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宏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名医大家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转载)(3)

发表者:邓宏 人已读

李 可:(笑)对啊,药典上规定最高剂量9克……

诸病皆是元气受损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原:您曾经遍访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末民国年间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这本遗书是近百年中医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什么?您认为汉唐以前的古中医与现代中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这个问题最早发现的人是谁啊?就是彭子益。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洛书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就没办法延续了。彭子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都在一个河图里体现了,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他在1947年到1949年,临终的前一两年,将他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把这个从《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的古代中医学的研究,全部继承了下来。这个书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教材完全是两回事。他和近代的中西汇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和中西结合派的观念就更不一样,它是真正古代的中医学。


彭子益的基本观点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气致病。什么叫本气啊?本气就是元气,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混元之气。就是人在生下来以后,脾和胃中间升降所产生的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中气又是五脏的后勤部,假如没有这个中气维持、不断的供养,五脏就无以所养,最后阳气就无法生存。


先天的阳气,元阳,所有病都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了。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预,到你这个具体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哪一部分(元气有变的地方)受损伤。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就算有些病是受外因的伤害,但是很多年都搞不清楚是哪有外邪,或者是哪一种外邪伤害了元气,最后归结到他目前的证候啊,首先建立、巩固他的后天。脾胃为后天之本啊,五脏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俗地讲就是你首先让他吃得下饭,他才有抵抗力。

再一个就是肾气,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锅底之火。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脾属土,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四逆汤是回阳的,补肾阳,所以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治病的大法主要就是这么两点。

田 原:就是您常说的“生死关头,救阳为急”。这句话现在网上火的不得了,成了您的经典语录了。(笑)


可:这也算是一个基本的大法。反正你不管它什么病,只要危及生命了,就赶快把阳气先救回来,别让它跑散。但是意外的情况,比如说肿瘤病人,大量的用抗生素,又做过放疗、化疗……放、化疗对人体的摧残很厉害的,做过以后喝水都要吐啊,更别说吃东西了。


这样的人要先救他的胃气,等什么时候胃气恢复一点,你再治病。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给一些错误的医疗方法擦屁股,这个费了我们很大的劲,几乎每一个病人都有这么个过程。


原:追随古人的脚步给了您自信,所以您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序中曾说“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


可:有些个西医曾经对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包括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这些个病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就提出来了,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也没有成功,要我说基本失败了。但在中国来讲,这些病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已经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很多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啊。


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的路(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学医切忌死记硬背 滋阳降火性命不保

田 原:您看的书跟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不一样?


可:一般初学中医的人啊,就是先学一些历代遗留下来的方剂,背些“汤头歌”什么的。我没有师传,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说要把哪些东西背的滚瓜烂熟的。假使我有老师,他也会规定我背这些。这些个书里头呢,当然是有一些有效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个错误的东西,当你把它们普遍接受下来以后,你在临床上就要自己摸索,有很多都是碰得头破血流才悟出来,哪个方子好用,哪个方子绝对不能用,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初学中医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不能整体辨证,用死方子去套活的病人,“对号入座”,十有八九相反。


比如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肺结核病人,双肺已经空洞了。他连续发烧一个月了,每天都烧到三十八度、三十八度五,然后出一身大汗,平稳一下,第二天又是那样……我们山西太原的结核病院就给他下了诊断,说这个病不能治了,你们回去准备后事吧。


这是我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病人,用的就是朱丹溪的理论——滋阴降火。他就认为这个痨瘵,“痨”就是现在讲的肺结核,古代管这种病就叫作痨瘵,这种病首先它是损伤脾气、胃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朱丹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水”,把那个“火”扑灭了。病人烧到这种程度了,按照他的理论,应该添一些“水”,滋阴啊,水火不就相对平衡了吗?古代治疗这种病用的都是这个办法,主要是滋阴降火。


当时我用的方子是“青蒿鳖甲汤”,治疗所谓“骨蒸潮热”,意思是那个热是从骨头里面出来的,热哄哄的,老退不了。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这个人到后半夜就感觉气喘,就来不了气儿。我跟病人的弟弟比较熟,连夜过去看他的情况,我一看,坏了。

田 原:方子用错了?


