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向东_好大夫在线
4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并发粘质沙雷氏菌败血症死亡1例

发表者:菅向东 人已读

中国职业医学 2004年6月31卷3期:9

文章编号:1000-6486(2004)03-0009-01

菅向东1, 阚宝甜1, 孙秀芳1, 孙爱军2

关键词:苯,中毒,败血症 中毒分类号:R135.1+2,R117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4月,山东省级各大医院陆续收治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某公司同车间同工种中毒工人几十余人,后经省职业病诊断机构专家讨论,31例患者被确诊为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其中我院共收治10人,9人经治疗后好转,1人死亡,现将该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患者,男,20岁,工人,因“乏力7d,全身皮肤、粘膜出血5d”,于2002年4月17日收入院。患者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2d后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散在出血点,四肢为重,牙龈出血,伴有鼻衄,大便色黑,偶带鲜血。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可询。患者从事有机溶剂粘合工种作业1年余,具体工作为给农用机动车驾驶室刷粘合剂,然后粘贴橡胶顶棚及内饰品、密封品等。粘合剂经卫生监督部门检验发现其中苯含量严重超标,所用两种胶苯含量分别为215 g/kg和476 g/kg,模拟工作时环境苯浓度测定大大超过当前国家卫生标准,分别超标17.3倍和37.7倍。工人穿普通工装,无特殊防护措施.

1.2 入院查体 体温36.8℃ 脉搏 80次/min 呼吸 20次/min 血压 100/60 mmHg。 男性,一般状况欠佳,神志清,精神差,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散在出血点,四肢为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睑结膜苍白,口唇粘膜查见血泡,部分已结痂。胸骨无压痛,双肺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音低钝。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3 辅助检查:2002年4月17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67×109/L,红细胞2.63×1012/L,血红蛋白84.6g/L 网织红细胞0.3% 血小板4.17×109/L 。骨髓检查:骨髓片示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系:增生重度减低,仅见中晚幼以下各期细胞,比值减低仅占15%,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偏高,占6%,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重度减低,仅见晚幼红细胞2%,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系:比值明显偏高,占79%,形态大致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非造血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团易见。血片示:白细胞明显减低,淋巴细胞比值增高占51%,形态大致正常,血小板少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80%,积分230分。5月5日血培养结果示粘质沙雷氏菌,血常规白细胞 0.2×109/L,血红蛋白 53 g/L,血小板 14×109/L。

1.4 临床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粘质沙雷氏菌败血症

职业病诊断 经省职业病诊断机构专家讨论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

1.5治疗经过 入院后即给予成分输血、抗感染、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康力龙、新赛斯平、促红细胞生长素、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我们于4月29日~5月4日给予患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患者出现高热,出血倾向加重,5月5日血培养结果示粘质沙雷氏菌,诊断为粘质沙雷氏菌败血症,化验白细胞 0.2×109/L,血红蛋白 53g/L, 血小板 14×109/L。患者于5月6日住院19d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第二天死亡。

2 讨论 本病例涉及的中毒事件是近年来发生的较严重的苯中毒事件,被卫生部列为2002

年重点查处的五大化学品中毒事件之一。我们参与了本次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诊断鉴定

————————————————————

作者单位:1.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 济南250012;2.山东省军区门诊部, 250013

作者简介:菅向东(1967-),男,内科学博士,教授,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毒与职业病临床、急危重症医学研究。

及救治工作。本次报道的病例为中毒患者中年龄最小者,虽经我院积极抢救,终因病情太重,并出现粘质沙雷氏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粘质沙雷氏菌属肠杆菌科克雷白氏菌属,其感染多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该病人由于苯中毒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严重抑制,免疫力极度低下,病情十分凶险,最终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粘质沙雷氏菌败血症发生。本次中毒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当前形势下苯中毒依然是我国不容忽视的职业病。

(收稿日期:2004-01-13,修回日期:2004-05-8)

本文是菅向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