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卫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鼻炎资料汇编

干祖望益气法在变应性鼻炎运用

发表者:邢卫光 人已读

益气脱敏汤:

黄芪、白术、炒苍耳子、辛夷、桂枝、麻黄、地龙、乌梅、豨莶草、甘草。

方中黄芪为君,益气固表,臣以白术、苍耳子、辛夷花,白术辅佐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苍耳子、辛夷花辛散风邪、芳香通窍,桂枝、麻黄辅助臣药以加强疏散风邪、芳香通窍之功,上药合用补气祛寒、散邪通窍,地龙、乌梅、稀莶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敏感作用,乌梅又可补敛肺气,甘草为使助芪术益气,又可调和诸药。

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用药:便溏、纳差较明显者加炒山药、焦山楂、炒麦芽,咽干者去桂枝、麻黄加旱莲草,伴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儿童用药量6~8岁炒苍耳子为3克。

治疗气虚型( 包括肺气虚、脾气虚、肺脾气虚)变应性鼻炎,证见: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清涕量多、鼻塞;鼻腔检查:鼻甲黏膜肿胀不红或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有畏寒或怕风,自汗,食少、大便溏薄等次证。

( 1) 肺气虚证:肺开窍于鼻。本病发生在肺窍之鼻,可以确认疾病主在肺经。临床上以虚证为多见,主要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致敏因素( 包括物理性的和化学性、生物性的)犯及鼻窍,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鼻鼽。“ 致敏因素"是现代概念。干祖望教授称本病病机为“ 秉质特异,金叩乃鸣‘’,意思是患者原有过敏体质(特异体质),致敏因素“ 叩"于肺金,乃至鼻痒、喷嚏。

( 2) 肺脾气虚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上输。肺气虚者

往往先表现出脾气虚,或肺气虚兼见脾气虚。

( 3) 肾阳虚证:若患者鼻涕清稀、鼻粘膜苍白,是属寒证表现。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多种虚寒症状综合,往往是肾阳虚弱所致。故本病若具有明显寒证表现者,多属于肾阳虚证。

( 4) 肺经热证:患者鼻粘膜充血色红,有热证表现,不属于虚寒证范畴,根据中医辨证法则和“ 肺开窍于鼻的理论,应属肺经郁热证。

干祖望对本病的阐述

干祖望认为,本病仅仅是过敏性疾病作用于鼻部而已,治疗应该站在过敏性疾病角度上治疗鼻病,而并非站在鼻病的角度上来治疗过敏性疾病。辨证上本病既与肺虚感寒、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型相关,又有肺经伏热证型。归纳起来,有实证,虚证两型。实证为肺有热邪,深伏难宣则狂嚏,或寒袭肺经,金叩乃鸣。虚证有卫气不充,藩篱失职,所以外邪易袭,脾阳失振,浊阴笼罩,金受叩而鸣,或肾阳衰竭,内则难以温养内脏,外则无法资助卫气而抗拒外邪。

本病分为5型:

①营卫不和,风寒袭肺:治当调和营卫,温肺开窍为 法,方取桂枝汤加减。

②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脾运失健,清阳不升,空清之窍被浊阴所扰者,常用补气固卫,升清化浊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③肺经伏热、上凌清窍:常为肺经伏热所致,用清肺脱敏汤治之。

④肾阳不足、脾肺失温:肾阳为诸阳之根,温暖脾阳( 气) ,使之升举有力,温煦肺气使之得朝百脉。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⑤冥顽不灵,诸药无效:顽固性过敏性鼻炎,虽辨证无误,却诸药无效,在束手无策

之时,投自拟的截敏皮乌梅汤,多获疗效。

益气祛风 宣痹化饮法治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

“ 益气祛风、宣痹化饮” 为主,结合宣肺通窍、利咽散结、清肺化痰方治疗,基本方:

黄芪25克、防风10克、麻黄6克、桃杏仁各10克、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5克、细辛3克、白芍15克、地龙15克、炙蜈蚣3条、炙甘草15克等。

