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新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发表者:严肃 人已读

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简称:“蜜月阳痿”,泛指已婚或未婚已同居的年轻男子自婚后或同居时初次性生活时即出现的勃起功能障碍,特别是在初次性生活的几次;给患者及其伴侣和家属造成极大的负性影响,如果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给夫妻感情、婚后家庭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在保守的东西亚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文献报道约占勃起功能障碍的17%-22%特别是在我国男科门诊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中一种较常见的特殊类型。患者通常在婚前或同居前无同房的经历,或仅仅有失败的经历。多数患者会于初期同房失败几次后即会选择到医院就诊,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症状存在很长时间如半年或几年后才去就医,甚至一部分患者仅仅在婚后考虑生育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详细地询问性生活史方才发现存在着严重的性功能障碍。

考虑缺乏性经验和行为焦虑是其主要的病因。原因包括男女双方对即将开始的性生活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性知识和性技巧的缺乏、对性生活错误的认知及不切实际的想法等。临床中发现,多数患者普遍缺乏最基本的性知识,对男女双方特别是女方的性器官和性反应周期缺乏基本的了解,以至于对性生活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和想法,如认为同房时是不需要性刺激的,或者受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的黄色淫秽宣传的影响,对性生活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性生活时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和身体的接触,这是导致性交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性知识的普及和婚前性教育的加强,方法可以通过基础性教育的普及、社会媒体的介入、专业人士的参与和建立患者帮助热线等。但目前我国社会基础性知识的普及仍相当缺乏,多数父母都羞于并回避与子女讨论与性相关的话题,未婚年轻人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非正式的杂志、部分卫星节目、同伴或已婚的兄弟姊妹等,其中夹杂着许多夸大的、虚幻不实的内容。

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主要发生于青年或中青年,多数具有良好的晨勃或性刺激下的阴茎勃起,既往病史中都排除了高血压病、糖尿病、性腺功能低下等ED相关风险因素,考虑心理因素是其主要病因之一。我们采用图片的形式,详细对患病夫妻进行性知识的普及和性技巧的指导,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男女性反应周期的特点和差异、性生活时不利时机的避免、性交前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肢体接触等;同时有必要让患者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性生活都是满意的,偶尔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意味着疾病的发生。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给男女双方、特别是男方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初期同房的失败使得男性承受着内心的负疚和煎熬,来自于性伴侣的责难、家人的歧视、甚至许多善意的帮助都会加重其内心的负罪感。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性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功能,性知识可以通过婚后逐渐的积累而获得;但在与原发性ED患者深入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大多数人的解剖和生理功能都是完全正常的,但至少对部分新婚男性而言,其性生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来自医生或专业人士帮助与学习,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

口服PDE5抑制剂在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中已被众多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包括西地那非(万艾可)、他达拉非(希爱力)和伐地那非(艾力达)三种药物。PDE5抑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心理性ED患者的勃起次数、硬度和时间,提高双方对性生活的满意度,并有助于打破行为焦虑和失败所导致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勃起功能获得长久的恢复。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以中重度ED为主,多数表现为同房时无法勃起或获得足够的硬度以完成插入,尽管性知识和性技巧的指导显示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合并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单纯给予性教育的疗效是非常有限的,初期应用PDE5抑制剂所致成功的性生活明显增强了患者的信心,改善了夫妻双方的性满意度,良好的夫妻关系亦得以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性技巧的训练,其自然勃起的能力逐渐恢复。在自然勃起功能逐渐恢复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对药物的依赖,这可能是PDE5抑制剂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的机制。

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是困扰新婚夫妇的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及其配偶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稳定性,需要社会的支持、主流媒体的关注和专业人士的重视。性知识的普及和性教育的强化是预防和治疗原发性ED的基础;心理性因素主要造成患者自信心不足,对勃起的担心、焦虑以及自发性勃起减少,而对于多数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恢复自主性勃起及不依赖药物进行性生活是其理想目标。研究发现PDE5抑制剂在新婚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多数患者可以彻底摆脱勃起功能障碍的困扰,恢复正常的勃起功能甚至“治愈”,但需要有计划、按疗程的行为和药物治疗,并且根据不同的病因、年龄和勃起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


新婚ED调查问卷

新婚ED治疗随访问卷

本文是严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