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发表者:尹玲 人已读

诊室内经常会听到10多岁孩子的父母大倒苦水:小时候很听话的,生活学习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不但不听话有时候还顶嘴;小时候很乖的,什么事情都会跟我们说,现在都不想跟父母说话了,觉得我们烦,一回到家就跑到房间里把门锁起来,也不知道在里面干些什么;以前活泼开朗,一到公园就立马能交到朋友,现在让他出去玩都不去了,经常心烦气躁的,家庭聚会都得求着去……

父母诉说的热情,有时候挡都挡不住。

这时,孩子们或是面无表情的低头不语,或是一脸不屑的冷哼几句,或是不时回应几句“你们也好不到哪去”,更甚者直接拍桌子走人。

医院不是法院,医生不是法官;况且这些问题也本身没有对错;但是来诊的双方却是需要一起学习,孩子学着了解青春期的自己(如果需要还要了解更年期的父母),父母则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征,以期待陪伴子女安全度过那些年~

一,人生阶段划分

1,新生儿期:出生~28天

2,婴儿期:出生~1岁

3,幼儿期:1岁~3岁

4,学龄前期:3岁~6/7岁

5,童年期:6/7岁~12岁

6,青春期:10岁~20岁

7,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青春期前的孩子面对各种身心等变化,本身存在各种矛盾、困惑,不容易;同样,作为“情绪化,很矛盾”的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不容易,要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那更是麻烦。其中10~15岁是发育迅猛阶段,以后则逐渐缓慢下来。女孩较男孩早2~3年,by the way,现如今很多孩子8/9岁就已进入青春期。

二,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变化。

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男生女生除外身高体重的变化,分别还存以下第二性征的发育。

男生:变声,毛发(体毛、腋毛、阴毛、胡须),喉结,遗精。

女生:乳房发育,毛发,月经初潮。

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是一个骚动而混乱、充满压力和风暴的时期”。“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权威、反抗习俗,这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必须要经受的”。

1,矛盾性

A.身心失衡的矛盾性。

身心发展速度不一,对身体的好奇及不理解。180的身高,高过父母、老师,他也就只有12/13岁,也可能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他搞不懂大人为什么经常说“这么高个人了,为什么还不懂事”,身高和心智没有必然关系。

B.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a.独立意识及独立需求增强。“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这时候要是父母没意识大,用惯用的“宝宝”等称呼的话,他会选择不认识父母,羞于让同学见到父母,或者吵闹发脾气。

b.独立能力不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经济不能独立,不得不从父母处寻找方法、帮主、策略,充满依赖性。

c.独立需求与独立能力的矛盾,使青春期的男女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经常会感到迷惑,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想从他们那里要钱,我宁愿饿死”,“就想早点赚钱,不要看别人的脸色”,“希望自己是孤儿,不要有人管我”,或者离家出走。所以,知道这些个特点后,父母请在需要时给娃一个台阶,留点面子。

C.开放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既想让人了解,又害怕他人了解自己,变得透明,不特殊,没有安全感。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会有自己的诉苦方式,比如写日记、画画、、微博、自言自语等,同时,自己所说所写,既想让他人了解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

D.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想要出人头地;但对学习却有心无力,觉得太苦,太累,太闷,见成效太慢。

E.对异性的矛盾心理。

性的发育成熟,愿意接近异性;但是理性上却压抑内心的想法和/或冲动,甚至个别对喜欢的异性会用打压嘲笑等破坏性的方式相处。

2,自主性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强烈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这个时候的他们,变得“不听话”,那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时,家人需给其自由发挥的机会,比如是否叠被子、是否红配绿、是否非主流的发型、是否需要妈妈帮忙打扫房间等等。这个时候的他们,处理人事上,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想要别人直接告诉他答案,不想被讲道理,不想在不愿意时听到道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说“你相信自己,老爸老妈也相信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跟我们说”。

3,自尊性

青春期的孩子:

自认为长大成人——渴望被尊重——关心外表——在意他人评价——掩饰弱点和缺点——害怕犯错。

A.自尊心过强

容易自我中心,想要被尊重,却又不太能尊重他人;爱面子,易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对社会的看法偏激甚至极端。但即使知道这些特点,父母也无须简单粗暴的指出问题,有时候宽容、榜样或者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

B.自卑心过重

自尊心过强的孩子,非常容易转向自卑,易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情绪反应强度大,变化激烈。

4,极端性

A.自虐甚至自杀

遭遇挫折、冤枉的时候,会出现自虐这种极端行为,如拔头发、绝食、让自己挨冻,有的会用刀自伤,严重者则了结生命。

B.离家出走

与家人发生冲突后容易有此行为。

5,成熟性

在这个阶段,其自我意识在不断的成熟,生理、心理、人际方面不断进步,从儿童过渡到成人。

四,如果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青春期,一段骚动的时期,寻找自己的身份,对生命追问。一些10多岁的孩子,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无法回答的问题。他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充满困惑。