加减:

①鼻痒、流涕明显,加辛夷10克、苍耳草10等;

②咽痒、咳嗽明显,加桔梗5克、射干6克等;

③舌黄、咯吐黄浓痰、或流浓涕,加桑白皮15克、重楼15克。

玉屏风散,被现代人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防风遍行周身,为风药之润剂,能上清头面七窍、挛急痹痛: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防风可祛风邪,黄芪能扶正固本,两药结合标本兼治,以提高正气抵御外邪,对肺气不足,腠理不固,表邪侵入患者尤其重要。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用以水寒相搏于肺者。麻黄发散风寒以解表邪,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因本病多因患者素有伏痰, 当用半夏燥湿化痰;并佐以芍药,共辛散酸收之效。瓜萎薤白半夏汤取自《金匮要略胸痹篇》通阳宽胸,行气止痛,消痰散结。“ 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 ,薤白辛开行滞、苦泄痰浊、通阳散结,与化痰散结、利气宽胸的瓜蒌相伍,宣痹豁痰;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此方通中有散,散中有降,散痰浊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从而胸阳得以舒展,痰浊自除,肺气自舒。方中还蕴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炙甘草组成,该方药少而力专,是甘缓解痉挛的良方,本方来源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中芍药为君,甘草为臣,二药酸甘化阴,养血柔筋、缓急解痉。据现代药理研究,甘草中的甘草酸有糖皮质激素样药理作用而无严重不良反应,甘草甜素可减轻过敏性症状,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祛痰作用,此方中用大剂量甘草加强了抗炎平喘的功效。

防风散外风,蜈蚣平肝止痉熄内风,与麻黄同用加强祛风抗敏平喘作用,杏仁降气平喘,桃仁化瘀肃降,气血同理,尤在方中加用黄芪以补气养肺、固本御邪,虚实兼顾。整方紧紧围绕鼻症和喘息胸痹候立法选药,既突出祛风、化痰,鼻一肺同治,更重视宣痹通阳,宣通气机,气血并顾,补虚驱邪,敛散结合,肝肺同治,故有良效。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的病名。与过敏性鼻炎相关的病名有“ 鼻鼽、鼽嚏、鼻渊、鼻塞、鼻痔"等。在西周《礼记· 月令》已有“ 鼽嚏’词的记载:“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素问· 脉解篇》明确了鼻鼽病名,提到“ 所渭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放头痛鼻鼽腹肿也。” 2001年,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对“ 鼻鼽” 病有明确的定义,提示:“ 鼻鼽,疾病出自《素问· 脉解篇》,又名鼽嚏,以突然和反复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鼻腔黏膜苍白肿胀为特征。” 祖国医学认为因肺气虚,卫表不固,外邪侵入鼻窍,鼻窍闭塞,津液不得输布,致喷嚏、鼻涕。

祖国医学诊治哮喘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就有“ 喘鸣” 、“ 上气” 的记载。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哮喘的病名,强调“ 痰” 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应“ 专主于痰” ,且确定了本病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施治要领。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来已形成独具体系和特色的防治措施。

历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鼻鼽” 的病因病机

( 1) 肺气亏虚。明代董宿在《奇效良方· 卷五十九》中说:“ 所渭鼽者,鼻出清涕

也鼽嚏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则为窒塞鼽涕之证。” 指明鼻病与肺经息息相关,鼻病病位在肺,肺与鼻相通。《灵枢.脉度篇》说“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灵枢· 本神》说:“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提示肺气亏虚,升降失常,统摄津液不利则鼻窍不通,易致鼻塞、流涕、嗅觉失 调等。陈世铎在《辨证录》中说:“ 人有长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 , 兹流清涕者而不臭者,正虚寒之病也。”

( 2) 邪气致病 本病病因多与气候的风、寒、燥、热有关,在《素问· 五常政大论》中有“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氯蛆鼻窒” ,《素问· 五常政大论》又云:“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氯嚏",“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鼽衄。"《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为病· 热类》说:“ 鼽者,鼻出清涕也。大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