可:这个方子肯定错了!这个病人马上就亡阳,上不来气了,他那个气是有出无入啊。当时他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里有红参,就把红参打碎,赶快煮汤一口一口喂他,初步稳定一下;然后,我就给他开那个“四逆汤”,先救阳;最后再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一下子潮热退掉了,把他救过来了。之后一直到他临死,有四个月的时间没有发热。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一例都没有,因为肺结核发热是最难消除的。

田 原:虽然退热了,命还是没有保住。

李 可:因为他是双肺空洞啊,全身衰竭,所以最后还是死了。


我那个书里头也写到这个问题,那是我最痛苦的一个经历。打那以后我就再也不用滋阴降火的这些东西了。其实这个过程就把胃气进一步的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所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肺结核一个也好不了。

我那个书里头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从朱丹溪创立了这个学说,一直到近代很多人延用他的东西,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

因为他是个名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历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你现在来批判他,就牵连到他这一派的好些个传人啊。所以(笑)……

田 原:(笑)传人很多吗?

李 可:很多,多数是朱丹溪派的。

田 原:您怎么认识这个滋阴降火?


可:但自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所谓的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这个角度去敛他,就把他敛住了。但是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也体会不到这一点。所以说这个过程你没有亲身经历啊,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万张中医方子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田 原:像您所说,毕竟要在生死关头,这样的机会不一定每一个医者都有啊。


可:但是彭子益的著作就有这么个好处,你可以用他的那个观点,来考察历史上这些流派,和这些流派的主要论点,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可以进行很明确的鉴别。他的功劳就在这。他把中医的精髓继承下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以供我们以后每一代人都沿着他这个路子发掘,发展。这样中医才有希望。


原:的确,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笑)也听到很多中医院校里的学生们抱怨,读一本好书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思考了。


可: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虽然也有一些应付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西医的解剖学他也编进去了,还有西医的生理病理学什么的他们也讲讲。但主要还是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主。


原:西医解剖现在还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始模仿西医的立项、实验,把中药打到老鼠、兔子身上,去看结果、看成分。


可:那都没有用!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田 原:西医是想追求通用方吧,用一种药就能治大多数人的类似的病。


可:那完全不可能。现在这个西医他也认识到了,就是人是有个体特异性的,这个就是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点。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现在他也正在向这条路上走。

田 原:这些观点您以前谈过吗?

李 可:没有,这些东西太刺耳。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不愿意放到台面上。安于现状,自欺欺人!

田 原: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可:去年新华社西安分社对我做了一次电话采访,和我谈了大概有两个小时,因为这个人他很有意思,所以我无话不谈。最后他发表的时候,就光剩下了干巴巴那么几条,就是李可建议啊,国家应迅速设立中医部,以挽救中医,然后具体的东西就不见下文了。


中医西化先做CT 大毒之药反救性命


原:目前我们的中医院校是五年制,两年半学中医,两年半学西医,学生一进校门,就得学习两种思维范式。学生年纪又小,两种思维放在一起,被拉锯一样扯来扯去,很多孩子迷茫、甚至痛苦不堪。最后可能就是哪条路走的顺,哪条路有“钱”途,就奔哪条了。


可:这和中医全盘西化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全国所有镇以上的医院,凡有中医的,都要被西化。病人来了,他啊首先让你去做CT,做化验,他也跟西医一样凭这个化验单来看病,中医那套东西都忘了,不会用了。


原:说到中医要不要西化的问题,李老您是最有说服力的,您在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时候,几乎所有需要抢救的病人都往中医科急送,堪为奇观。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可:对。那是我在县医院中医科的时候。1979年到1983年。那时候,我正在研究中医的急症治疗,研究怎么样把垂死的病人很快救过来。我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医急症的,1979年调入人民医院之后,这套东西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到县级医院里的这些急性心衰的、呼吸衰竭的,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休克、垂死的这种病人一般都是中医插手,西医主动就邀请中医来协作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他们就发现,中医用的这些方法不但是见效快,而且救过来以后很稳定,花的钱连他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有时候就百分之五六。

田 原:您用的什么方法?喝药、针灸、灌肠……都有吗?

