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秋良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眩晕分析

发表者:易秋良 人已读

颈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一:概念:

1、眩晕: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可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2、假性眩晕(头晕):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动,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华西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孔清泉

3、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4、晕厥: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

二:眩晕的机制;

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1.前庭神经系统包括: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6条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神经→网状结构→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前庭眼动通路:前庭神经核→脑干内侧纵束→各眼球运动核联系:病损时出现眼颤。

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束→脊髓前角:出现共济失调、平衡不稳及肌张力改变。

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外侧束→脊髓前角

三: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

1. 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

2. 眼球震颤

3. 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4. 平衡不稳,共济失调

5. 眩晕的种类

(1)真性眩晕(周围性、前庭外周性):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 。
(2)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

四:前庭功能试验:

前庭神经系统是人体进行空间定位、维持平衡的重要系统,其功能异常是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前庭功能的检查及评价是诊断眩晕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1. 前庭眼动反射:临床上常用的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或视频眼震图(vedionystagmography,VNG)通过客观量化评定前庭眼反射(vestibular ocularreflect,VOR)而检查前庭功能,但其主要反映的是水平半规管功能,因此,仅通过VOR反映前庭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2. 姿势稳定试验:包括Romberg试验、强化Romberg试验(又称Mann试验)、单足直立试验等也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于这些临床试验的判别标准,除判断患者有无倾倒外,还有计时方法,即记录患者在这些平衡试验中维持直立的具体时间。

(1)人体处于直立静态姿势时,尽管维持不动,但实际上身体始终围绕自己的平衡点不停地晃动,这是是自我意识无法控制的,称为生理性姿势动摇。

(2)姿势平衡的维持依赖前庭、视觉以及本体感觉系统的协同作用。视觉系统稳定视环境;本体由肌梭、关节、肌腱等感受器提供肌肉张力和身体各部位关系的信息,保持关节位置和肌肉张力;前庭系统由球囊、椭圆囊感受头部静态位置以及直线加速度,壶腹嵴感受角加速度。各种信息经中枢系统复杂的整合机制,通过前庭脊髓外侧束支配躯干四肢肌肉,称前庭脊髓反射(vestibulospinal reflex,VSR);而前庭脊髓内侧束下行纤维把影响迷路紧张性冲动传到颈肌,称为前庭颈反射。最后眼位保持清晰的视觉,调节相关骨骼肌张力,保持头位及正确姿势。

姿势稳定试验是检测人体姿势控制系统的功能状态,它是三个输入,一个输出的系统。三个感觉输入是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输出是身体的晃动。

五:眩晕的原因包括

1.耳源性(Meniere,前庭神经炎等)

2.眼源性

3.颅内肿瘤、脑外伤、小脑病变(小脑卒中,血栓形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

4.多发性硬化、颈椎疾患、颈椎挥鞭伤

5.运动病(晕动病)

6.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

7.其他等

六:颈性眩晕

1.定义:本文所指颈性眩晕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2.机制: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包括四类

A.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B.交感神经学说

C.颈髓损伤学说

D.本体感觉学说

3.诊断标准

(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6)X 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七:眩晕病人的全面临床检查

对眩晕病人,应详细了解病史和作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应做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并适当选做脑脊液检查、头颅或颈椎 X射性摄影、心电图、脑电图及颅脑CT扫描等以查出病因。

物理检查:物理检查前应着重于病史的询问。当病史询问不清楚时, 应特别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心血管系统、耳(包括外耳、中耳或内耳) 及神经学方面的检查。

①血压 应注意观察是否有直立性低血压。

②注意患者是否有过度换气或紧张性格, 过度换气通常与心因性头晕有关。

③注意患者是否有心律不齐, 颈部有无杂音。

④详细为患者做听力检查, 注意有无中耳炎, 听力是否正常。

⑤详细做神经学检查。

⑥当怀疑有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时, 可实施Dix-Hallp ick手法, 做法为:让受测者仰卧在床上, 头超过床缘, 并保持于床水平面下30°, 且向左或右转30°~45°, 接着让受测者坐起, 并嘱其头转向一侧, 眼睛注视施测者的前额。施测者以两手扶受测者的头, 向后推并快速的让受测者由坐姿改变为上述提到的姿势。在受测者有反应前有一段静止期, 有时可长达5~6 s。若为阳性反应, 则受测者会产生头晕, 闭上眼睛, 大叫, 并试着要坐起。此时应安抚受测者并持续保持这个姿势。受测者同时会产生旋转性眼震(可持续2~10 s) , 眼震旋转的方向为向着较低的耳朵那一侧。之后症状可能慢慢减轻。但当受测者坐起时, 头晕与眼震(反方向) 也会发生。重复检查会造成反应疲乏。

⑦长久站立后造成的头晕及头轻飘感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⑧视力检查。

实验室检查

①头部影像:如果需要, 核磁共振检查要比电脑断层好。可帮助排除患者是否有前颅窝的病灶(核磁共振对前颅窝的小病灶比较敏感) 。

②生化检查:包括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肾功能衰竭及维生素B12缺乏, 都可能是头晕的原因。

③电眼振图 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前庭病变, 尤其是对一些年纪大的患者有帮助。

④颈部基底动脉系统的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对颈部眩晕有帮助, 可排除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分辨是血管还是骨关节疾病造成的颈部眩晕。

⑤心律不齐时要考虑做心电图。

⑥心血管系统问题造成的心输出量不足则可以做心脏超声波检查。

八:眩晕的治疗

1、病因治疗:在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是治本,如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则应予以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因前庭内淋巴水肿引起的耳性眩晕,则应予以消除迷路水肿、抗组胺剂及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以手术治疗。

2、可给予抗组胺剂,如: 乘晕宁; 敏使朗,H1受体弱激动剂,H3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药物,如65422;给予调节神经剂,如谷维素、天麻密环菌片等。

3、改善脑及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苏打液静脉滴注,口服西比灵、敏史朗、菸酸及都可喜。

4、必要时可以选用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甘露醇等,以治疗迷路水肿。

5、体育锻炼疗法:长时间反复刺激、训练可使前庭反应适应性增强,如:舞蹈演员、飞行员的训练方法可使某些眩晕病人的症状或平衡障碍得到好转。

本文是易秋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