而无论是寒邪或是热邪病变也多与肺有关: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 鼻涕候》中说:“ 大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又如清代《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 鼻病源流》说:“ 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有肺经受寒而成也。” 肺开窍于鼻,寒邪侵肺上至鼻腔

致病见鼻塞、流涕不止;也有肺热熏蒸鼻窍致病,见《医碥· 卷四》:“ 鼻鼽因肺热气甚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随化随流,不及浊也…… 。

( 3) 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在《内经》中首次出现“ 嚏"与“ 涕” ,从肾病精气虚

等方面提出。又见《素问· 宣明五气论》说:“ 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医理真传· 卷二》亦谓:“ 病后或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效而反甚者,……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故也。’’脾虚运化水湿失职,津液停聚于鼻,《素闻· 玉机真藏论》日:“ 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令人

九窍不通” 。

“ 哮证” 的病因病机

自《内经》最早对哮喘病因病机提出以来,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总的来说,将哮喘看作内在因素和外在诱因的结合而致病。清· 李用粹《证治汇补· 卷五》日“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奎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就精辟地提出了哮证的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气虚为本 《普济本事方· 卷一》日:“ 凡遇天阴欲作雨便……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 ,旬中“ 母子相传’’与现代医学中的遗传性很接近,也有清代龚延贤《万病回春》提到“ 凡过天气欲作雨,便发翱喘,甚至坐卧不得……亦有子母相传者…… ”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小儿哮喘属“ 幼稚天哮” 之说更证明之。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肺气虚则气失所主,少气不足以息而令人喘” ,而肾不纳气,则升降失常,作肾喘。

( 2) 外邪侵袭,气道壅塞 《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 入六腑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吴云峰《证治心得》说:“ 夫肺之合皮毛也。其荣毛也,风寒之邪受自皮毛,故得以入肺

面为喘。夫肺属金,畏其火,火热炽盛,金气必伤,故亦病肺而为喘",外邪侵犯于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 3)情志失调,气机逆乱 愤郁、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过极时,肝气不舒,气 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肝气久郁化火,木火刑金,肺失去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而致病;肝郁气滞,气血失调,血行不畅而内生瘀血更易导致气机不利。“ 医贯” 中又提到“ 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 。

( 4) 饮食不节,内生痰饮 清《沈氏尊生书· 幼科释谜·哮喘原由症治》所说,“ 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脱,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喘促……” 。古人曾将哮喘命名为“ 食哮” 、“ 酸哮” 、“ 糖哮” 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液运化失调,停聚于内与浊气相结,酿生痰浊、水饮。《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 隔上病痰,满喘咳吐…… 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痰饮作为继发因素,却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戴思恭首先提出“ 宿根” 之说,在《秘传证治要诀哮喘》中示:“ 喘息之病,哮吼如水鸡声,牵引胸背,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

益气活血通窍汤.慢性鼻炎

太子参10g,黄芪20g,升麻6g,葛根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石菖蒲6g,路路通10g,辛夷6g,苍耳子10g。

干祖望不仅从虚、瘀、痰立论,而且认为“ 肺气虚弱” ,“ 气虚血瘀"主要导致慢性单 纯性鼻炎,而脾虚“ 痰浊内蕴,凝结于鼻一与“ 气滞血瘀"则致发慢性肥厚性鼻炎。干氏在虚、瘀学说之上,又提出了痰学说脱出众家之见, 《干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中将鼻窒分别对应于“ 慢性单纯性鼻炎’’与“ 慢性肥厚性鼻炎"进行辨证施治。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分为“ 肺气虚弱’’与“ 气虚血瘀"两证,分别采用益气聪明汤、通窍活血汤合四君子汤为治;将慢性肥厚性鼻炎分为“ 痰浊凝结’’与“ 气滞血瘀” 两证,分别出以王氏二陈汤,通窍活血汤合活络效灵丹为治,从而强调了痰瘀在与顽症中的证治特点。有关鼻窒证治的论文报道,对鼻窒的治疗颇有意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