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阳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骨代谢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发表者:黄向阳 人已读

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异常严峻,据估算我国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千9百多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OP),低骨量人群更达到2亿1千万。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还会增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要点包括脆性骨折、骨密度测定及实验室检查,通用指标为发生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双能X线(DXA)检测骨密度(BMD)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反映70%的骨质量。骨密度下降1个标准差,骨折的风险增加2倍,但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骨折前无骨密度检查。除骨密度检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评估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包括骨的微结构、骨矿化物质的质量、有机基质的质量、骨受损伤的程度及骨转换率。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一下骨的微结构方面。

骨标志物可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谢变化,IOF推荐使用骨标志物作为监测和随访的指标,它在3~6个月即能反映疗效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联合骨密度检测,可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目前纳入医保的骨标志物有P1NP、β-CTX、Vit D、PTH和N-MID。P1NP检测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和Paget’s骨病患者的疗效评估。β-CTX检测适用于绝经期后妇女和骨量减少个体抗骨重吸收治疗(如双膦酸盐类和激素替代治疗)的疗效评估。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总25-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有助于评估维生素D缺乏症。PTH主要用于高钙血症和低钙血症的鉴别诊断。N-MID检测适用于抗骨重吸收治疗(如骨质疏松症和高钙血症)的疗效评估。

骨骼新陈代谢很旺盛,由成骨细胞生成新骨,表现为骨的形成,由破骨细胞去除旧骨,表现为骨的吸收。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是发生骨丢失。骨转换标志物就是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中释放的降解产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其中目前唯一被IOF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的敏感性相对较好的骨转换标志物是P1NP和β-CTX。

P1NP直接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率,可监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情况。血β-CTX是骨吸收过程中,1型胶原被被破骨细胞溶解释放入血的片段,其水平受昼夜节律及进食影响,由于β-CTX往往需要前后参照对比,所以在检测前应避免进食,同时尽量两次时间尽量一致。我们知道,骨密度检查是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但是接受药物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一般不明显,数据显示,往往要治疗一年以上才看得出骨密度改变。而P1NP和β-CTX在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后就会产生明显改变,能够迅速反应疗效,起到早期疗效监测的作用。下图是IOF关于 P1NP/β-CrossLaps(β-CTX)监测骨质疏松治疗的推荐流程。

甲状旁腺素(PTH)与降钙素、Vit D协同作用,调节钙、磷水平,升钙降磷,促进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促进骨盐沉积和骨的形成。小剂量甲状旁腺素促进骨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增加成骨作用,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生物学全段甲状旁腺素(PTH1-84)是慢性肾病非常必要的临床监控指标。通过血清骨钙素可了解成骨细胞,骨钙素值随年龄的变化及骨更新率的变化而不同。骨更新率越快,骨钙素值越高,反之降低。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高转换型的,所以骨钙素明显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低转换型的,因而骨钙素升高不明显。故可根据骨钙素的变化情况鉴别骨质疏松是高转换型还是低转换型;甲旁亢性骨质疏松症中骨钙素升高明显。维生素D目前被熟识的是对骨骼健康的贡献,它能够维持正常血钙与磷的浓度,增加小肠钙吸收,支持类骨质与其他维生素、激素与矿物质的矿化,因此,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一系列骨骼和肌肉功能的失调,包括佝偻病、骨质疏松、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IOF建议患者在治疗之前检测VD水平,服用后观察是否达标,把30 ng/ml作为骨松患者的VD目标浓度。正常人体内Vit D2浓度无法检测到,除非补充Vit D2药。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骨松患者的依从性都很成问题。据文献显示1年内患者依从性为最低为25%。患者不能坚持服药,疗效就会受到影响,依从性差的患者的骨密度改变明显低于依从性好的患者。唑来膦酸注射液一年滴注一次,使患者摆脱了每周服药的负担,保证了患者全年的依从性,并且起效快,快速提供骨保护,全面提升椎体、髋部和股骨颈三大部位骨密度。唑来膦酸是目前唯一降低髋部骨折患者再发骨折和死亡率的药物。


本文是黄向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