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好大夫在线

学术前沿

2012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管理指南(美国AHA ASA)

人已读

指南更新

1. 应当尽早行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以减少再次出血率。(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

2. 尽可能达到动脉瘤完全闭塞(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

3. 应当由介入专家和脑血管外科专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根据病人及动脉瘤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C).

4. 对于既适合介入治疗又适合外科夹闭的患者,推荐介入治疗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

5. 对于曾行介入或夹闭治疗的患者,无明显禁忌症下应该行血管影像学随访(个体化),特别是动脉瘤有残余或生长的、需要考虑再次治疗的患者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

6. 脑实质血肿(>50mL) 或者大脑中动脉瘤推荐行外科夹闭;而年龄大于70岁者、分级IV/V,以及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推荐行介入治疗。 (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 C).

7.动脉瘤的支架治疗增加了致死率和致残率,仅仅在缺乏相对低风险的方案下采用。 (Class III; Level of Evidence C).

来源:Stroke,2012;43:1711-1737.


本人评论:这个指南仅是美国AHA学会的指南,但依据是相当的充足与可靠。有相当的可信度。

1. 应当尽早行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这一条其实是最重要的。

2、动脉瘤完全闭塞:有时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的,对夹闭术中如此,对栓塞术也是如此。完全夹闭,需要对动脉瘤颈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了解得非常透彻,同时操作中要有很好的技巧,同时如果可能最好有术中血管造影来证实对动脉瘤的处理情况和载瘤动脉的影响情况。栓塞也是一样的,致密堵塞与瘤颈的保留是矛盾的,医生其实是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

3、动脉瘤的治疗就由一个团队来完成治疗决定,而不是个人的经验。但国内往往做不到,因此也只是一家的经验,做不到推广。

4、第四条,开颅的医生可能觉得有疑问了。其实,这应该是一个方向。因为介入有微创的特点。

6、大脑中动脉瘤的开颅手术方式应是首选,而不用复杂的介入技术。这应该成为一个规范。介入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后循环动脉瘤上。

7、支架技术应该是可靠的。风险有一些,但如上文提到的,值得关注。

本文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