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高HBsAg阴转的研究

发表者:薛蓉 人已读

[摘要]: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高HBsAg阴转的研究。方法:选择服用3年以上核苷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36例患者(HBeAg阳性21例,HBeAg阴性15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序贯进行抗病毒治疗。这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正常,HBVDNA<5.0*102HBsAg<3000-5000 IU/ml。结果:1、HBeAg阳性患者治疗前HBsAg浓度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但到治疗结束时两组已无明显区别。2、治疗后HBeAg转阴的患者HBsAg浓度治疗前明显低于与未转阴的患者,说明治疗前HBsAg浓度与HBeAg转阴有关。3、发生HBsAg转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HBsAg浓度仅为未发生转阴的一半。4、4、21例HBeAg阳性患者中10例发生HBeAg转阴,达47.6%。8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达38%。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0例HBsAg转阴,达到28%;3例发生HBsAg血清转换,达8.3%。结论:优化核苷类治疗的患者,再序贯换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可能有助于实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高目标。

乙肝表面抗原抗原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代表HBV进入肝细胞核,并以ccc DNA为模板不断的进行复制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出现HBsAg阴转的患者其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及肝病相关的显著低于HBsAg未转阴的患者2。因此,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最高目标就是采用一切办法促使发生血清转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开展在服用3年以上核苷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36例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序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病例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来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HBeAg阳性21例,HBeAg阴性15例。入选标准:1、年龄≥18岁≤60岁男性和女性;2、服用核苷药物3年以上;HBVDNA≤5.0*102copies/ml;肝功能正常。3、HBeAg阳性的HBsAg≤5000IU/ml;HBeAg阴性的HBsAg≤3000 IU/ml。排除标准:1、存在干扰素使用的禁忌症;2、合并HCV、HIV感染者;3、合并肿瘤者。

二、 一般资料: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8岁—49岁,平均年龄32.8岁;其中22例服用阿德福韦酯,5例服用恩替卡韦片,9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

三、 观察指标:

1、 检测指标及方法:基线、12周、24周、48周分别采集血标本,测定相应指标。

2、 HBVDNA使用瑞士罗氏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测下限为500拷贝/ml:HBsAg、HBeAg、抗-HBs、抗-Hbe采用雅培化学发光法测定。

3、 疗效判断:主要指标HBsAg、HBeAg转阴和血清学转换的例数;次要指标HBsAg、HBeAg、HBVDNA定量值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6个月。

4、 安全性观察:主要观察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四、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进行序贯治疗;前6个月逐步停用核苷类药物,6个月以后单独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疗程暂定48周。达到HBsAg血清转换的患者停止治疗。

结 果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治疗前后HBsAg水平比较:

HBeAg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2个月

阳性

21

3293.295

2922.563

1247.849

111.34

107.71

阴性

15

983.71

555.06

342.32

249.06

129.6

HBeAg阳性患者治疗前HBsAg浓度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但到治疗结束时两组已无明显区别。

2、 21例HBeAg阳性患者治疗后HBeAg转阴的患者和未转阴患者的HBsAg浓度动态变化:

HBeAg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2个月

阴性

10

1120.746

530.61833

140.062

22.05129

0.75

阳性

11

4515.849

3484.3667

2590.383

1868.608

1764.408

治疗后HBeAg转阴的患者HBsAg浓度治疗前明显低于与未转阴的患者,说明治疗前HBsAg浓度与HBeAg转阴有关。

3、HBsAg 转阴和未发生转阴患者的治疗前后HBsAg浓度动态变化比较:

HBsAg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2个月

阳性

26

2899.969

2587.2

1189.052

840.00867

701.2608

阴性

10

1229.045

391.03

64.19375

15.014333

0.233

发生HBsAg转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HBsAg浓度仅为未发生转阴的一半。说明治疗前HBsAg浓度越低越容易发生阴转。

4、21例HBeAg阳性患者中10例发生HBeAg转阴,达47.6%。8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达38%

5、 完成48周序贯治疗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HBsAg转阴,达到28%;其中6例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是HBeAg阴性患者。3例发生HBsAg血清转换,达8.3%

