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至培_好大夫在线

学术前沿

抽动症的治疗进展

发表者:凌至培 人已读

抽动(TIC):以儿童秽语抽动综合征为代表。抽动系童年起病,慢性病程,由“爆破状”不自主发声,包括秽语及多发性抽动等特点所组成的综合征候群。本病常见于2~17岁儿童、青少年,男多于女,中老年发病者偶见。累及面、颈肩部肌群和呼吸肌群,刻板的惊愕反应、喉中发声(“咳”、“哼”、“嘿”、“啊”、“呃”、“妈”等声或秽语)、扮鬼脸,伴秽语、重复他人语言。偶有自损舌尖或手指等。首发症状常先为头面部抽动,发声,病程中可交替出现各部位抽动如眨眼、皱眉、蹙眉、撅嘴、摇头、耸肩、屈肘、蹬足、踢足、惊跃、弯腰等。精神紧张时症状明显加重。

抽动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迅速的、反复发作的、无节律的固定形式的运动或发声。典型的抽动在频率上是波动的,经常在兴奋和激动等先兆之后发生。除了抽动外,许多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者,患有注意缺损多动症(ADHD)或者强迫症(OCD)。这些共存的疾病加重了功能障碍。男孩比女孩存在显著的高比率7.5:1。

抽动症在学龄儿童中很普遍,最近的研究显示,患病率至少21%。大多数抽动症是短暂的,而小部分儿童则有持续抽动和行为问题。抽动症到成人期趋于稳定,一些患者甚至可完全缓解。抽动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包含遗传因素,但遗传方式不清楚。抽动秽语综合征和行为障碍如注意缺损多动症(ADHD)及强迫症(OCD)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与ADHD共病,大大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和他们的社会心理功能。脑影像学研究,提示基底节和额叶的功能异常及多巴胺能的活动异常。使用神经安定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治疗虽然有副作用,但是必要时有助于控制症状。刺激性药物并不一定加重抽动症状,已经相当成功地用于抽动秽语综合征和ADHD共病的患者。

Chapl(1966)首先应用氟哌啶醇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取得显效。至今该药仍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75%有效)。国外用量大(20mg/d),国内日剂量6~8mg,分3次服,多主张加服小量安坦1~2mg/次。据报道,氯硝基安定、哌咪清(pimozide)、可乐宁(clonidine)等药理性质不同的药物,亦能改善症状,仍属经验性的治疗。治疗应用DA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等,对大部分患者有一定改善。

近年来,我们对成年的抽动症以及重症的儿童抽动症在药物治疗控制不了或副作用大不能继续药物治疗的病例,采用新的微创外科的方法来治疗即---深部电刺激(DBS,脑起搏器)的方法来治疗抽动症,得到较好的效果,80%左右病人的症状完全消失或得到明显的控制或减轻。此方法对脑结构没有破坏,是可逆性的,具有可控、可调及双侧微创植入和手术安全等优点。

本文是凌至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