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可以导致不孕吗?为什么需要治疗

发表者:张桂荣 人已读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发病率约在10-15%,临床表现主要为稀发排卵、月经不规则、肥胖、多毛、不孕等。

一 PCOS的临床疾病特点

1、月经不规率: 闭经、月经稀发、月经淋漓不尽。

2、高雄激素血症:性激素六项中的雄激素值可能正常,但患者有雄激素过高的体征,如面部或身体毛发过多。

3、卵巢多囊样改变:B超提示卵巢中有超过12个未发育成熟的小卵泡。(注意:多囊卵巢样改变并不意味着多囊卵巢综合征)

二 PCO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PCOS发病原因尚未知,遗传因素与PCOS发生风险有关。胰岛素抵抗是PCOS重要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概括来说是由于持续性的无排卵和代谢功能异常紊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近几年权威学术团体发表的共识或指南均强调PCOS的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名称仅代表了卵巢多囊的形态学特征,不能代表其疾病本质,2016年正式改名为“代谢生殖异常综合征(MRS)”。

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危害

1、由于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导致的闭经、月经不规律、不孕、子宫内膜癌等。

2、妊娠并发症:如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风险增加。

3、代谢异常导致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的风险增加。

四 PCOS的诊断

PCO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异质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同患者之间可能表现完全不同,其诊断标准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全球比较公认的是鹿特丹诊断标准:①稀发排卵,或者无排卵。②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③超声表现为卵巢的多囊样改变(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以上直径为2-9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大于10ml)。满足以上2条或以上的,并排除其他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疾病,即可确诊PCOS。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处于建立中,一些典型的PCOS临床表现及检查对于其来说常属于正常,在发育过程中,可能通过纠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使月经趋向正常,因此,对于这部分女性的PCOS诊断还是比较慎重的,防止过度和不当,目前尚无国际权威性的青春期PCOS诊断标准的发布。

除彩超和性激素六项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外,多个专业学术团体均建议PCOS患者应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是否有糖代谢异常、胰岛释放试验筛查是否有胰岛抵抗、同时进行血压、血脂四项、腰围、BMI等的监测,评估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五 PCOS的治疗

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PCOS是没有办法根治的。PCOS是一种持续患者一生的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控制和管理。

对于各个年龄阶段、不同诊疗诉求的PCOS患者,最行之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均是科学的“饮食-运动-行为矫正”,调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诸如: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熬夜、缺乏运动、不合理的膳食等,对于肥胖的PCOS患者理想目标是将体重调整至正常范围。

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对于暂没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患者,可选择口服短效避孕药的方法调整月经,临床最常用短效避孕药的为达英-35,为低剂量的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组合,配合完成一个正常的生理周期,过程中会抑制排卵,所以有避孕的效果,其中的醋酸环丙孕酮能够减少雄激素的合成,并在靶器官和雄激素竞争结合受体,阻断雄激素的外周作用,故而也可改善痤疮、多毛等雄激素过高的临床表现,一般3-6个月见效。也可选择用孕激素,最好保证3个月内行经1次,保护子宫内膜,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排卵率,保证孕期安全性,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儿、难产等的风险,促排卵是首选的方案,克罗米芬、来曲唑等。若药物治疗失败,如果符合人工授精或者试管婴儿的指征,可以考虑辅助生殖。若发现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在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首选口服二甲双胍,临床常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可采用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和餐时服用的方法。若患者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则需至内分泌科就诊调控血糖。

对于已无生育要求中老年患者,需管理好其血糖、血压、血脂,降低代谢综合征可能引起的全身各系统疾病风险。

中医辨证治疗也是治疗PCOS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配合针灸、埋线、艾灸等,对于调经、促排阶段以及孕期安胎均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早已不作为PCOS的常规治疗方式,只有在因其它疾病需进行盆腔手术时,可考虑一并处理。

PCOS是贯穿女性一生的疾病,但目前现状其慢性病长期管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建议患者应定期筛查糖代谢及肿瘤指标,尤其对于有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家族史)的患者,以便早期干预。

IMG_20170905_163538.jp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