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为什么认知行为治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心理障碍?

发表者:郭志华 人已读

以下是我翻译的著作《认知行为小组治疗-机遇与挑战》中节选,可能对广大病友有参考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受到心理健康问题袭扰的个体数量日益增多。抑郁焦虑障碍是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北美地区成人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6%,而成人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28%(Kessler,Chiu,Demler, &Walters,2005)。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有几个原因。一些可能反映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和选择治疗的日益增长的意识。然而,即使把更好的公众教育考虑在内,焦虑和抑郁的比例仍呈上升趋势。其中可能有更大的社会经济趋势,从而导致了一些健康研究人员坚定地指出更高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与社会经济不公平有关系。几乎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特别是焦虑障碍,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而增加,从而使不好的心理健康既是贫穷和不公平的原因,也是贫穷和不公平的结果(White,2010)。有趣的是,不公平同样伤害着富有的人。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国家,比如美国,我们看到即使是富有人群也出现了更高比例的抑郁和焦虑。与之相反,日本的收入差距较少,于是各种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精神疾病比例就较低。在社会经济因素基础之上,拥有坚强牢固的家庭、友谊和社会关系对于男女精神幸福至关重要;与之相反,任何家庭、社区结构和支持的破裂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都不无关系(Alexander,2010)。

许多焦虑和抑郁障碍都可以得到药物治疗,通常病人找家庭医生也采取的是这种办法。对于抑郁而言,新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老药包括三环类,例如丙咪嗪,新药比老药的副作用更轻微,因此受到医生的欢迎。新药还可以用来治疗焦虑。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对治疗抑郁症急性期具有同等的效力(DeRubeis, Siegle, & Hollon,2008),只是认知行为治疗停止后更可能不会复发,而药物停止后则很可能复发(Hollon, Stewart,&Strunk2006)。联合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可能对于治疗抑郁症特别有效。最近英国一项涉及469名受试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只有在治疗当中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时,病人才开始康复。在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当中,46%的接受认知行为治疗者没有复发,而接受普通治疗者仅有22%没有复发治疗成果保持了一年之久。我们的经验是更加严重并且对于药物有效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参加规律性的小组治疗。特别是,我们注意到这些小组成员从睡眠管理中获益,并且服用药物后活力增加,因此不会因为惰性或动力不足而错过小组治疗。

况且,不论有效与否,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并不喜欢服用药物。对于抑郁症病人而言,抗抑郁药物常常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和性欲下降,结果导致社交中的自信与快乐感觉减少。对于具有抑郁症的老年人而言,新陈代谢降低造成必须减少服药量,结果未必有什么效果。其他人则倾向于学习可持续的自助技能,而非依靠外部的药物,结果代价也很高(Cooper et al.,2007;Dwight-Johnson,Sherbourne,Liao, &Wells,2000)。对于倾向于积极管控自身健康者,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医师把认知行为治疗当成一种以症状或问题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式,强调个人的行为改变和思维模式的转换。告诉病人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短期治疗,一般只有8至16周,而且在治疗期间需要反复练习学到的新技能以保持疗效。

认知行为治疗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存在,而且越来越多地在诸如中国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使用。事实上,加拿大的情绪和焦虑治疗网总结的临床指南建议把认知行为治疗当成治疗抑郁障碍(Ravindran et al.,2009)和焦虑障碍Swinson et al.,2006)的一线治疗,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认知行为治疗行之有效。英国的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2009)也建议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来治疗抑郁焦虑障碍,其中包括具有轻度抑郁的人群。认知行为治疗不仅帮助个体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且非常经济。

本文是郭志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