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应格外小心胆囊炎

发表者:吴金柱 人已读

胆囊炎一个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一种疾病,人群中的发病率约在28%左右,通常会有腹胀、恶心、嗳气、厌食油腻等现象,以及饱食以后常感上腹部不适等,往往症状表现轻微或不典型,甚至没有什么症状,很多人是体检时才被发现。有些人还认为胆囊炎不是什么病,自己调理调理就可以!事实真的如此吗?说道这里还是先提升一下我们的健康观念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体现出人类对知识的渴求性,缺乏知识的人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健康知识已经成为人类继文字、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被“扫盲”的生存范畴,可想而知不久的将来如果你不懂得健康的基本知识,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胆囊炎虽然是小病,但是如果我们忽视它的存在,必将我们要承受更大的痛苦去接受更加残酷的现实,毕竟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胆囊炎可以演变为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等疾病,反复发作还需要长期服药,甚至手术治疗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治疗结果。那么到底那几类人群应该格外小心胆囊炎呢?

1、50岁以上人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肝胆外科专家,都已经把50岁以人群列为胆囊疾病恶变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除了恶变风险增加外,50岁以上人群逐渐进入各类疾病的高发期,如不能有效控制胆囊炎症,很可能其它疾病合并胆囊炎急性发作可能,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的有些症状与胆囊炎发作有很多相似或需鉴别的地方,往往很多冠心病患者胆囊炎发作时无认为是心脏问题,吃了心脏病的药好转不明显,等到医院就诊时可能胆囊问题已经很严重,延误的黄金治疗期。另一类人群则相反冠心病发作是往往认为是胆囊炎或胃病,一味的吃治疗胆囊炎或胃病的药,结果更加危险,很可能因延误治疗导致心肌梗塞或心衰等发生。

3、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以累及全身各系统,尤其是因血糖增高导致感染几率增加。普通人简单的胆囊炎在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身上就可引发严重的感染,更易发生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等。虽然有些患者早期就服用了一些消炎利胆药物,但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的发生几率依旧很高。由于糖尿病合并感染,胰岛素作用削弱,血糖更加难以控制,进入恶性循环又会导致感染进一步加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炎切勿掉以轻心。

4、合并肝炎患者: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发生异常,胆汁成分的改变对胆囊壁形成的化学行刺激加重,更易加重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形成。有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的比例明显高出正常人群。

5、合并胃、肠溃疡者:胃及十二指肠与胆囊比邻,胃肠道溃疡性疾病常需与胆囊炎症相互鉴别,且疼痛都与进食有明显关系,胃溃疡多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饥饿时疼痛,结肠炎和结肠溃疡多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但是胆囊炎的急慢性发作也可以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如不及时到医院就诊,很可能会因误判而延误治疗,甚至出现胃肠穿孔、癌变而不知。

6、合并胆囊结石或息肉患者: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生长与胆囊炎症呈正相关,而结石和息肉的大小又与恶变呈正相关,胆囊结石大于3厘米和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癌变率为10%,显而易见,控制炎症可以降低恶变风险。另外胆囊多发结石也易发生结石坎顿和胆总管结石。

7、长期野外工作者:野外工作者因身处野外,如胆囊炎急性发作很难及时就医,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者应及早治疗,我们知道胆囊引发的腹痛是非常剧烈的绞痛,难以忍受,如在缺医少药的野外环境,结局不堪想象。

8、长期不规律饮食者:我们知道不食早餐易发生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因为浓缩的胆汁如果及时排出可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更易事胆汁内的胆色素等成分沉积形成结石,明确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不食午餐、晚餐或不规律饮食或饮食间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一样可以让浓缩的胆汁加速胆囊炎症和结石的形成。

9、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者:目前国际胆囊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为微创治疗,但是我们要知道,上腹部手术史是微创治疗的禁忌症,一旦胆囊炎没有及时控制需手术治疗时,很可能因上腹部手术史无法实施腹腔镜微创治疗,而传统开刀手术我们必将承受更多的痛苦。

10、长期饮酒者:饮酒是导致胆囊炎的常见原因,酒精长期对胆道刺激易导致胆道肿瘤发生。

11、肥胖人群:我们经常说肝胆相照,胆囊的很多疾病都与肝脏疾病密不可分,肥胖易发生脂肪肝,脂肪肝导致肝细胞胆汁分泌异常易发生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多项调查研究显示,肥胖人群胆囊炎的比例明显高出正常人群。

总之,胆囊疾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控制和调理,如果得了胆囊炎这种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去就诊,多听从专科医生的诊疗意见,切勿乱信偏方,把胆囊炎的危害降到最低,尽量避免疾病可能带来的进一步危害和痛苦


本文是吴金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