的情况:①轻度的营养缺乏;②对治疗无反应的进展期肿瘤引起的体重减轻;③对治疗高度敏感的侵袭性肿瘤(如淋巴瘤和非小细胞肺癌)。

(3)对于化疗期间的患者不推荐应用全胃肠外营养,因为约12%的患者会发生并发症.包括气胸、血栓及败血症。

虽然晚期肿瘤患者难以达到治愈,但是放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良好的营养状态是保证放化疗及手术顺利进行和提高疗效的前提,因此抗肿瘤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缺一不可。近年来还出现了免疫营养治疗,在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同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化疗具有协同作用,相信会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正确评估,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本文是陈小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