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儿茶酚胺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发表者:陈煜 人已读

儿茶酚胺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由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
瘤及肾上腺髓质增生(AMH)都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
并由此而产生相似的临床症状,故统称为儿茶酚胺
增多症。由于本病确认的历史较短,临床上又比较
少见。有必要对本病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性问题再
加阐述。
l 肾上腺髓质增生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AMH主要的症状为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其
典型特征为头痛、头晕、心悸、心律失常、恶心呕吐、
胸腹痛、视力模糊等。AMH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与嗜铬细胞瘤患者基本相同,主要有血、尿中儿茶酚
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及其代
谢产物香草基扁桃酸(VMA)增高。尿VMA的测定
在所有儿茶酚胺增多症的诊断中最不具特异性,常
因含香草物质的食物如咖啡、茶和一些水果而出现
假阳性。血儿茶酚胺在非发作期也不一定能为诊断
提供依据,而此时尿儿茶酚胺已出现明显异常。因
此,尿儿茶酚胺测定用于儿茶酚胺症的筛选诊断,可
靠易行。过去常常用临床药理试验帮助儿茶酚胺增
多症的诊断,分为激发试验和抑制试验。激发试验
采用组织胺、酪胺或胰高糖素诱发儿茶酚胺性高血
压等症状的发作,因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
引起症状发作,严重者可因儿茶酚胺危象而死亡,诊
断价值有限。现在在一般医院,对可疑儿茶酚胺增
多症已很少采用激发试验作为最初的诊断性检查。
但当患者突然发作症状时,急查血儿茶酚胺和雷其
丁抑制试验可为诊断提供佐证。
儿茶酚胺增多症定性诊断后,应结合CT、MRI
和间碘苄胍(” I—MIBG)核素扫描进行定位诊断,并
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能性。CT能发现90% ~95%大
于l cm的嗜铬细胞瘤,敏感性高,但对肾上腺外和
小于l cm肿瘤的明确诊断仍较为困难,而且不能区
分功能性或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或腺瘤抑或转移
性病变。MRI对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与CT相同,但
它可以提供优化对比的三维影像,并利用嗜铬细胞
瘤T1强信号、T 加权弱信号和T2加权强信号的特
征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尤其在肾上腺肿瘤体积较大、
肿瘤与肾脏上极有重叠不能确定来源于肾脏或肾上
腺时,MRI有其独特的分辨能力。但MRI对鉴别良
恶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腺瘤和转移性病变仍有困
难。在作腹膜后充气造影、B超、CT或MRI等影像
学检查时,AMH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肾上腺体积

增大、变厚,肾上腺内无明显肿瘤影像。而肾上腺嗜
铬细胞瘤则表现为肾上腺区域圆形或类圆形的肿瘤
影,若瘤体较大则其中央可呈现出血、坏死液化等改
变,常有较低的回声值或CT值。
” I—MIBG因其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具
有易在嗜铬细胞中聚集的独特能力而被用于嗜铬细
胞瘤的诊断。通过7闪烁照相系统寻找体内嗜铬组
织的这一同位素影像技术,诊断特异性高,特别是对
小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双侧病变、转移性
和复发性嗜铬细胞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
Wieland证实” I—MIBG在嗜铬细胞瘤和肝脏的放射
活性比为680:1,这样明显的差别也为恶性嗜铬细
胞瘤的内放射治疗提供了前景。
嗜铬细胞瘤5% ~10% 为恶性,肾上腺外的嗜
铬细胞瘤恶性率可达30%或更高。恶性嗜铬细胞
瘤生长迅速,并浸润转移至淋巴结、肾上腺周围脏
器、骨骼、肝肺等处,预后极差。嗜铬细胞瘤的良恶
性单从细胞形态学上不易鉴别,良性肿瘤中亦可见
核异型性和瘤巨细胞。形态学上“良性”的肿瘤却可
发生转移,肿瘤包膜浸润或侵入血管也不能作为诊
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可靠指标,只有在广泛浸润邻
近组织与脏器以及在没有嗜铬细胞的组织或器官内
发现转移灶,才能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2 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病理诊断依据
光镜和电镜下,增生的髓质细胞与嗜铬细胞瘤
细胞相同,与正常的嗜铬细胞亦相似,没有特异性变
化。Dobblie研究指出:肾上腺髓质与皮质的正常比
例为:肾上腺头部1:5;体部为1:8至1:18,平均为
1:11.5;尾部没有髓质。国内学者谢桐等测量正常
的。肾上腺的髓,皮比值平均为12.5% ,并认为超过
20%的即属髓质增生。Visser提出。肾上腺髓质增生
的病理依据是:髓质质量增加2倍以上;髓/皮比值
增大;肾上腺尾部及两翼见到髓质。有人对62例不
同年龄人的肾上腺髓质体积与质量研究后指出:肾
上腺髓质平均质量为每例0.43 g,一般髓质增生时,
质量和体积是同龄人的2—3倍。因此也有报道髓
质增生的病例,髓/皮比值为正常范围,但髓质的绝
对质量增加。由于随意取一张切片检查与测量,不
能反映整个髓质的实际情况,国内谢桐等提出,应按
一定的间隔最少取3个平面,在显微镜下应用测微
器测量髓质与皮质的厚度,计算出平均髓/皮的比
值。笔者所在医院亦是采取这种方法计算的。
因为国外文献中报道正常的肾上腺尾部无髓
质,因此有人提出只要尾部见到髓质,即可对肾上腺
的髓质增生做出诊断。国内谢桐等曾检查l4例非

