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睦新_好大夫在线
4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诊法1 南京医科大学老年大学 魏睦新讲稿

发表者:魏睦新 人已读

中医诊断学

南京医科大学

许慧莉,魏睦新

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

 就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 扁鹊(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医学家。中医利用切脉诊断的创始人。即秦越人。渤海(今河北任丘)人。年轻时从长桑君学医,尽得其传。他善于诊断,尤精于望诊和脉诊。

第一节 内容提要

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 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 医学科学的任务是防治疾病,益寿延年,而诊断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和疾病的认识,则是防治疾病、预防早衰的基础。

第一章 望诊(Inspection)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色质量的异常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四诊之首。

望诊的内容包括: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舌诊(舌体、舌态)

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二便)

小儿指纹

望诊应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望诊须根据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仔细观察。一般先进行神、色、形、态的整体望诊,再局部望诊、舌诊,最后望排出物。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神情、面色、形体、动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诊察病情打下基础。

一、望神 (Inspection of Vitality )

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神在中医领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之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 神是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是脏腑功能、气血外露的征象。因此观察神的变化,可知精气的存亡,脏腑的盛衰,推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善恶。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 双目——心神的外在反映

 神情——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 气色——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 体态——机体功能强弱的主要标志

此外,还要结合神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的判断。

(三)对神气的判断

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精神的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来判断病人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

望神时,应着重鉴别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等不同表现。

1、得神 (Having Strong vitality)

 得神即有神,病人面色荣润,两目灵活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呼吸均匀。提示五脏精气充足,虽病正气未伤,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见精神不振,动作迟缓,气短懒言,面色无华等。是人体正气虚损,脏腑功能不足的表现。

3、失神 (Lack of vitality)

 病人面色晦暗,两目呆滞无光,精神萎靡或神志不清,语言动作失常,或循衣摸床,甚至卒然昏倒,手撒遗尿,呼吸气微或喘促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4、假神 (Pseudo-vitality)

 多见于大病、重病之人,面色暗晦,精神萎靡,声低气弱,病久未见好转,突然见颧红如妆,精神转佳,言语转清,喋喋不休等。提示病情恶化,是阴阳离绝的危候,临终先兆,古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 2、做到神形合参

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 4、注意假神和重病好转

的区别

二、望色 (Inspection of Skin Color)

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 面部血脉丰盛,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上注之处,(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加之其皮肤薄嫩而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因而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热等。

(二)色与泽的意义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常反映人体不同的病证。

“泽”——指荣润、鲜明而富有光泽,

是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Normal Skin Color)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精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常色也会因时间、气候、环境等影响略有变化。

2、病色 (Diseased Skin Color)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异常变化。

病色又有善色和恶色之分:

善色——色泽荣润鲜明而有光泽

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病变轻浅,疾病预后良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

说明脏腑精气衰败,病变深重,疾病预后差。

(四)五色主病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Five Colors)常见的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不同,其所主病证也不同,称为五色主病。

1、白色 (Paleness)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以肺病为主

多由寒凝血滞,气血不荣或耗气失血,血脉不充所致。

2、黄色 (Yellow )

黄色主湿证、脾虚、黄疸。以脾病为主

多因水湿内停或气血不充而致。

3、赤色 (Red)

赤色主热证,

以心病为主

多因热盛血脉扩张,气血充盈皮肤和经络而致

4、青色 (Blue)

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瘀血、惊风。以肝病为主

大多由寒凝气滞、气血不通、经脉阻滞而成。

5、黑色 (Black)

黑色多见久病,主肾虚、水饮、瘀血、寒证,以肾病为主

多为肾虚、或阴寒水盛、或经脉拘急,气血不畅而致。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1、注意病色和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三、望形体

(Inspection of the General Appearance)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外形的变化及体质的情况。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躯干等各部组织,在生理上都存在着内外相应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是以五脏为根本,五脏强壮则健康,衰竭则病危,当五脏功能失常时,便会反映到相应的外部形体上,出现异常的病态,因此观察病人的体质类型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体强——即体质强壮表现为:

骨骼粗大,胸廓宽厚,

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

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体弱——即体质衰弱表现为:

