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有宽_好大夫在线
10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安全性研究

发表者:尹有宽 人已读

黄瑞娟,黄凯娴,赵素清,何兆群,杨玉,孔卫乾,崔伟伦,邵燕明,郭玉智,李颖华,冯杏金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仅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字来看,差不多占全国人口的10%。众所周知,乙肝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的使用而感染。但随着对输血的严格控制、血样筛查及血制品生产工艺的严格把关,安全度已有极大的提高;院内感染也随着院内分诊、医疗器械的专用、严格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使用,已降至尽可能避免的程度;性传播、集体生活和家庭内的密切接触仍占一定比例;现在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据报道成人慢性乙肝病感染约有30%是通过母婴传播。我国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好处多,但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采用母乳喂养会不会增加下一代感染的机会,成为她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是否会增加婴儿感染的研究很少,母乳喂养是否安全仍没有明确答案。为此,本研究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的180例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对其7—9个月大时“乙肝两对”半结果进行统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O月—201O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分娩前后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180例,年龄21—34岁,均符合2000年全国肝炎会议拟定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诊断标准。根据孕妇血清“乙肝两对半”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核心抗体(HBcAb)均阳性即大三阳者共80例,按自愿选择的原则,3O例实行母乳喂养(因很多乙肝大三阳母亲害怕母乳喂养会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的风险,故寻找乙肝大三阳母亲母乳喂养的病例较困难),50例实行奶粉喂养;血清HBsAg阳性者(除大三阳以外)共100例,按自愿选择的原则,50例实行母乳喂养,5O例实行奶粉喂养。母乳喂养是指生后坚持实行母乳喂养32个月,奶粉喂养是指从未用过母乳喂养。各组婴儿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具有均衡性。其中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儿及妊娠期有出血史的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不列入本研究。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即抽血查“乙肝两对半”,HBsAg阳性者不列入本研究(排除宫内感染)。

1.2注射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合肥同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乙肝疫苗5g(深圳市康泰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注一次乙肝疫苗5g。

1.3标本采集180例婴儿7—9个月大时被召回我院抽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定性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e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

1.4ELISA试剂和仪器诊断试剂为上海科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测定仪器为瑞士哈米尔顿辉煌之星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三阳母亲不同喂养方式婴儿7~9个月大时HBsAg阳性率及HBsAb阳性率比较大三阳母亲母乳喂养组和奶粉喂养组婴儿7~9个月大时HBsAg阳性率及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清HBsAg阳性母亲不同喂养方式婴儿7—9个月大时HBsAg阳性率及HBsAb阳性率比较血清HBsAg阳性母亲母乳喂养组和奶粉喂养组婴儿7~9个月大时HBsAg阳性率及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目前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能否母乳喂养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资料显示,有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的产妇,乳汁中可检测出HBsAg、HBeAg和(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具有一定传染性,母乳喂养可增加婴儿感染肝病毒的危险性;另外,婴儿吸吮母乳时,也很可能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乙肝病毒虽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但当新生儿或婴儿的消化道任何一处黏膜有炎症水肿导致通透性增加或黏膜直接破损时,乙肝病毒就可能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新生儿或婴儿感染。,故不主张母乳喂养。但某些临床前瞻I生随访研究并不支持乙肝病毒携带者为母乳喂养的禁忌的观点。Hill等于1992年随访了HBsAg携带者的369例婴儿至15个月龄,所有婴儿出生时均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全程乙肝疫苗,其中101例婴儿母乳喂养,268例婴儿人工喂养,共有9例婴儿发生感染,母婴传播率为2.4%,母乳喂养儿无一例发生感染,两组无明显差异。但Hill等的研究中未检测新生儿出生时的乙肝感染情况,因而不能确定婴儿是宫内感染,还是在产时或产后感染的。

本研究是建立在检测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状况的基础上,排除宫内感染干扰,观察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后婴儿的乙肝病感染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乙肝病感染率两组无差异,这与Hill等的研究结果类似,而且不会降低婴儿乙肝免疫力的产生。前提是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免疫的基础上。

国内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乙肝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在接受出生12h内和14d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出生后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Og或0、1、3、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Og,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婴儿乙肝病感染率。本研究对乙肝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出生12h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出生后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5g,结果提示母乳喂养也不会增加婴儿乙肝病感染率。本研究采用的免疫方法简单,用药量较少,有效地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小部分婴儿(6%左右)完成被动及主动全程免疫后未能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有研究显示,婴幼儿其抗HBs的滴度未达到有效保护值,在给予了1次乙型肝炎疫苗加强注射后均取得满意的保护效果。因此,乙肝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在出生1年内定期监测抗HBs的滴度,以便及时给予乙肝疫苗加强注射,从而提高其免疫成功率。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对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而宫内感染肝病毒是导致出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朱启镕等随访16例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1年后其HBsAg阳性率100%,而吴岷岷等对18例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施行乙型肝炎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1年后其HBsAg阳性率为55.5%,说明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无效,而双重免疫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具有一定疗效。因此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也应该实施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品,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增加婴儿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母乳喂养有利于促进婴幼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并有利于促进母亲产后恢复,减少乳腺癌、卵巢癌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崔风梅,曹淑玲,肖红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579.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4):324—329.

3林静吟,许岸高,袁建寰,等.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研·3351·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7):424—426.

4杨晓,崔敏娴,刘宝根,等.乙型肝炎血清指标阳性母亲哺乳问题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1O):585—587.

5HillJB,ShefieldJS,KimMJ,eta1.RiskofhepatitisBtransmissioninbrest—fedinfantsofchronichepatitisBcarriers[J].ObstetGyne—col,2002,99(6):1049—1052.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S].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7吴岷岷,唐引荣,郭彩玉,等.采用阻断措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哺乳结果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35—236.

8朱启镕,吕晴,俞崽,等.宫内感染HBV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理和预后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349—352.

9吴岷岷,唐引荣,郭彩玉,等.采用阻断措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哺乳结果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35—236.(收稿13期:2011—06—09;修回日期:2011一O9—19)(本文编辑:陈素芳)

本文是尹有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