李 可:急救的时候用针灸,主要用中药,很少使用灌肠。


原:在大多数人心中,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医还没有发生的病是很厉害的,也就是老百姓讲的养生。甚至很多“名医”也建议请西医比如说心梗,在冠心病阶段更多强调平时的保养,一旦发生心梗,性命攸关了,都认为即使张仲景、华佗在世,也救不了,很多“名中医”都建议赶紧送协和,上呼吸机、打强心针。但是见了您,听了您那么多起死回生的病例,我才突然感觉,太小看中医了,他是真的能逆转生死的。


可:中医现在逐渐衰弱了。其实中医各种急重症能治疗,过去的书里都讲过。我在农村,看到很多农民,生活各方面困难,有病都拖着,一发病就是九死一生,不救就死了。在晋中地区(的病人)就比较重视,急诊都找中医,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我们那里的人特别怕火化。有个老师姓颜,在高原地区工作几十年,得了心脏病,平均半年住在医院。95年月3月份,他再次发生心衰,当地最高水平的西医认为没有希望,家属不死心,抬出来后,我开始插手治疗,三剂破格救心汤,600克附子,三天后,能下炕了。


因为他没有儿女,很悲观,好了之后,我告诉他方子,让他配药调养,他也没有做,隔了三年,一次重感冒,我没在家,没救回来,本来可以活很长时间。


田 原:在您抢救的过程中有底线吗?


可:我也不知道,尽量努力就是。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

4天后醒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如果他有钱长期吃培元固本,是可以带病延年的。

田 原:附子本来是世人眼中的毒药,但是到了您的手里,把它变成了神药。


可:这个东西啊,我离休以后,花了几年时间反思了一下,写了个文章,都在我那本书里边儿,我把他们都系统地做以总结,就是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怎么扭转的。

那时我就发现中医最大的弊病就是中西医结合。现在他们说这方面还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何长短……


其实中医本来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说《伤寒论》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当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但为啥后来中医能掌握这些方法的人很少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大市场,要让这个他们的医药来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个大买卖,发大财的事儿啊。我说在这种境况下,中医的生命力就逐渐被消磨,最后……(沉默)

田 原:中医各流派的说法太多了,您入门时没有师传,就靠大量阅读中医书籍来学习中医,对您的思路影响最大的是哪部书?

李 可:那个情况就很复杂了。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底浅。我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那个时候没有鉴别能力啊,囫囵吞枣先咽下去再说。治病的时候也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我就开始自学《伤寒论》。


不过呢,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天津的左季云老人。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青年时代,通过读左季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他那个著作里头啊,关于“四逆汤”的论述非常好。所以我当时就接受了他的一些重要观点。他这个书啊,就是用方类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一部著作。这在古代研究《伤寒论》的学派里边也是很大的一派。


他这种方法很简单,把性质相同,但是又有许多细微差别的方子啊归纳在一起,然后再辨别具体方子应该怎么用。比如说,发热恶寒,脉浮紧,这不是“太阳”病吗?“太阳”病的这个证,就是“麻黄汤”的适应证,只要你记住“麻黄汤”的这个主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这个方子。

田 原:看了《伤寒论类方汇参》就找着窍门儿了。(笑)


可:这个问题是这样,我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病情是不断改变的,就不能拿着方子套人。现在呢,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了。(笑)


阳气虚结块成肿瘤 急化疗病人丢性命

田 原:李老,您认为肿瘤病人能抢救过来吗?