骨骼细小,胸廓狭窄,

肌肉瘦削,皮肤枯槁。

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

气血不足,抗病力弱,

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胖瘦 (Being Fat or Thin)

形体肥胖——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

神疲乏力者,多属形盛气虚,

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的表现

易患痰饮、中风等病,

即"肥人湿多"。

形体消瘦——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

体瘦食少,属中气虚弱。

体瘦食多,属中焦有火。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者,

易患肺痨等病。即“瘦人火多”。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

为脏腑精气衰竭,

四、望姿态

(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

望姿态,是指观察病人动作的姿态和体位的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因此从体表各部所反映的动态,可以诊察其内在的脏腑病变。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2、衰惫姿态

3、异常动作

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中风。

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

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

第二节 局部望诊

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有助于了解整体的变化。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面、毛发、五官、躯体、皮肤等。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Inspection of head )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属先天不足所致。

囱门下陷或迟闭者,多为先天不足或津伤髓少之虚证;囱门高突者,多为痰火上冲之热证或脑髓有病。

头颈无力抬起,多属虚证或病重;

头颈强直者,多由温热火邪上攻所致;

头摇不能自主者,多为动风之征。

(二)望面部 (Inspection of face)

 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者,为水湿上泛所致。头面红肿热痛者,多属风邪热毒。

腮肿者,多由风温毒邪,阻滞少阳所致。

口眼歪斜为风邪中络;伴半身不遂者为中风,多由肝阳上亢,风痰闭阻经络所致

二、 望五官

(一)望目 (Inspection of eye)

 目赤红肿为肝经风热或肝火;

 白睛发黄为黄疸;

 眼睑淡白为气血不足;

 眼胞浮肿多为水肿;

 眼窝下陷多为伤津脱液;

 瞳孔散大,多为阴阳离绝之凶兆;

 两目上视、斜视、直视均属肝风内动

(二)望 耳 (Inspection of Ear)

 主要反映肾与肝胆的情况。

 耳轮肉厚,色红明润为肾精充足

或病轻浅易愈;

 耳旁红肿疼痛多因风热外犯

或肝胆火热;

 耳中疼痛,耳聋流脓者为胆经有热

或肝胆湿热;

 久病血瘀可见耳轮甲错。

 肉薄干枯则为肾精不足。

(三)望 鼻 (Inspection of Nose)

主要反映肺与脾胃的情况。

 鼻端色青为阴寒腹痛,

 色赤为肺脾热盛,

 色黑则为水气内停。

 鼻塞清涕为外感风寒;

 浊涕为风热;

 久流脓涕,有臭味多为鼻渊;

 鼻翼煽动,发病急者为肺热壅盛

(四)望口与唇 (Inspection of Mouth)

主要反映脾胃的情况。

口唇燥裂,多是燥热伤津。口开不闭多为虚证;

牙关紧闭多属实证;口角歪斜可见于中风。

唇色深红而干多为热证、实证

唇色淡而晦暗,多为寒证、虚证。

唇色青紫多属寒凝、瘀滞、痛证;

小儿口疮,多为脾经郁热或消化不良。

(五)望齿与龈 (Inspection of tooth)

主要反映肾与胃的情况。

齿龈色淡白为血虚;色深红或紫为热证;牙龈肿痛是胃火上炎;齿龈红肿出血为胃火伤络;不红微肿者,多属气虚或虚火伤络;牙龈腐烂或牙齿脱落多为牙疳。牙齿干燥不泽,为阴液已伤;干燥如枯骨是肾阴涸竭;睡中咬牙或啮齿,多是胃热或虫积。

(六)望 咽 喉(Inspection of gullet)

主要反映肺胃与肾的情况。咽部红肿疼痛为肺胃有热,兼见黄白脓点为肺胃热盛;咽红干痛为热伤肺津;乳蛾红肿疼痛多是风热或痰火;咽喉有灰白点膜,迅速扩大,剥落则出血可见于白喉。

三、望躯体

 (一)望颈项:

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转动,名曰“瘿瘤”或“颈瘿”。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名“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 项强与项软: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多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头项软弱,头重倾垂者,正气虚,多属肾气亏损。

