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权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迷走神经刺激术

发表者:杨治权 人已读

1.什么叫迷走神经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迷走神经,头部有12对颅神经,管视力的是第2对神经,叫视神经,管面部表情运动的神经是第7对神经,叫面神经,而迷走神经是第10对,主要管颈部、胸腹部内脏的感觉和活动,是所有颅神经中分布最广泛的一对神经。由耳后的脑内深部发出,经过颈部的侧面,到达胸部及腹部。因为它分布的范围最宽,所以与脑内的联系也最多。

2.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病的原理

迷走神经刺激术就是将一根电极绑在迷走神经上,由安放在胸前部的刺激器通过绑在神经上的电极来刺激迷走神经,通过迷走神经,电刺激到达脑内的各个部位,从而改善癫痫的发作。癫痫病在本质上就是脑内的神经细胞存在异常放电,而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术,用人工的电活动来改善癫痫病人的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这就是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病的原理。

3. 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效果

据全世界7万例以上的病人的统计结果,约一半的病人能够减少癫痫发作一半以上。而目前通过排除一些对迷走神经不敏感的病人,平均改善程度能达到50%~60%。这种治疗效果可长期维持,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也会更好。

4. 哪些病人适合做迷走神经刺激术,而哪些人又不适合做这种手术

以下病人病人适合做:

① 局限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癫痫、或者在局限性发作的基础上出现继发性全身发作。

② 在正规医院的神经内外科或癫痫科看病,按医师的吩咐服药,经多次药物调整仍然有癫痫发作的。

③ 经过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做了专业的检查,不能确定癫痫病灶的部位或有多个癫痫病灶而切除困难的。

④已经做切除性癫痫手术后仍有癫痫发作的病人

以下情况不能做迷走神经刺激术:

以往左侧颈部有迷走神经切断史。有进展性神经系统或全身疾病。心律失常哮喘或活动性肺疾患、消化性溃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依赖型糖尿病妊娠者。

5. 做迷走神经刺激术,有哪些优点缺点

优点有:

①手术创伤小,无需开颅,仅在颈部和胸部各作一小切口,将刺激器安装于颈部和胸部皮肤下面。与切除性的癫痫手术相比,相对安全,且副作用轻

②手术简易,有经验的外科医师1小时内即可完成全部操作。住院一天就可以出院。。

③术前检查的要求低,无需花大力气来了解癫痫病灶的部位和数目。特别是对于多灶性和全面性癫痫的病人,癫痫病灶的切除效果欠佳,以及癫痫灶位于功能区的患者,常规致灶切除术效果不好且术后并发症多,而迷走神经刺激术则可完全适用

④术后刺激参数可调试。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可调控性是其主要优势之一,同时也是其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

⑤效果是长期性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921例致灶切除术失败后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患者,术后3、6、12、18和24个月时发作频率分别减少42.50%、42.90%、45.70%、52%和50.50%,疗效显著且稳定。

缺点有:

①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不适合采用(如达到完全不发作)。

②价格相对贵些。

6. 做迷走神经刺激术安全吗

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手术。但对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这包括在刚开始调整机器时会有暂时性的喉咙沙哑与音调改变,咳嗽、喉咙痒及呼吸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迷走神经本身所支配的咽喉部器官和组织由于电刺激而使之出现反应,有些病人长期使用,可能有短暂的心脏节律变化,也就是心律不齐,严重的出现心肌梗死。做了这种手术的病人,埋藏机器和导线的皮下可能会发生皮下积聚液体和植入的装置部位发生感染。另外,应避免短波、微波或治疗超音波之电疗,而做头部及全身磁共振检查,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至少要关闭机器。

7. 迷走神经刺激术在国外做得多吗?

这种技术是从西方引进的的,1994年,欧盟批准NCP系统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该系统作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在我国是2000年7月3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于正式批准迷走神经刺激术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目前,全球计有逾7万例癫痫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其中40%~50%术后发作频率减少≥50%,5%~15%发作完全停止。尽管迷走神经刺激术的疗效低于常规致灶切除术,但是由于其特殊的临床定位和广泛的适应证,使之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8. 做这种手术,哪些医院更好呢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癫痫切除性手术的补充,这种手术的效果不如切除性手术。如果一家医院做切除性手术做得不好,很显然,对迷走神经的手术适应症不一定能很好地把握。由于商业的推广,很多不具备做切除性癫痫手术的医院也在做这种手术,这样就有可能会把一些能做切除性手术治疗好的病人做了迷走神经刺激术,把能够完全治疗好的机会给耽误了。所以,做这种手术前一定要对该所医院的癫痫手术水平做一个全面的考虑。

本文是杨治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