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石_好大夫在线
2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腋臭手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发表者:李天石 人已读

腋臭手术作为一个门诊常规手术,虽然每天都在进行,但是各地方,各医院的手术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手术后的效果暂且不说,只说是伤口愈合就已经问题极多了。正规医院的手术后一般护理比较简单,恢复较快,并发症很少。但是很多私立医院甚至黑诊所做出来的手术就不能不说是惨不忍睹甚至触目惊心了。

简单地说,腋臭手术的原理,不管是传统的小切口针刀切除,还是微创手术,还是热烧伤原理的什么纳米消融等等,结果都是腋窝区域的皮肤全部都游离,即腋窝皮肤和身体组织分离。新鲜的毛细血管网没有被破坏的皮肤愈合是6-7天,一般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小针刀手术术后局部皮肤的血供一般没有障碍,皮肤压合后可以很快愈合。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皮肤包扎时没有完全展平,愈合后形成多条皱褶,这在处理上是很困难的,因为皮肤已经贴合牢固,没有办法再剥离。在结果上说,这样的愈合即使没有皮肤坏死,局部创面的形态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所以预防方法就是在包扎时,上臂完全外展,把腋窝部位充分舒展开,再加大棉垫包扎,使局部既有一定的压力,又不会压力不均衡导致皮肤血运障碍。术后上臂要保持双手叉腰的姿势,维持五天后就可以完全愈合了。对于已经愈合的皮肤,创面通常在六个月内处于挛缩状态,尤其是前三个月,是挛缩的高峰期,所以很多患者会感觉局部有一条筋绷在那里,按压有些疼痛,抬手时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患者主动做上抬运动,尽管会疼,会有不适感觉,还是要多活动,这样恢复会快很多。还有很多患者不敢触碰局部皮肤,不加清洗,使得腋窝局部细菌滋生,容易出现红肿,毛囊炎,甚至脓肿等。对此,我再次重申:局部皮肤只要已经愈合拆线,要尽可能早日清洗,使用沐浴液等最好,保持局部清洁是顺利恢复的重要一步!

再说下目前小诊所力捧的所谓纳米消融和射频消融技术。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都是热烧伤的原理。局部皮肤下层由于高热导致脂肪组织坏死及汗腺坏死,来达到除臭的目的,从方法上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有可能有效的,问题在于,即使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对于烧伤的范围和深度都是无法控制的,尤其是在缺乏基本医疗常识的小诊所,对于操作深度掌握不好,常常出现皮肤大片坏死的并发症。我们知道一旦真皮下血管网被破坏,就会出现皮肤坏死的可能性。新鲜创面的真皮下血管网损伤后,如果局部皮肤可以持续加压包扎一周以上时间,使得皮肤以植皮的形式固定在局部,也可以重新建立新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得以存留。但是,这样的热烧伤患者,由于局部在烧伤后会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坏死物质吸收,积液等继发病理变化,所以皮肤贴在组织上重新获取血供和营养的机会微乎其微,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开展这样射频和纳米方式的诊所,都在手术后不停的继续追求高利润,不惜以患者的健康为代价,术后频繁打开包扎,继续迫使患者接受红光照射,排淤血,换药,吊针等等不必要的治疗,并收取高额费用。使患者的伤口在这样的所谓治疗下,不可逆的走向坏死。对于局部皮肤大面积坏死的患者,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局部清创植皮,10天左右愈合。另一个是慢慢换药,等待局部疤痕愈合,这样通常需要1-2个月的时间,这对患者是一种很难忍受的煎熬。

再说下坏死的表现:局部皮肤颜色完全变黑(比较干燥的创面),或者完全变白或或者黄(比较湿润的创面,或者感染创面),坏死已及局部皮肤脱落需要两周的时间,所以有些患者在术后一周拆线时伤口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回家后逐渐出现局部皮肤的渗出,脱皮,创面由干燥到湿润,皮肤逐层脱落,露出下方的组织。对于这样的创面,首先要保持清洁,每天需要1-2次的消毒,消毒液可以选用百分之0.5%的安多福或聚维碘溶液。消毒后以表皮生长因子外喷,或者涂上百多邦软膏,防止感染。每天至少两次,用药后以无菌纱布包扎。对于坏死皮肤完全脱落,露出下方红色肉芽组织的创面,如果有条件能拉拢缝合的最好,做植皮其次,没有条件的只能自己每天换药,通常一枚一元硬币大的缺损,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自行愈合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面积更加大的患者时间要成倍增加。如果坏死组织尚未脱落,每次换药时最好能用棉签用力擦洗未脱落的组织,直到局部出现新鲜出血为止,请记住:我们最担心的不是出血(有生命力),而是不出血(坏死)。创面如果有很硬的痂皮,且粘的比较紧,可以等待几日,下面有渗出后撕脱,这样愈合快些。一般局部的坏死不需要吃药或者打针,但是如果周围的皮肤红肿很严重,伴有发烧感染表现,还是需要吃药甚至打针的。

就写这些,如果大家还有疑问,可以给我电话咨询。

再次提醒大家,手术需要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做,不要轻信什么新技术,新名词,科学的进展远没有手机更新的那么快!

本文系李天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李天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