(二)望胸胁

鸡胸者,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扁平胸多属肺阴虚、气阴两虚或体弱;桶状胸多为久病咳喘,耗伤肺肾,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成胸廓变形。肋如串珠:即肋骨与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可见于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患儿。

(三)望腹部

 1、腹部膨隆

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

若单腹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病;

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


 2、腹部凹陷

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为精气耗竭,属病危


 3、腹壁青筋暴露

病人腹大坚满,青筋怒张,多属肝郁血瘀。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见于臌胀病的重证。

(四)望腰背部

 (1)脊柱过度后弯 多发生在胸椎部分,致使前胸塌陷。多由肾气亏虚、发育异常,或脊椎疾患所致。

 (2)脊柱侧弯 即脊柱离开正中线向左或右侧曲,多由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一侧胸部有病的病人。

 (4)腰部拘急 即腰部疼痛,

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

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或跌

仆闪挫、局部气滞血瘀所致。

四、望四肢

 1.形态异常

 (1)肌肉萎缩

 (2)四肢肿胀、

 (3)膝部肿大

 (4)下肢畸形

 (5)青筋暴露。

 (6)手指变形

四、望四肢

 2.动态异常

 (1)肢体痿废

 (2)四肢抽搐

 (3)手足拘急

 (4)手足颤动

 (5)手足蠕动

六、望皮肤 (Inspection of skin)

主要观察皮肤的外形及斑疹、痈、疽、疔、疮等情况。

望皮表:皮肤肿胀,按之凹陷,为水肿;皮肤干瘪枯槁者是津液耗伤,或精血亏

损。皮肤粗糙如鳞,肌肤甲错者,是血虚夹瘀血所致。皮肤面目俱黄,为黄疸。

望斑疹

(Inspection of Macule and Papule)

斑疹多为温热病邪热郁于肺胃,内迫营血所致。斑与疹不同,一般斑重于疹。

斑形如锦,或红或紫,点大成片,平摊于肌肤,摸之不碍手,消失后不脱皮,其有阴斑、阳斑之分;

疹则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消失后脱皮,其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望疔疖痈疽

初起如粟米,根部坚硬,麻木或痒,顶白痛剧,身发寒热,多发于颜面——为疔

形小如核,红肿热痛不甚,顶端有脓头者——为疖

局部红肿热痛,高出皮肤,根部紧束者——为痈

漫肿无头,坚硬而肤色不红者——为疽

皮肤红疹,破后渗液,色红糜烂者——为湿疹

第三节 望排出物

(Inspection of the Excreta)

 人体的排出物包括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经带、汗、脓液等。

 通过观察人体排出物和分泌物的变化来诊查疾病。了解脏腑的盛衰和邪气的性质。

一、望痰涎

(Inspection of sputum and spittle)

 外感病邪,痰清有泡沫为风痰;

 色白清稀为寒痰;痰多色白,咯之易出多为湿痰;

 痰黄稠粘为热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夹血丝者是燥痰;

 咳唾腥臭脓痰或脓血的是肺痈证;

 多涎喜唾可见于胃寒。

二、望呕吐物

(Inspection of Vomits)

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致,外感内伤皆可引起。观察呕吐物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因和疾病的性质。

胃热则吐物稠浊酸臭,

胃寒则吐物清稀无臭;

食滞则呕吐酸腐;

胃络伤则见呕血;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三、望大便 (Inspection of stool)

虚寒之证大便溏薄,实热之证大便燥硬;

便黄如糜状,溏粘恶臭多为肠胃湿热;

小儿绿便有泡多为消化不良;

大便脓血,赤白相杂是下痢;

色黑如漆为瘀血内积;

先便后血,其色褐黑者,

病多在脾胃,又称远血。

先血后便,其色鲜红或

深红色,病多在大肠与肛

门,又称近血。

四、望小便 (Inspection of urine)

小便清沏而长为虚寒证,赤涩短少为实热证;

小儿尿如米泔,多是食滞肠胃,内生湿热,或为脾虚;

