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我的笔记

小脑解剖

发表者:冯恩山 人已读

目 录

1 小脑的几个脚

2小脑的神经核团及纤维走行

3 小脑的传入纤维

4 小脑的同侧支配

5 小脑的损伤

1 小脑的几个脚:

(1)小脑下脚:即绳状体(restiform body),传入纤维由脊髓小脑后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最快的纤维,至小脑前后叶的蚓部和蚓旁区,前叶蚓部为胸、腹壁肌;蚓垂和蚓锥体为项、背、腰、骶部肌;前叶的蚓旁区为下肢肌)、楔小脑束(传导上肢肌肉的冲动到新小脑皮质)、前庭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和由对侧下橄榄核发出的橄榄小脑束纤维(到对侧新小脑,通过齿状核到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影响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冲动)组成;传出纤维由小脑前庭束(来自前庭神经核到绒球小结叶后又返回到前庭神经核的纤维,不经过顶核)、顶核桥延束的纤维组成。

(2)小脑中脚:即桥臂(brachia pontis),由皮质脑桥束以及顶盖脑桥束的纤维组成,脑桥核发出二级纤维到对侧新小脑。

(3)小脑上脚: 即结合臂(brachia conjunctiva), 传入纤维由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后者发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中脑核,两者均止于齿状核和栓状核)的纤维组成;传出纤维由齿状红核束、齿状丘脑束组成。

2小脑的神经核团及纤维走行:

(1)顶核:传入纤维①同侧前庭神经核②绒球小结叶③所有蚓部的冲动(包括前蚓的、单叶的、蚓叶的、蚓结节的、蚓锥体、蚓垂的以及前面说的小结的冲动);传出纤维①顶核到同侧前庭神经核②通过顶核桥延束到对侧网状结构,即:前庭核钩束。另外:顶核可直接接受前庭神经核信息再返回前庭、网状神经核,也可间接通过绒球小结叶的信息;绒球小结叶直接受前庭神经核的信息后可直接返回同侧前庭神经核也可通过顶核影响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

(2)球状核:传入纤维为来自旧小脑蚓旁区的信息;传出纤维为对侧红核。

(3)拴状核:传入纤维为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传出纤维加入结合臂。

(4)齿状核:传入纤维①整个新小脑的普氏纤维②部分旧小脑皮质的纤维;传出纤维①对侧红核②对侧丘脑腹外侧核③丘脑的中央中核,再到尾状核和壳核,以影响锥体外系。

总之:顶核接受上下蚓部的皮质投射和绒球小结叶的投射;球状核和栓状核接受同侧半球内侧部皮质投射;齿状核接受半球外侧部的投射。

3 小脑的传入纤维:

(1)脊髓小脑后束:从下脚进入小脑后至齿状核外侧散开,终于前叶的嘴内侧部和蚓锥体及小脑扁桃体。传导来自躯干和下肢肌与皮肤的神经肌梭、腱器官和某些触觉感受器的冲动。

(2)脊髓小脑前束:从上脚进入小脑,终于点同脊髓小脑后束大致相同。主要传导来自下肢肌和腱的本体感觉冲动。

(3)楔小脑束:从小脑下脚加入小脑,终于小脑前叶后部、单叶及蚓锥体、小脑扁桃体和二腹叶。传导同侧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冲动。

(4)脊髓小脑嘴侧束:基本同楔小脑束。

(5)三叉小脑束:从小脑上脚进入,走行基本同楔小脑束,终于小脑前叶,传导咀嚼肌本体感觉,也可能传导面肌和眼外肌的本体感觉。

(6)顶盖小脑纤维:再脑桥核和下橄榄核中继后分别从中脚和下脚进入,终止与蚓结节、蚓叶和单叶。

(7)橄榄小脑纤维:(略)。

(8) 皮质脑桥束和脑桥小脑纤维:(略)。

4 小脑的同侧支配:

小脑接受脊髓、三叉神经、上丘的视听信息以及前庭神经的平衡信息均来自同侧躯体,传出到前庭、顶盖以及网状结构的纤维也是同侧支配,而前庭脊髓束和顶盖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均为同侧支配脊髓,(传出到红核的纤维为对侧,但红核发到脊髓的纤维也为对侧);接受和传出大脑皮质的纤维均是对侧的信息,而大脑皮质发出的纤维为对侧支配,所以小脑发出信息后通过大脑皮质、顶盖、前庭、网状结构及红核发出纤维至脊髓进行同侧躯体的支配(包括信息的传入和传出)。以下两个传导束表面看来与以上不同但实际上也是一样的:①传出到红核的纤维为对侧,但红核发出到大脑皮质的纤维为同侧,发到脊髓的纤维为对侧;②来自下橄榄核的脊髓纤维为对侧,但脊髓橄榄束是来自对侧的脊髓信息。(可见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图P175)。 例外:从顶核发出的顶核桥延束纤维中有大部分为在中脚内侧交叉形成钩束,到对侧前庭核和网状结构,进行双侧支配从而完成对躯体平衡的调节。

5 小脑的损伤:

(1)小脑中线带和半球损伤均引起眼球运动紊乱,但表现和原理不同。中线带损伤是因为损伤了顶核和绒球小结叶,因两者接受前庭和脊髓的信息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和内侧纵束从而管理眼球肌的运动,当损伤时致自发性眼球震颤,又因小脑主要管理水平运动的平衡,所以病变时为水平眼球震颤;而小脑半球的损伤是因为损伤了齿状核和栓状核,后者接受由橄榄小脑束传来的眼球的本体冲动而发出纤维到眼球诸肌协调运动,当损伤时产生眼球运动不正常(非自发性,当让病人向一侧注视时才出现)。以中线带损伤为重。

(2)小脑中线带和半球损伤均引起姿势和步态的障碍,其原理也不同。中线带损伤是由于顶核及绒球小结叶所致的平衡处理及躯干本体感觉的处理障碍所致,当静止时无人搀扶下也难以站立,伴随严重的眩晕及恶心、呕吐,但不产生上下肢的共济失调,病人躺下后肢体的单独运动不受影响。即:小脑性或躯干性共济失调(静止性);半球的损伤是由于肢体的协调和处理障碍,以及半侧肢体肌张力低所致,主要表现为①运动时步态的不稳。即步态性共济失调。(运动性,运动时上下肢不协调,静止时可以用两腿叉开来维持站立)。②静止站立时向病侧倒(半侧肢体肌张力低所致)。

(3) 小脑中线带和半球损伤均引起构音障碍,但表现和原理不同。中线带损伤是因为呼吸运动和发音的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半球损伤均引起构音障碍是因为构音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其通路是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红核-中央被盖束-下橄榄核-对侧小脑半球-齿状核-丘脑腹后外侧核-皮质语言中枢→皮质核束-语言运动神经核团-语言。(语言运动肌肉本体感觉传入不明显)。以中线带损伤为重。

(4)因胸、腹壁肌为上蚓部投射;项、背、腰、骶部肌为下蚓部投射,当上蚓部病变时躯干后部肌张力相对强(维持站立),使身体向前倾斜;同理,下蚓部病变时身体向后倾斜。而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因代表下肢的小脑皮质(前叶的蚓旁区)肌张力低,使身体向病侧倒。

自己的心得:从功能及损伤看,小脑分四部分:①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司平衡。②旧小脑,司静止性姿势的维持并协同平衡的调节、协同呼吸运动以构音。②新小脑的蚓部及蚓旁区,司上肢的协同以维持姿势,特别是运动性姿势的维持。④小脑半球,司随意运动的协调及精细运动的调节。

本文是冯恩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