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干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乳房整形手术需要爱心、细心和经验

发表者:沈干 人已读

匀称挺拔的乳房是构成女性形体美的重要因素,所以目前乳房美容整形手术占整形美容手术很大比例,乳房手术的类别有隆乳术、乳房缩小手术、乳房重建术、各种乳房手术后的并发症处理,以及男性乳腺发育。作为常规的这些手术,一般正规医院的整形外科都可以开展,作为三甲医院我们在开展了一系列乳房手术后,却发现乳房手术不简单,有很多问题,不容轻视。本篇文章就各种乳房整形美容手术的各类并发症展开讨论。

隆乳术是乳房整形美容手术中最多的,患者常担忧的问题是乳房假体是否会导致乳房的病变甚至致癌,其实从长期大量的临床病例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目前的乳房假体质量是很好的,有些进口的品牌国内使用的与国外是一样的甚至价格也相近。但是我们建议病人通常10年左右更换。因为材料可能会老化,但是常有过去隆乳病人10年后的假体依然很好。常有患者想一劳永逸,放了假体就想保一辈子,由些医院为了留住病人,就许诺可以终身,还是劝患者慎重听取这些承诺。隆乳手术并不复杂,但是放在胸肌下会有一定时间的疼痛,在正规医院手术后我们可以请麻醉师给与手术后镇痛,帮患者度过最难过的几天。手术后近期我们常能碰到的一些问题是手术后的出血和假体位置不良。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例隆乳,在手术后3天拔除引流管后出现了活动性出血,好在正规医院观察严密,当天就进行了止血处理;假体位置不对称,有一侧或高或低,在隆乳术后的两三天内通过包扎外固定都可以调整,但是时间超过一周了,可能还是要通过手术来调整。远期的问题就是假体包裹,可能的现象是乳房假体突出,乳房手感欠柔软,克服假体包裹的措施是选择好的假体,手术后尽量按摩;但是也有是患者体质所至,笔者在美国碰到一例重复6次进行了乳房假体包膜切除,用的是最好的毛面假体,却无法制止包膜的挛缩,笔者给美国的同行的建议是给与地塞米松溶液冲洗创面,一般会有效的。

巨大乳房带给病人不仅是躯体的痛苦,还有心理的压力,尤其是在夏季衣衫单薄的时候。缩小手术目前呈上升趋势,手术的方式和技术都有改善和提高。但是不管怎样的手术方式都会留下瘢痕,传统的手术方式留下的是倒“T”型瘢痕,目前我们改进手术方式,瘢痕要小很多,呈垂直或“L”形瘢痕,而且术后乳房挺拔度较好,创伤较小。

乳房下垂似乎更常见,有些伴乳房体积过大,这样的病例以巨乳缩小手术即可解决问题;还有的是哺乳后乳房组织松垂,乳房体积并不大,这样病例的除了做乳房悬吊手术外再以乳房假体衬垫,术后的效果应该非常好。

还有的病人手术前了解了很多的相关知识,片面追求瘢痕小,现在的双环法缩乳术仅在乳晕周围留有瘢痕,但这种手术只是适合轻中度的乳房增大,而且乳房术后挺拔度欠佳,乳晕常会增大的。乳房缩小和悬吊的手术方式目前不下十余种,但都各有优缺点,许多手术并不是是完美的。

顺带提一下男性乳腺发育,可能是洋快餐的大量进入,或者含激素的食品过多,儿童的营养过剩,门诊目前常有乳房发育的男孩来就诊,这样的体形会给男性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社交。但是对于整形外科来说,通过乳晕这样一个隐蔽的切口就可以祛除增生的腺体,抽去脂肪,使男性胸部平整。

注射隆胸在2006年已经被禁止,但是注射隆胸所带来的后遗症却在近两年层出不穷。主要的并发症有:(1)注射物移位。(2)乳房多发性硬结或肿块伴乳房变形,手感差。(3)胸部疼痛,上肢活动时加重,原因是水凝胶注射进入胸大肌肉,引发胸大肌炎症。(4)感染,形成胸大肌内、乳腺后及乳腺内多发性脓肿或者在妊娠后期、哺乳时并发急性乳腺炎、乳房脓肿。这些并发症我们在临床都常见,处理方法就是将水凝胶取出;

如何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从人体正常组织中清除又保持女性乳房的外形完整,我科经过仔细研究和临床总结后,采用先进的MRI进行乳房检查能准确地定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乳房中的分布,能最大限度的取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视,就是患者虽然没有局部的躯体症状,但心理压力过重,担心注射物对身体的危害而长久不安,已经影响正常生活者。这些病人我们也建议手术,取出异物,解除生理与心理的压力。

说到心理压力,因乳房肿瘤切除乳房的患者心理压力是最大的,不但面临肿瘤复发的压力还承受乳房缺失的心理阴影,笔者在美国医院进修学习期间,遇到了大量的乳房重建手术,很多是乳房切除后即刻进行的重建,而且绝大多数以自体组织进行重建。患者没有失去乳房的心理调整期,大大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笔者一直惊诧于美国同行有这样大的乳房重建病例量,佩服他们的宣教进行的好,和乳腺外科配合得好,也敬佩民众对该手术的认可度。后来随了解深入,知道还有个优势是国内所不具有的,就是绝大多数乳房重建是在医疗保险范围内的。看来对女性的关爱,拯救乳房,仅仅靠医院医生努力是不够的。

本文是沈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