小便黄赤混浊,夹有砂石为石淋,

混浊如米泔,淋沥而痛是膏淋,

尿中血色、热涩刺痛为血淋。

第一节 舌诊概说

 一、舌诊的原理

(一)舌的组织结构和舌象形成的联系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附于口腔底部,呈扁平而长形,舌的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

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

粘膜,粘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

出,称为舌乳头,乳头的变化

对舌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根据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临床上,将舌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部分,而分别与各脏腑相属。

 因心肺居上,舌尖属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属脾胃;肝胆之脉布于两胁,所以舌的两边属肝胆;肾居下焦,舌根属肾。

(二)诊舌的方法

 观察舌象的顺序,多是从舌尖,舌中、舌侧,再到舌根,先看舌体的色泽、胖瘦、老嫩及动态变化。再看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 1、光线的影响

望舌时光线要自然柔和,因光照的强弱和色调,会影响正确的判断

 2、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观察苔色时必须排除“染苔”

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因口腔或牙齿的因素造成舌象的异常,不能作为辨证的依据。

(三)舌象的生理变异

 1、年龄因素

 2、体质禀赋因素

 3、性别

 4、气候因素

第二节 望舌体

一、舌色(The color of the tongue body)

 舌体的颜色

淡白色

红 色

绛 色

青紫色

淡白舌(whitish tongue)

 舌色比正常人浅淡。多主虚证、寒证

 淡白舌按舌色的红、白比例

不同分为两类:

①较正常人的舌色略淡,

但仍可见有红色,虚证尚轻;

②舌色枯白,血色全无,连

口唇、齿龈均呈苍白色,虚

证较甚。

红舌 (Red Tongue)

 舌色较正常色为深,呈鲜红色,称为红舌。

 其形成机制是血热

盛致气血沸涌,脉络

充盈,则舌色鲜红。

 红舌主热证。

绛舌 (Maroon Tongue)

 舌色深红,称为绛舌。绛舌的形成机制与红舌相同,惟其热势更为深重。

 绛舌主热盛、主瘀

青紫舌 (blue tongue)

 舌体局部或全部呈青紫色或舌面上有青紫色斑块的舌象。主瘀血、寒证或热证。

 青紫舌而干燥为热证

 青紫舌而湿润为寒证

 舌体青紫或见瘀点、瘀斑,多与气血瘀滞有关

二、舌体的形质

指舌体的形状、征象,常见有:

 老舌嫩舌

 胖大舌薄瘦舌

 裂纹舌

 芒刺舌

舌形1:老舌

舌形2:嫩舌

 嫩舌

 ——舌体胖嫩,

纹理细腻。

多主虚证

舌形3:胖大舌

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由水湿痰饮所致。

 若舌淡白胖嫩而舌苔水滑,为脾肾阳虚、水湿留停;舌质淡红或胖大而红,伴舌苔黄腻,多属湿热痰浊。

舌形4:瘦薄舌

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

 若舌质淡而瘦薄多是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 舌质红绛干燥而瘦薄,多为阴虚火旺所致。

舌形6:裂纹舌(Fissured tongue)

 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沟或裂纹,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称裂纹舌。为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舌体失养,舌面萎缩所致。

舌形7:齿痕舌(Teeth-printed tongue)

又称齿印舌。舌体边缘出现牙齿的痕迹,多与胖大舌并见,因脾虚和湿邪壅盛所致。

淡白湿润有齿痕

——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

——脾虚或气虚

舌形8:肿胀舌(swollen of the Tongue)

 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

 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

 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多见舌紫而肿胀。

 一是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

三、舌的动态(mobility of tongue)

 舌的动态主要征象有:

 痿软

 强硬

 颤动

 歪斜

 短缩舌

 吐弄舌体

 麻痹

舌态1:痿软舌(Atrophy of the Tongue)

 痿软舌表现为舌体软弱,无力屈伸。多因气血不足,阴液亏损,筋脉不养所致。

 久病气血两虚则舌质淡而痿软;

 久病阴虚重证则舌质绛而痿软;

 新病高热伤津则舌干红而痿软。

舌态2:强硬舌(Stiff tongue)

