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宝爸宝妈必读,春末夏初警惕宝宝皮肤的“隐形杀手”

发表者:徐智胜 人已读

春末夏初,天朗气清,正是带着宝宝出游的好时节。但是带着宝宝出行的家长,难免会旅途中发生一些尴尬而影响愉快的心情。比如在草坪玩耍或野外露营被虫咬伤,迎风观光旅行时,不幸吸入花粉、柳絮等过敏物质,导致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作等等。为此,本期特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呼吸科专家苏苗赏为宝爸宝妈支招!!

1

宝宝皮肤的两大“隐形杀手”——过敏性皮炎和出疹性疾病

过敏性皮炎

宝宝皮肤过敏通常表现为身上、脸上出现了大片红斑疙瘩,眼睑浮肿,皮肤搔痒,有时连头皮都发痒。春天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强,容易诱发日光性皮炎,表现为脱屑、瘙痒等症状,也有的表现为红斑、丘疹和鳞屑等。宝宝吸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或螨虫等过敏因素可诱发湿疹,产生局部皮疹的瘙痒,常使宝宝烦躁不安、哭闹不止、难以安睡。防治措施: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过敏性体质小孩应减少日晒,少接触花丛,避免接触过敏源。患儿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外用软膏,病情较重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出疹性疾病

宝宝皮肤出疹有许多病因,如风疹、水痘、猩红热、麻疹、幼儿急疹等。医生常常根据发热与皮肤出疹之间的关系以及全身症状的特征来诊断疾病。

风疹:风疹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半天至1天出疹。红色斑丘疹由面部至躯干、四肢,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全身症状轻,耳后或枕部淋巴结大并有触痛。

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第1天即可出疹。各种不同形式的皮疹(斑丘疹或丘疹、水疱或水疱破溃、结痂)可同时存在。皮疹起于躯干部,渐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头发间可见水疱疹。可有脑炎、心肌炎、面瘫等多种并发症。

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发热第1-2天出疹。皮肤密集针尖大小红色丘疹,2-3天后疹退后伴大片状脱皮。中毒症状重,可见杨梅舌,环口苍白圈。常并发咽峡炎,、扁桃体炎。

麻疹:麻疹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第3-4天出疹。可见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炎,口腔粘膜斑。红色斑丘疹自耳后、颈部至躯干、四肢,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和脱屑。出疹期是体温的高峰期,全身症状加重,常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

幼儿急疹: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引起,发热第4天出疹。热退疹出,皮疹呈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高热时可有惊厥。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热与出疹无相应关系,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多数患者病情轻微。少数重症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由于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

防治措施:幼托机构和家长若发现患儿出皮疹,疑似出疹性传染病应立即进行呼吸道隔离,如麻疹的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时延长至出疹后10天。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采取进一步防控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卧床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给予退热、祛痰止咳、镇静等对症治疗,口服维生素类和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有精神反应差、频繁呕吐、高热持续不退等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救治。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

2

关注手足口病,重视洗手卫生

每年四至七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让许多家长担忧。因此,孩子们的父母们掌握一些关于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常识是很有好处的!

1、何谓手足口病?

苏苗赏: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2、小儿患手足口病后有哪些症状?

苏苗赏: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苏苗赏: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4、在学校、幼托机构内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苏苗赏:学校、幼托机构一旦发现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后,要由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一旦怀疑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通知患儿家长,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②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③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幼托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对住校学生及幼儿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喂食孩子。 ⑤应立即动员家长对患儿进行医院或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5、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苏苗赏: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