可:呃,一样。但是,心衰可以抢救过来,肿瘤呢,因为它这个五脏的损伤过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抢救过来了,不久也就死去了,因为他使用中药太晚了。在肿瘤早期还差不多。不只肿瘤,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啊,往往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


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所以我治疗肿瘤的时候,找原点,还是在阳气上下工夫。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东西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然后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所以呢,这个肿瘤呢,需要很长时间调理。但是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一般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田 原:单纯的心衰病人您就可以使他起死回生?

李 可:嗯,那个快。

田 原:您认为肿瘤病人做放、化疗是错误的?


可:现在国外西医这个高层啊,对放、化疗这个问题啊,都开始反思了。我记得,去年《参考消息》登过这么一个消息:美国做过一个试验,什么试验呢?给一部分六十五岁到八十岁这个年龄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体解剖,解剖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都有肿瘤,有的肿瘤有拳头那么大,十公分左右。


但是本人在生前没有什么感觉,一直到死都没发现自己长了肿瘤。这个说明啥问题啊?说明肿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惊扰它,它也不能危害你,你越是对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疗了,化疗了,手术了……反而使它很快就扩散。


为什么肿瘤病人经过手术或者放、化疗之后,肿瘤很快就扩散?是什么道理?他们(美国人)从那个微观的角度啊,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研究结果呢,就是这几种方法刺激人体以后啊,病人体内生长了一种叫异常生长因子二号的东西。这个东西一旦抬头,肿瘤就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各个系统向全身扩散,所以国外基本上都不主张作放疗、化疗了。


有一位很著名的美国大夫,他生前啊,留下一部书,他在书中就反思啊,说我们动手术的这些病人啊,有百分之七十其实可以不动手术,也不应该动手术的。

田 原:说明西方医学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可:美国对中医的研究啊,也不像我们现在这么表面。国内还是说的多,做的少。(笑)去年有个统计,在建国初期的时候,在册的,能看病的中医有二十七万六千人,到了2004年国庆前的时候就只剩下二十七万人,就短了六千人,这才多少年啊?你看我们国家办了那么多中医学院,这么些年下来,每所中医学院最起码应该培养一万人了吧?那就应该增加三十多万,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可是最后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少了六千人。好些个大学毕业的中医学生找不到出路,最后都改行学西医了,这样的人多得很啊。这就说明我们这个教育体制是失败的。


人体内阳气是将军 十胖人九个是虚证

田 原:我了解到四川有一个卢火神,看病的时候也是先扶正病人的阳气。

李 可:呃,他那个年代更久远,传到卢崇汉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了。

田 原: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流派与理念,有从脾论治的,有从肝论治等等,很少听到从阳气入手。听起来倒像一个总则。所谓阴阳平衡。


可:这是个总体啊。中医上讲的阴阳啊,其实是浑然一体,互相融合的,不能说这边儿就是阳,那边儿就是阴。人的元气也是一样,从出生时,他的元气就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因为先天的东西和后天的东西又有所区别,而且两者互为其根。比如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而且根据五行的理论,脾属土,土能够生万物,其它四行(脏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间这块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够健运,那五脏就失养了,最后还要归结到后天之伤,损及先天之阳,动摇了生命的根基。


所以现在的病啊,首先就是脾胃先受伤——吃喝大量的生冷食物、饮料,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多;还有就是生活过于劳累,思想比较复杂,或者压力大等等,中医说:思伤脾啊,所以这个人首先就不想吃东西,消瘦,然后从这个地方开始,演变出多种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压……都是这么来的。

田 原:如果按您说的思虑过多伤及脾脏,就不想吃东西,会消瘦。但是为什么很多胖人也脾虚,这种情况怎么理解?