肾上腺疾病死亡的病例,发现这些病人的肾上腺尾
部有7例可见到髓质存在。谢桐指出:不能以尾部
看到髓质即诊断本病;尾部见不到髓质也不能否定
本病的存在。我院收治的2l例AMH,尾部虽均见
到髓质,但我们主要是依据髓/皮之比值和髓质绝对
质量的增加而作出确诊的。
3 肾上腺髓质增生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区别
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在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上十分相似。部分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在临
床上并无高血压等典型的临床症状,定性诊断困难,
而在影像学诊断上却可以得到强烈的支持。有学者
称这部分肿瘤为功能“隐匿型”。这些特殊的病例其
实并非肿瘤不具分泌功能,而是患者体内缺乏儿茶
酚胺的代谢酶系,使得儿茶酚胺不能被激活而发生
效应,故患者不产生内分泌紊乱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而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患者均有高血压典型的头痛、
心悸和出汗三联症,临床表现十分明显。B超检查
效果不尽如人意,CT检查虽然可以发现一侧或双侧
的肾上腺增大,往往还需要紧密结合症状和内分泌
检查方可得出临床诊断。我们复习了儿茶酚胺症的
国内文献资料,该病的术前诊断往往依赖于诊断者
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常常使医
师和患者处于两难的境地,甚至于冒手术探查的风
险。我们即诊治2例患者,在临床诊断为肾上腺髓
质增生后经药物治疗0.5—1.0年无效,方选择手术
治疗。相信随着临床医师对肾上腺髓质增生认识的
加深,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病例得到发现和报告。
肾上腺髓质增生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者均
发病于肾上腺髓质,均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实验室
检测亦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两者都表现出肾上腺
髓质机能亢进的一系列症状。两者在细胞学上无差
异,其根本区别在病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有完
整包膜的实体瘤,其包膜发出的纤维条索伸人瘤组
织内将其分隔成分叶状,而瘤体外的肾上腺髓质无
明显变化或被挤压而萎缩,80%以上为单侧病变;而
AMH则呈弥漫性或小结节样改变,没有包膜,其增
生的髓质细胞可伸入到两翼及尾部内,髓/皮质比发
生根本变化,且80% 以上是双侧病变。我们认为,
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确定性诊断,有赖术后病理检查,
肾上腺皮/髓质比例的变化和髓质质量的绝对增加
是确诊的依据。
4 肾上腺髓质增生与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一Ⅱ型
(MEN—II)的关系
人体内有一个神经内分泌细胞组织系统即
APUD系统,其来源于胚胎的神经嵴,存在于体内各

内分泌腺体内,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肾
上腺及嗜铬体等。APUD细胞可摄取生物胺前体分
子,经脱羧作用生成多种生物胺和多肽激素。由于
染色体或基因突变,APUD细胞可发生增生、肿瘤。
这种变化可造成多个内分泌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增
生或肿瘤即MEN。与儿茶酚胺增多有关的是MEN
一Ⅱ型,其中MEN一Ⅱa型又称Sipple综合征,包括
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髓质增生)、甲状腺髓样癌、甲
状旁腺肿瘤;ME N一Ⅱb型,除MEN一Ⅱa型的肿瘤
外,还可出现多发性皮肤或黏膜神经瘤。MEN一Ⅱ
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研究认为遗传缺
陷的基因位于第l0号染色体上。病变同时或相继
发生在2个以上的内分泌腺体。有研究认为MEN
一Ⅱ型患者在发生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平均2年
4个月后出现儿茶酚胺增多症。
国内报道的AMH病例,经长期随访均没有发现
甲状腺或其他内分泌腺体有肿瘤并存或发生。因
此,在多腺性内分泌肿瘤中,其Ⅱ型(Sipple综合征)
中有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病理表现,也可能出现儿茶
酚胺增多症共有的临床表现,但须知这仅是一组综
合征中的一种病症,有其特定的遗传或基因基础。
而AMH是单独的一种疾病,并没有发现上述的遗传
或基因特征或合并其他病症。
5 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是治疗儿茶酚胺增多症的惟一有效手
段。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严密监测是手术治疗成功
的重要因素。手术探查及触摸时,患者血压和心率
的变化,可以为术中探查嗜铬细胞瘤的具体位置提
供启迪。考虑到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侧肾上腺
病变和多灶性肿瘤的可能性,手术一般采用经腹切
口。近年来,随着电视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肾
上腺切除也在临床得到普及和推广应用,但应遵循
适当的手术指征。术前可应用苯苄胺和心得安控制
血压和心率,并加以扩容,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肾
上腺髓质增生属双侧性病变,国内外文献都主张行
双侧肾上腺手术。吴阶平主张对增生显著的一侧作
肾上腺全切除,另一侧切除2/3,同时还须刮除剩余
的髓质并用福尔马林液涂抹。Montalbano提出:在
剖腹探查时,如未发现肾上腺肿瘤,可将增大的一侧
肾上腺全切,另一侧外观正常的肾上腺作快速冰冻
活检;两侧肾上腺外观均不增大时,应作两侧活检,
以决定处理方案。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为了
避免手术范围过大和术后出现肾上腺功能低下之可
能,主张对术前已明确肾上腺增大侧的肾上腺全切
除,术后密切注意血压变化及对侧肾上腺的发展情
况,必要时再行该侧的次全切除。

本文是陈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