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治

发表者:于宝林 人已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动脉慢性闭塞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疼痛、无脉、发凉、皮肤苍白、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坏死等,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根据缺血症状的轻重,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可表现为无症状(指缺乏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出现的局限于下肢特定肌群的疲乏、不适、或单纯疼痛)、严重肢体缺血(静息痛及下肢缺血性溃疡、坏死等)以及急性肢体缺血(因动脉硬化性狭窄导致的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等;

1、诊断:

1.彩超: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段的腔内及管壁情况,优点:方便无创伤,不足:病变整体感不足,检查结果受超声科医生技术水平影响。

2.磁共振/CT血管成像: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作出明确判断,有一定假阳性存在。

3.血管造影:诊断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金标准,直观显示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程度、栓塞原因、侧支循环、远端分支血流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性检查,目前多做为腔内治疗的必要检查。

4.相关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

2、血管治疗方法

2.1外科手术

髂、股总动脉病变手术血管重建一般采用人造血管旁路术,对病人的身体条件要求高、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2.2腔内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PTA)及支架植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腔内方法。医生将通过股动脉将一根直径约2毫米导管插入动脉狭窄处,充盈球囊解除狭窄,必要时置入血管支架防止狭窄段回缩。精确局部治疗,损伤小,避免了大手术,局部麻醉,术中患者无痛苦。

2.3腔内治疗与外科手术的疗效

随机试验对进行外科手术或腔内血管重建进行评估。Holm等报道,对于髂动脉和股腘动脉病变,观察1-4年,两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

3、结语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治疗需从病因控制、药物治疗、血管重建等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病人出现明显症状后,通过外科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进行血管重建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腔内介入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或补充了外科手术。微创的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典型病例:

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多年,近日右小腿皮温凉,色苍白,走路无力、抽筋。

股浅动脉中下段可见一闭塞段长约8cm

在闭塞段置入血管支架。

复查造影,狭窄段血流通畅。

本文是于宝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