李 可:胖也是虚胖,十个胖子九个虚啊(笑),越胖的人越怕冷啊。他胖是因为有多余的废物积聚在体内啊,就是湿滞啊。


原:您刚才说阳虚之人十之八九,为什么现在治疗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卖得那么好?而且很多医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特别喜欢开“六味地黄丸”。


可:这个中医啊,从金元以后,逐渐的,有些个分支,就走向歧路,其中走得最远的是朱丹溪。他当时创造了一个理论,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实际上是谬论,他首先就把《内经》的宗旨给悖离了。现在啊,我们好多大夫看病啊,都是根据他这个理论来的。(笑)

田 原:但是也有临床疗效啊。


可:各人经验不同。滋阴降火这个东西啊,所谓的现代派,也就是西化以后的中医这种流派啊,用的纯粹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常常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现在治病治的是啥?首先就要补救长期服用阴寒的药物损伤了的正气,我们得先治疗这个。


原: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和卢火神治病的时候都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暖,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的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田 原:我感觉您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要平衡。


可:这个观念不完全对。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人体的所有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所以阴的东西,都是在阳的统率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阴阳平和。这个阴阳平和是指这个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内经》有几句话,一个是“阴平阳密,精神乃固”,还有一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气和阳气的重要性在哪呢?阳秘,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密。另外《内经》有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折寿就是短命啊。易经也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田 原: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笑)


可: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也不一样,小孩儿时候,当然是阳气旺盛;生长发育到成年以后的话,所谓阴阳平衡,就是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但是,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的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憋不住,尿频,这些都是因为人在老年以后,阳气衰弱,阳气失去统帅作用。


很多老年人在危险期的时候,特别是像一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其它的并发急性心衰,只有一条办法,就是救阳,方法就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要特别看中一点。阳气救回来了,这个人就活过来了。这个东西就好象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它的阀门、螺丝逐渐的变松,要把它拧好。我记得读《傅青主女科》时,有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虽然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你看他虽然病的非常厉害,只要有一丝阳气不散,这个就可以救。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田 原:您从行医到现在,看过的病人有个大概的数据吗?

李 可:哎呀,总有10多万吧。

田 原:冒昧问您一句,有效率能有多少?

李 可:一般的都有效。

田 原:在您这10多万病人中,重症心衰的病人占多数?

李 可:我主要就是治疗这个病。

田 原:您收治的重症心衰病人到了什么程度?

李 可:就是西医判断这个人绝对活不了了,嘱咐家属准备后事,大多发了病危通知书。像这种情况居多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田 原:这些病人被送到您这儿的时候,都是什么状态?


可:大部分都昏迷了,找不到脉搏,量不到血压,有的还剩下一点呼吸,全身冰凉,就剩胸部心脏这一块还有一点温度……其实这种病人救过来的速度最快,吃上药马上就好。

田 原:为什么?


可:就像打仗一样啊,因为他的矛盾集中啊。反而那种半死不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情况费的时间很长。其实越是重症,中医抢救的速度、抢救的效果越好,在这个领域肯定强过现代医学。

田 原:通常情况下,像您说的这种重症心衰病人,应该是全身衰竭,并且伴有很多合并症了吧?

李 可:对,各种各样的病,到最后就走到这一步了。

现代化家家吹空调 伤阳气人人亚健康

田 原:您谈高血压,说到了补养阳气的办法,您觉得现代人的阳气普遍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可:呃,这个问题是这样。我2004年的时候,根据邓老(邓铁涛)建议啊,在南方那几个省跑的比较多,几乎每年都来三、四次,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等好些地方。主要就是帮刘力红和广东省中医院。我在那边每年呆几个月,后来是因为我病了才回来。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当时我就发现不仅是北方人阳虚啊,南方人阳虚的也特别多,而且南方人阳虚的几乎是百分之百,无一例外。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田 原:阳虚的主要表现症状是什么?


可:表现症状就是怕冷。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寻找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南方人普遍都使用空调,经常开着,把空调开到十几度。外面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头了,空调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是弊多于利,这么一冷一热,每天经过好多次,出现很多人为的空调病。


原:您说到空调病,这可是时髦的病,被归为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西医认为这种病的原因除了过冷的刺激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空调房门窗都关着,负离子太少了,空气不"新鲜"所以发病;第二个原因是温差变化大,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无法适应。您认为空调病从中医的角度怎么理解?


