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学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损害的探讨

发表者:王勤学 人已读

人体长期罹患慢性扁桃体炎,受扁桃体内隐窝细菌和毒素的影响,可发生变态反应,从而产生各种并发症,肾炎就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以尿中出现显著增加的尿蛋白和尿沉渣红细胞,血中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升高作为肾功能损害的标准,但是此时的慢性扁桃体炎多已发展到病灶型扁桃体炎肾损害时期,而且肾脏的病理损害已不可逆。因此,在尚未出现明显蛋白尿、血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之前,就对慢性扁桃体炎造成的肾脏损害进行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则具有重要的意义。20021月~20046月,我们对77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中19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是否存在早期肾损害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在慢性扁桃体炎肾损害诊断和治疗评价中的价值。
讨论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白蛋白在30300 mg24 h范围内,即超出正常参考值上限而又未检出临床蛋白尿的中间阶段,是肾损害的前期表现。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肾脏早期损伤的敏感和可靠的诊断指标。正常情况下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许多小孑L起机械屏障作用,限制大分子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在滤过膜上还存在着带负电荷糖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这些带负电荷的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电子学屏障,限制了带负电荷的分子滤过。血浆白蛋白分子量为6 900\\"4能通过滤过膜上的孑L道,但由于其带负电荷,所以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滤入囊腔,最后随尿液排出。本研究显示,病程5年以上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此时患者的血液、尿液和一般肾功能检查都提示在正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罹患慢性扁桃体炎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损害,并随时间的进展而进展。有关慢性扁桃体炎发生机制的学说甚多,多数学者倾向于变态反应学说。目前认为慢性扁桃体炎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型超敏反应,特别是链球菌感染肾小球肾炎80以上属型超敏反应免疫循环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点和选择性屏障受损,使尿微量白蛋白在尿中排出增加。本文研究表明,不同病程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肾功能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且无统计学意义,但此时尿微量白蛋白已经出现排泌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指标敏感。
本文研究还显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在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害前,就开始有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而且随病程延长有增加趋势。通过及时行扁桃体切除术,尿微量白蛋白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存在早期、轻微的肾损害,说明尿微量白蛋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判断扁桃体炎是否对肾脏造成损害的标志物,也可以列为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损害的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其肾脏的病理损害,阻止慢性扁桃体炎并发肾炎的发展。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损害的发现和治疗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王勤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