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大夫,孩子智力到底有没有问题?“

发表者:袁俊英 人已读

在门诊上,经常遇到家长抱着三四个月的孩子甚至于更小一点的孩子问:大夫,俺家小孩智力咋样?除了明显的异常面容、确定的染色体、基因异常检查结果,头颅MRI或CT明显的萎缩、软化、发育不良等情况外,大部分时候我内心其实比较崩溃:臣妾也不知道呀......近年来由于儿童康复的发展,家长的关注点已经从“能不能走”转移到“能不能走”与“能不能上学”共重了,这是好事。但关于智力障碍基本认识这一块,尚有许多的误区。

智力障碍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障碍,原来智力障碍不叫智力障碍,它的曾用名是“精神发育迟滞”,现在,很多人依然用“精神发育迟滞”,包括很多的儿童康复医生甚至于一些专业论文依然在用“精神发育迟滞”。改名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智力和发育障碍协会认为"精神发育迟滞“有歧视之意比较难听,其实,“智力障碍”也没有好听到哪里去,犹如“狗剩”改成了“狗蛋”而已。值得一提的是,给它改名的美国智力和发育障碍协会原名叫做“美国精神发育迟滞协会”。

无论名字怎么变,也无论DSM几(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智力障碍诊断的核心始终包括三点:1.明显的低于平均值的智力功能;2.伴有适应能力缺陷;3.智力和适应缺陷在发育阶段发生。第一点大家比较熟知,是指经过临床评估和个体化、标准化的智力测验确认的智力功能的缺陷,如推理、解决问题、计划、抽象思维、判断、学业学习和从检验中学习,简单点,就是各种智力测试量表测试IQ<70分,强调下,是IQ,不是DQ。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专门说下目前常用的儿童“智力测试”的量表;第二点是指适应能力缺陷导致未能达到个人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发育水平和社会文化标准,在没有持续的支持的情况下,适应缺陷导致一个或多个日常生活功能受限,如交流、社会社会和独立生活。可是,适应能力知道怎么回事了,如何评测适应能力呢?目前国内,评测适应能力常用的量表有两种:一种是婴幼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另外一种为适应行为量表。婴幼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在国内更为常见,在SCI上发文章的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接收度更高。第三点智力和适应缺陷在发育阶段发生,一般公认为在18岁之前。

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经常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用智商表示,人群的IQ均值被设定为100,1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分。低于70分即低于正常人群平均值2sd被认为是智力障碍:轻度在2-3个标准差之间(55-70);中度在3-4个标准差之间(40-55);重度在4-5个标准差之间(25-40);极重度低于5个标准差。对于一些边缘性的情况,如智商低于正常人群的1.5-2.0 SDs(70-77.8),这类人可能在功能上会有一些显著性的差异,尤其在学业方面,但由于没有明显的适应能力障碍,并不能认为可以诊断为智力障碍。

一般情况下,智力测试的预测是价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岁以后变得非常显著,1岁以内的智力测试存在相对大量的误差,2-3月之内更是如此。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在4岁之前直接诊断“智力障碍”,但并不意味着四岁之前孩子不存在认知能力低下的问题,大名鼎鼎的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给这种年龄较小存在认知问题的情况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全面发育迟缓。然后,很尴尬的情况就产生了:原来是全面发育迟缓,治疗半年后变成了“智力障碍”;就犹如入院的时候是“脑损伤”,治疗几个疗程后变成了“脑性瘫痪”......

本人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袁俊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