可:这个东西是这样,空调的发明破坏了我们几千年正常气候下的这种生活节奏。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邪啊,我们人造的寒邪比那个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厉害。


我们有好几千年就处在没有空调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自从有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它频频进入体内。比如今天我马上从这里出去了,外边是一团火,然后进入有空调的环境,马上就发冷,感觉穿一件衣服都不够用。就这样反复的把寒气一层一层的压在体内,这样的话就造成很多病。比如说头痛、慢性鼻炎、阴暑证。所谓阴暑证,就是暑天受寒得的一种病,它和暑热症不一样,看起来是暑天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阴寒症。再有一种,就是常年难愈的感冒,青年妇女的痛经,产后病,婴儿在空调的环境下长大,最容易得哮喘病。这是我近几年在南方地区发现的,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各地都有这种病人。


再有一种就是无缘无故泻肚,吃了东西加上吹空调,然后就又吐又泻。还有一种情况是高热不退,这个高热不退应该说是好事,因为呢,寒气进入人体以后,人体的阳气就要起来抗争,这样的话就发热。

田 原:发热其实是人体机能正常的表现?


可:对。它是从外面进去的,你让它从外面透发出去,这个病就好了。我们发热的时候,常常是吃西瓜、吃冰块,用大量的抗生素,把表面上的东西消下去,实际上这个寒气并没有出来,所以长期发热,甚至十多天都解决不了。而且经过这样的治疗以后,又留了病根了,一旦遇到一个同样的或者稍微适当的环境,他的病就又发作,这个(情况)很多;另外一种更普遍,身体虚弱的人,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带有一种抽搐的性质,这个就是中医说的寒主收引,就是说寒邪具有收缩、牵引、内敛之特性,感受到寒邪以后,阳气一时抵抗不了,它就收缩。


一个是空调对人的伤害,再一个就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因为在南方的话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啊。由于空气热,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他们常年的生活习惯就是喝冷饮,喝冰镇过的汽水、果汁,冲冷水澡。或者在睡觉的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睡着以后就受病了。

为什么南方人没有一个热症?而且大部分是属于阴证、寒证、湿证?这些是主要原因。


当然,用了这么长时间已经习惯了,而且这个空调,广东人那边没有也不行,那就把空调尽量摆的里面一些,把它调的温度高一点就行,调到你不至于热的够呛,但是也不至于冷的打颤,这样你的身体就不会造成伤害。或者开空调的时候,把窗户打开,有一点自然风就把寒风赶跑。

田 原:但是北方人这些年随着兜里的钱越来越多,而且气候逐年变热,也有很多人开始用空调,北方人阳气的损伤应该也很厉害。

李 可:南方人阳气的损伤比北方要大得多。

田 原:为什么?


可:就中医理论来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啊,它就那种大气候。由于外界的这种热,再加上本身这个阳气不断释放,他里面就空虚了,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损伤的阳气要比北方人多。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经常保护这个阳气,不要让它释放过度。

田 原:怎么保护,就是不要喝冷饮,不要洗冷水澡?


可: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这个休息时间也要注意。大城市中的人,起居节奏不太好,有些违反了我们民族古代传下来的养生的要领、原则和方法。就是睡的非常晚。像什么过夜生活啊,整个生活都要集中在晚上十二点以后,一弄弄到天亮才睡觉。人和自然界是同一步调,当太阳落山以后,在10点钟以前就应该入睡,阴阳颠倒,人的生活就不能和大自然同步了啊!那个时间正是人们胆经开始造血、清除体内垃圾的这么一个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入睡,没有充足的睡眠,深层的睡眠,那么体内的功能就发挥不好,这是一种情况。人体的生物钟功能同样会被改变,被破坏。

所以一开始在南方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很奇怪,这么大热天为什么所有病人都阳虚呢?

田 原:您刚才说的这种群体性的阳虚体质都是从脉象上看出来的?

