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应用

发表者:李辉 人已读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其发病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于肺窍,形成宿根;外因感受外邪、嗜食咸酸、情志刺激、过度疲劳等引触,导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表现为发作性的痰鸣、气喘、胸闷、咳嗽。其中痰饮伏肺,遇感而发是关键病机。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是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根据哮喘的病机及发作特点,其治疗当分发作期和缓解期两种治疗方案并举,发作期治肺为主,攻邪治标,缓解期调理肺脾肾,消除伏痰以治其本。哮喘自古至今被列为顽疾,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所以治疗中,尤应重视缓解期。缓解期如何才能防止哮喘再次发作是治疗的重点。

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的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主要遵循“春夏养阳”的规律,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进行治疗,从根本上调整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祛除和康复。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冬病夏治”可采用的方法多样,包括口服中药、针灸、拔罐、推拿、敷贴、刮痧、足浴等疗法。其中穴位贴敷疗法是“冬病夏治”外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用辛温的药碾成粉末之后贴在肚脐上有温阳延寿的作用。清朝的《张世医通》在前人的基础上,摸索用白芥子等四味药物磨成细沫,然后贴敷穴位,对冬季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易受寒冷刺激发作或加重疾病有独特疗效。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被应用于哮喘病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贴辛温化痰的药物,通过药物刺激穴位来预防哮喘发作。三伏天气候炎热,人体腠理随之开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此时借“天之阳气”,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鼓舞人体阳气,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变所在脏腑,起到温化“伏痰”,扶助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壮体质的作用。从治未病、寓治于防的角度出发用于儿童哮喘的防治,控制哮喘发作。临床选用的穴位主要为膀胱经、奇经八脉上具有止咳、定喘功效的穴位及一些相关奇穴。如: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肓俞、肾俞、天突、膻中、定喘等。外敷药物常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使用时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皮肤敏感,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穴位外敷疗法对大多数病人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病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汲取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历经数代医家的继承和发挥,综合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优点。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同时兼有费用低廉,副作用小的优势,对于儿童哮喘的治疗安全有效,理应大力推广。

本文是李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