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昌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胃神经鞘瘤一例

发表者:上官昌盛 人已读

[关键词] 神经鞘瘤;胃壁;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0.264.3 [文献标识码] B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瘤(Schmannnoma)或神经膜瘤(Neurilemoma),属临床罕见肿瘤,发生于消化道者极少见。我院于2009年1月手术确诊1例胃神经鞘瘤,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54岁,因“上腹部反复胀痛1年余”入院。自诉疼痛与进食无关。入院查体:T 37.2 ℃,P 80次/min,BP 154/86 mm Hg(1 mm Hg=0.133 kPa),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及明显包块,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查胃肠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Ca72-4均为阴性。电子胃镜示胃体中部前壁可见3 cm×4 cm半球形隆起,突入腔内,表面光滑,胃体第四层低回声病变,考虑间质瘤的可能。行剖腹探查见胃体前壁有一肿块,大小为4 cm×5 cm,表面呈毛刺状凹凸不平,突出于浆膜面1 cm,并向腔内生长,术中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毕Ⅱ式)。术后病检示:(胃壁)神经鞘瘤,送检手术两断端切片中未见肿瘤组织,免疫组化:S-100蛋白(S-100)(+),c-kit癌基因CD117(-),CD34(-),结蛋白(desmin,DES)(-),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核抗原Ki67<1%。

2 讨论

2.1病因及临床表现 神经鞘瘤是由产生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肿瘤,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Schwann细胞和神经内胚层的神经内膜,可发生于头部、四肢及脊柱旁等较大神经干,少数可发生于胸膜腔、消化道及腹膜后。胃神经鞘瘤临床少见,国外Pasquazzi等[1]于1966年首例报道。据统计,胃肠道神经鞘瘤仅占全身神经鞘瘤的0.2%,而发生于胃者则占整个消化道神经鞘瘤的90%[2],大部分为良性,恶变率为6.0%~7.7%。神经鞘瘤生长缓慢,病史长,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不规律性上腹痛,也可以有腹部肿块,消化道梗阻及出血症状,而这些表现与常见胃病相似,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2.2 诊断和鉴别诊断 胃神经鞘瘤术前诊断困难,B超、CT、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也只能定位,不能定性。胃镜可见肿物从黏膜下隆起,呈球状或半球状,黏膜被顶起成“桥形皱襞”,用活检钳触之可在黏膜下滑动,易误诊为间质廇;部分表面坏死溃疡,其上端覆盖污秽苔,则易误诊为癌肿,故临床上常通过手术切除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胃神经鞘瘤与胃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在组织学上相似,所以病理活组织检查有一定的误诊率。但若通过免疫组化则能够鉴别,神经鞘瘤表现S-100(+)而DES(-)与本例符合。胃平滑肌瘤则相反。SMA(+)且CD117、CD34、S-100均为(-)。而胃肠道间质瘤一般CD117和CD34(+),且SMA和S-100均(-)。故从上可以看出S-100(+)是雪旺氏细胞的标志物,其阳性可支持神经鞘瘤诊断

2.3 治疗 由于该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好,几乎不复发及转移[3-4],故对良性胃神经鞘瘤应距肿瘤3 cm以上行胃部分切除即可达到治愈目的,但手术切除不彻底则复发率较高。恶性胃神经鞘瘤一般不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对放化疗不敏感,一般完整切除且扩大手术范围(如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即可达到较好效果。对于术前诊断不明确者,可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如术中按良性切除,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为恶性者则应定期检查,如复发则按上述原则扩大切除。

参考文献:

[1] Pasquazzi M,Linguiti,Iando.Malignant neurinoma of the stomach,Policlinico Prat,1966,73(7):221-222.

[2] 许海民,邱云锋,许世吾,等.胃神经鞘瘤9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5(16):1475.

[3] Hou YY,Tan YS,Xu JF,et al.Schwann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 clinicopathological,immunohistochmn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33 cases[J].Histopathology,2006,48(9):536-545

[4] Cury J, Coelho RF,Srougi M.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J],Clinics,2007,62(8):359-362

本文是上官昌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