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06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眩晕案(李凡成医案)

发表者:李凡成 人已读

彭某某,男,28岁,工人。1979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与病史:于1979年6月10日作左耳乳突根治术,术后情况良好,6月22日出院。此后曾4次突发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出冷汗,左侧耳鸣,每次持续4~5天。最近一次发作经治疗后已基本好转。既往无类似病史。近二月来,感神疲乏力,时有头晕眼花,视觉模糊,食纳不佳,口干口苦,梦多,喜嗳气,胸胁微胀不适,咳嗽有黏黄痰量不多。无慢支及胃病史,不抽烟。

检查:左耳乳突术腔干燥,已上皮化,无自发性眼震,瘘管试验阴性,快速轮替运动及指鼻试验阴性,头位左偏时有头晕感,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滑。诊断:左耳乳突根治术后(3月);内耳眩晕症。辨证:肝郁脾虚,痰浊中阻。

治疗:拟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黄芩平调寒热,合欢花解郁安神。服四剂。病情无变化,续服四剂。

10月6日三诊:诸症如前,并有心烦,咳嗽似有加重,舌质偏红,苔薄黄微干,脉弦细数。辨证:肝阴不足。治拟养阴柔肝,调达肝气。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沙参、麦门冬、白芍药、枸杞子、郁金、麦芽、神曲、川楝各10g,当归、白菊花、栀子各6g。服四剂后,自感精神好转,口中知味,余症同前。续服四剂。

10月13日五诊:精力明显好转,饮食增进,嗳气减少,胁胀消失,口干口苦、心烦多梦减轻,仍有咳嗽、吐痰及头晕和位置性眩晕感。舌脉同前。治以养阴柔肝,润肺止咳。处方:生地黄、白芍药、麦门冬、枸杞子、白蒺藜、紫菀、款冬花各10g,当归、五味子、夏枯草各6g,生牡蛎15g。连服八剂,诸症全除。随访半年,眩晕未再发。

按:本例肝阴不足为本,但一、二诊误为肝郁脾虚,立法遣方皆错,以六君子合柴胡疏肝散,组成甘温辛散之剂,使已亏之肝阴愈耗,致病情有加。后因及时调整,用一贯煎养阴柔肝以培其本,并据证酌佐疏达、健脾、肃肺之品以善其后,终使病归于愈。究其误辨,主要是把肝阴不足之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视力模糊等症辨为脾虚血少,清阳不升;把肝阴不足,肺失清润之咳嗽吐少许黏黄痰误辨为脾虚生痰;其胁肋胀,纳差食少,嗳气,口苦咽干,当为木失调达,肝阴不足而生,是为虚,误辨为肝气郁结,从邪实认识。若仔细推敲,亦不难找出其误辨失于片面与严谨之处。然临床上,以似是而非的认识解释病状是辨证失误的主要原因,这并非少见。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整体观是辨证的指导思想。只有全面地看问题,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综合,才能辨证准,立法稳。

本文是李凡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