舌体强硬,运动不灵

活,以致言语謇涩。

舌红而强硬,兼神志不清

——热扰心神

舌红干而强——热盛伤津

舌强不语,口眼外斜——

常为中风或中风的先兆

舌态3:歪斜舌(Crooked Tongue)

 表现为舌体偏于一侧,又称斜歪舌。

 多因风邪入络或风痰阻络所致,主中风或中风先兆及面瘫。

 若舌质紫红而来势急,多为肝风内动;若舌质淡红而来势缓,多为中风。

舌态4:颤动舌(Tremor tongue)

舌体振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作颤动舌

一是气血两虚,亡阳伤津,筋脉失于温养和濡润,而颤抖;

二是血中燥热,津伤风动,或热极生风而颤抖

舌态5:吐弄舌

 吐舌即舌体伸长而驰缓,露出口外

 弄舌即舌时时露出口外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

 二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衰竭;弄舌多见于热病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舌态6:短缩舌(Shortened tongue)

 指舌体紧缩不能伸长。多为危重症候的反映。

 舌质红绛干而短缩者,属热盛伤津动风。

 舌淡湿润,短缩或兼青色者属阳气暴脱,寒凝筋脉;

 舌胖短缩苔粘腻者属痰湿内阻;

 个别人因舌系带短缩不能伸出为生理现象。

第三节 望 舌 苔(tongue coat)

 舌苔是附着在舌体表面,由胃气熏蒸而成的一层苔状物。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 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和苔质两部分。

一、苔质

主要观察舌苔的质地,如厚薄、润燥、腐腻、剥脱等变化

(一)薄、厚苔(Thickness of the tongue coating)

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

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

 舌苔的厚薄变化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邪的深浅轻重。

(二)润、燥苔 (Moist or dry coating of the tongue)

 观察舌苔的润燥与否,可了解津液的变化。

 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象,虽有病而津液未伤

 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

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

内停。

(三)腐、腻苔( Curdy or Greasy fur)

腻苔(Greasy fur)

(四)剥苔 、类剥苔 (Exfoliative fur)

剥苔指舌苔呈全部或部分的剥落,剥脱处舌面光滑无苔。

常见的有:

镜面舌

地图舌

鸡心舌

镜面舌 (Mirror-like tongue)

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

称为镜面舌。

主阴津枯竭,

胃气将绝。

地图舌 (Map—like tongue)

舌苔不规则的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称地图舌,多为胃之气阴两伤;小儿见地图舌,多为虫积,或与体质有关。

二、苔色

苔色的变化有:

白苔

黄苔

灰黑苔

观察苔色时必须排除“染苔”。

苔色1:白苔(white fur)

 白苔为最常见的病理苔色。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和湿证。

 如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润;风热表证,舌苔薄白而干;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白苔见于杂病则多属体内有水湿停留或有痰饮、痰湿。

苔色2:黄苔(yellow fur)

 苔色黄,主里证、热证。由病邪入里,邪郁化热,热邪熏灼而致。

 一般来说,黄苔颜色越深,热邪越重,淡黄苔热轻,深黄苔热重,焦黄苔为热结。

 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苔淡黄而薄,也常见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苔色3:灰、黑苔(Grey-black fur)

 灰黑苔 苔色呈浅黑色为灰苔,较灰苔色深

者为黑苔。

 舌苔呈灰黑色,多见于疾病的

严重阶段,主热极或寒极

 舌苔灰黑而润滑,舌质淡白

为阳虚寒湿或痰饮内停;

 舌苔灰黑而干燥,舌质红绛,

为热极津枯或阴虚火旺。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 一、舌象分析要点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二)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1、舌苔或舌体单方面异常

2、舌苔和舌体变化一致

3、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辨舌质可知气血盛衰,辨舌苔可知脾胃功能正常与否。

(二)区分病邪性质。病邪性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舌象变化。

(三)分辨病位深浅。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观察舌苔的厚薄和分布,可以了解病位的深浅和病变所在。

(四)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的颜色(苔色)和质地(苔质),往往随邪正消长和病情进退呈相应动态变化。

本文是魏睦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