1,基本方法

A.接受孩子的躁动不安

青春期,注定是一段不确定、自我怀疑和痛苦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无边无际的向往和个人激情的年龄。也是一个关注社会和个人痛苦的年龄。

B.尊重及给予孩子自主性

a.给予空间,尊重隐私,独立个体。

b.给予权力,适时放手,培养主观能动性。(这个社会不需要巨婴与妈宝)

C.不揭伤疤,不挑刺

十几岁的孩子,都有一些自己特别不敏感的不完美之处,父母最好不要取笑自己的孩子,即使开玩笑也不行。(这个可以回想小时候父母说自己缺点自己的感受及对自己的影响)。

自以为为了孩子好,经常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这种真诚的行为,最终只会扼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D.避免陈词滥调、说教和长篇大论。

E.不要不征得同意纠正、给建议或者给答案。

F.可以生气,不可以侮辱。

比如叫孩子数遍吃饭仍不见其动手,父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如我很用心的做了一桌子菜,你却不来尝尝,好失望,还有点伤心。但是绝不能说,你是聋子傻子吗,为什么不来等。

G.赞扬也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

赞扬是一种评价,有时候评价会让人不舒服,评价者位于审判的位置上,而被评价者会感到焦虑。

a.对人品和性格的赞扬,是令人不快的,不安全的。描述努力、成就和感受,则是有意的,安全的。比如青春期孩子洗了车:家人说“宝贝,你真是太棒了”,恐怕孩子下次不会这么做了,因为青春期并不想被称为宝贝,也不想被认为做这个事情是了不起或者为了得到赞扬(心里也许就这么想的)。但是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效果则不一样了,“哇,洗这车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吧,这样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了,开起来心情都会好很多”。后一种做法没有直白的夸奖,但是孩子却很受用,因为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去的喜悦,从而自己体验到价值感和成就感。

b.最好不要把批评和称赞混在一起。

“你所有的作业都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能多少玩点电脑就好了”。这样十几岁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得到赞扬的时候,就会自动地想到随之而来的震怒,这样称赞无效甚至变得有害。

c.在其同伴面前不要公开的表扬。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要公开的接受赞扬,这可能会成为其同伴社交的灾难。所以,很多老师面前的红人,在同伴的关系中并不怎样。

2,面对具体问题的方法

A.交友

a.妈妈/爸爸相信你的择友标准,她/他(孩子的朋友)肯定有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优点。

b.如果你不能稳住自己,就会害得你朋友被别人说,他带坏你了。

c.爸爸妈妈也绝对相信你有拒绝不合理要求的勇气,拒绝做做违法犯罪与违规或者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其中勇气很重要,父母需要协助孩子增强必要时保持特立独行的勇气。如,在派对或者聚餐时,被要求喝酒时,说“不,谢谢”,是需要勇气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且无需为此道歉、解释、辩解或找借口,只需要说“请来一杯橙汁”。

B.性教育

a.应该对十几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吗?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晚,性教育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不同年龄不同内容及形式。

b.性教育包括两部分:知识和价值观。

价值观最好在家里交给孩子,知识则最好由专业人员提供。

c.关于手淫

这是十几岁孩子焦虑的来源之一,有的还会有自责、内疚及道德评判,严重的可引起强迫。它可以让身体得到解脱,但无法用精神得到满足。如若发现孩子有此困扰,父母可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不批评不指责也不大力提倡,注意能量和兴趣的转移。或跟孩子商量,找正规的心理咨询,或者提供相关信息,让孩子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C.十几岁孩子的伪同性恋现象

青春前期(9~12岁),同性间形成亲密朋友关系,会谈及性,这是形成正常的异性关系的不可逾越的必要步骤。

如果因为疾病、搬迁等各种原因,没能经历这一步,那么就会在以后的青春期出现,同时青春期生理成熟,这种关系间可能会包含有一些性的亲密,看上去像同性恋。

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在正常异性恋之前被推迟的成长阶段。

D.抽烟、喝酒、打架、吸毒。

合理择友,建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勇气拒绝,做真正的自己。如果孩子接触一些违法犯罪的社会上的朋友,则需要父母出手进行干预了,不然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3,青春期孩子几大雷区(摘自网络)

A.批评子女的朋友

B.无技巧的纠正口头禅

C.无论对人或者对事喜欢做结论

D.不信任子女

E.偷看隐私

如果在微信朋友圈,被子女屏蔽掉,不可强行让其对你可见?

F.过度关心

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爱有负担,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不相信他的独立能力。(不要可悲的做一位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也不要为了孩子维持不幸的婚姻,然后再孩子面前哭哭啼啼或者情绪化,或者让孩子也为了你怎样怎样……对自己好点!)

(广东_江门市心理卫生协会/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0750_3509393)

本文系尹玲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尹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