6、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仅仅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白细胞轻度下降等干扰素副反应,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化健康问题,最终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者肝癌。HBV进入肝细胞,形成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难以清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sAg水平的临床相关性体现在它与肝内共价闭合环装DNA(ccc DNA)相关,后者是HBV的主要复制模板。通过这种关联性,HBsAg被认为是一个针对HBV治疗的免疫应答的标志34。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HBsAg含量与肝细胞内DNA(ccc DNA)高度相关,HBsAg的消失可反映ccc DNA的和病毒感染肝细胞的清除程度。56。闻玉梅院士7在接受H国际肝病采访时提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该“两手抓”—一手降低病毒载量,另一手提高T细胞免疫。而HBsAg发生血清学转换说明T细胞功能非常强,达到免疫控制状态,常意味着预后良好。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肝病科医生都把HBsAg转阴并发生血清学转换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高目标。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种。就作用机制来说,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药物,核苷类似物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NBV DNA聚合酶,减少HBV DNA的复制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清除细胞内的HBV ccc DNA,停药后又启动病毒复制循环;而干扰素既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阻断病毒再感染过程,又可诱导免疫应答,有效清除感染肝细胞,从而获得更高的HBsAg清除率。去年国外有研究表明8干扰素可以使ccc DNA变得更加“受限”,病毒转为无活性状态,产生的转录物极少,以至于HBsAg消失。因此,我们医院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先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方法,使得HBVDNA的复制很快得到抑制并长期保持,从而尽可能间接耗竭肝细胞内的ccc DNA;同时,监测HBsAg水平,选择适当时机序贯使用干扰素进一步将HBsAg清除。

我们48周的治疗结果显示:1、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血清转换与初始治疗时的HBsAg浓度高度相关。发生HBsAg血清转换的10例患者治疗前HBsAg平均浓度为1229.045,而未发生HBsAg血清转换的26例患者治疗前HBsAg平均浓度为2988.96;提示对于HBsAg<2000s/co的患者再序贯采用干扰素可能更容易实现HBsAg血清转换,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2、长期使用核苷类药物而未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序贯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可以促进HBeAg发生血清转换。这也与序贯治疗时HBsAg浓度直接相关。统计结果显示HBsAg浓度越低,下降速度越快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可能越大。10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序贯治疗初HBsAg浓度为1125.70,而且下降速度很快,治疗3个月时HBsAg浓度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3;治疗48周时HBsAg平均浓度仅为0.233;10例发生HBsAg转阴患者中有3例发生血清学转换,刚结束干扰素治疗,进行随访。未发生血清转换的患者仍在继续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我们将继续观察。3、治疗48周时HBeAg转阴的患者HBsAg浓度治疗前明显低于与未转阴的患者,说明治疗前HBsAg浓度与HBeAg转阴有关。这也提示对于使用核苷类药物一定时间的仍为HBeAg阳性的患者,只要HBsAg浓度较低可以尝试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序贯治疗以促进HBeAg转换。4、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HBsAg水平在治疗前有明显差别,但前者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后者;但到治疗48周时HBsAg浓度均值基本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5、采用这种序贯治疗的方法使得HBsAg发生血清转换能够达到28%,发生HBsAg血清转换达8.3%,远远高于单用干扰素一年(8-15%)910或单用核苷类药物HBsAg阴转(2-8%)1112。我们得到的结果与宁琴主持的OSST研究结果相近13

总之,优化核苷类治疗的患者,再序贯换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可能有助于实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骆抗先 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3版)1-19

2. Chen YC,Sheen IS,Chu CM,Liaw YF.Prognosis following spontaneous HBsAg sero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oncurrent infection.Gastroenterology 2002;123(4):1084-1089.

3. Wursthorn K,Lutgehetmann M,Dandri M et al.Peginterferon alpha-2b plus adefovir induce strong cccDNA decline and HBsAg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ology 2006;44:675-684.

4.Thompson AJ,Nguyen T,Iser D et al.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 titer: disease phase influences correlation with viral load and intrahepatic hepatitisd B virus markers.Hepatology 2010;51:1933-1944.

5. Chan HL,Wong VW,TSE am et al.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quantitation can reflect hepatitis B virus in the liver and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dse . Clin G 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5:1462-1468.

6. 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仪-2a疗程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年3月第19卷第3期:182-185.

7. Praziquantel Facilitates IFN-γ-Producing CD8+ T Cells (Tc1) and IL-17-Producing CD8+ T Cells (Tc17) Responses to DNA Vaccination in Mice. PLoS One. 2011;6(10):e25525. Epub 2011 Oct 5.

8. Control of cccDNA function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09 Sep;51(3):581-92.

9. Buster EH,Flink HJ,Cakaloglu Y et al.Sustained HBeAg and HBsAg loss after long-term follow –up of HBeAg-posi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ginterferon alpha-2b.Gastroenterology 2008;135(2):459-467.

10. Marcellin P,Bonion F, Lau Gket al.Sustained response of hepatitis Be antigen-negative patients 3 years after treatment with peginterferon alpha-2a. Gastroenterology 2009;136(7):2169-2179.

11. Heathcote EJ,Gane EJ,De Man RA et al.three years of tenofovir disoproxil (TDF) treatment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HBeAg+)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study 103),preliminary analysis.Hepatology 2009;50(Suppl.4):533A-534A.

12.Chang TT,Lai CL,Kew Yoon S et al.Entecavir treatment for up to 5 year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 2010;51(2):422-430.

13、Presented at 6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 2011, San Francisco, CA, November 4 - 8, 2011 Abstract#: 1373

本文是薛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