李 可:不仅脉象体现出来的,所有的证候,所有的病证都是这样。(笑)

田 原:看到以后,您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可:对。我所看过的病人,一开始我也解释不好,经过好长时间反思以后啊,最后我就找到这么几点,一个是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就是南方搞中医的人啊,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一些凉的东西,其实是进一步伤害了阳气。现在的疾病总体情况都是这样,包括外国。我也看了好多外国人,都是这样。


所以我说这个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有些中医开方子的时候,思维也掉进了一个错误的圈子里,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而我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

田 原:
对于老百姓来讲,阳气只是个概念,摸不着也看不见。阳气的损伤从哪些方面,或者说从哪些身体状态的改变能够表现出来,让咱们心里有个底儿,知道,哦,我的阳气亏损了?您给我们讲讲啊?(笑)


可:这个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阳气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一个就是健康人,他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是他脸色一般是一种苍白灰暗的,不是非常红润。我们在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在饭店,看到的工作人员,长期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很多小青年儿,他的那个脸色非常不好看,但是并没有发病。

田 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亚健康了?


可:呃,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再一个就是人的抵抗力下降,怕风、怕冷,特别容易感冒,或者食欲不好,或者拉肚子。再有就是妇女的月经病,产后病,老人的心肺病,和用这个空调都很有关系。


我曾经参与过西医ICU急危症重病人的抢救。我进去(ICU病房)以后,我都冷的受不了,那个心衰、或者是肺衰,或者是肾衰的病人,应该是最怕冷的,还放在那个低温条件下,更受不了。但这个东西是也没有办法,有规定。但是病人在这样的环境很不容易救活的。有些人我建议最好把空调调到26度以上,这是一个方法。再一个就是我告诉家属让病人赶快出院,这样的一个条件下那是事倍功半。


原:说到寒证,有个中医本科学生跟我说,他在临床中,看到有些病人明明是一派寒象,但是问他是不是想喝热饮时,病人却告诉他想喝冷饮,然后他就晕了,分不清是热证还是寒证了,您给支个招儿?(笑)


可:这个要看具体情况。阴寒内盛会出现假阳证,但喝了凉水进一步加重。这个东西,最难分辨,也最容易骗人。病人有假象,我们也作假,让病人熬好四逆汤放冰箱,让他觉得凉,实际上四逆汤过了中焦,就发挥热的作用,就是瞒天过海。(笑)

田 原:这招儿可够绝的。(笑)听您说这么说,感觉我们面对的不是传统意义的"病",还真像面对一个货真价实的敌人了。


可:疾病和人一样,它也非常狡猾。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它的正面,所以要想到深层的东西,想到背后的东西,这样才不会犯错误。有好多病人啊,大概有一百例以上,就是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的脚必须放在冰上才能睡着。这种情况好象是热的很厉害,其实是虚阳外热。这个就用四逆汤,把阳气回到下焦,用两三副药就好了,好的非常快。如果辨证错了,反而散他的阳气,最后把阳气都散完了,那就死路一条。

我把这个病的东西做了一个总结,不管你的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


我在南方看过一个山西公安部的记者,他来广州帮助省委整理抗战时期老一辈的英雄事迹。他在广州一共工作了三个月,回去以后大病三个月。他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呢?就是因为空调。因为在办公大家都习惯这个环境,但是他不习惯,受不了,又要坚持把这个东西写完,回去以后就大病一场。他病到什么程度?走三步路、五步路就得喘一口气,再一个就是吃东西非常少,而且吃多少拉多少。还有一种情况,怕风、怕冷,夏天去我那看病,穿棉衣、戴棉帽,还戴着口罩。他跟我讲,说不但受不了风,就是开一下门那一点风都受不了。可见空调这个东西伤害阳气的严重性。

像他这种情况,最后就把阴寒之气一层层挤压在人体三阴经最底层的地方,一时半会儿出不来。我给他治了一个半月才好了。

珍贵36条 李可经验语录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

本文是邓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