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心律不齐的中医治疗

发表者:曹元成 人已读

“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特别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常发生在麻醉、手术中或手术后。

症状

很多心律不齐都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有症状,一般为下面几种:

1、心悸(一种患者自身能够感觉到的心跳变快加重)

2、心跳缓慢

3、不规则心跳

4、心跳之间心脏暂停。

严重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齐,多伴有一些症状,常见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四肢发冷、抽搐、昏迷等。轻微的心律不齐仍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病因

心律不齐常由以下原因引起,如:

1、新陈代谢异常:体内电解质(例如:钾。钠。钙)不平衡,内分泌失调,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2、情绪: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因影响内分泌系统会产生心律不齐。

3、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4、药物:除了部份的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不齐外,咖啡中的咖啡因,香烟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到—定的剂量时,也会造成心律不齐。[2]

中医治疗病因病机

心律不齐的治疗发生了重大改变治疗心脏病临床重大发现:心律不齐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1 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 ,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3 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出人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即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因此,升降脾胃,阻断病理形成,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义就寓于其中。而大多中药通过补气利水是有欠缺的,治标不治本。4 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无论从病因,还是从治法上,中医学均认为:心病发生多由脾胃病在先。这是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心虽主血和脉两个方面,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断,脉管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漪溜于体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反之则脾(胃)病及心。现在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浊生痰,痰热与痰湿互结,促成新陈代谢紊乱。血管失去营养,脆弱而失去了弹性,痰浊粘腻,阻遏气机,气滞则血流不畅,导致心脉不通。这样不仅形成痰浊~气滞~血瘀,而且血瘀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脂质代谢更加紊乱~血脂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管壁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一步加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为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闷,胸痛,健忘,失眠,神昏,澹语,心下痞,忧思,晕厥、浮肿等心系诸病证,无不涉到脾(胃)者,而且多为脾(胃)病因在先。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实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谓心脏病防治学上的又一进步。如果一个劲地化瘀或补气或利水,伤胃伤了元气,治标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病?况且老年人大多胃气衰败,一定要先固胃气,方可治愈心脏病。

(1)心神不宁证

证候:心悸心慌,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象虚数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定搏汤。

常用药物:枣仁30克,石菖蒲15克,龙眼肉20克,珍珠母30克,丹参3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五味子15克,黄芪20克,麦冬12克,茯苓15克,合欢花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珠珀散、心脑宁口服。

(2)气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短气、活动尤甚,眩晕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剂:双补汤。

常用药物: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黄精15克,山药30克,当归15克,杭芍20克,川芎12克,龙眼肉20克,枣仁30克,远志12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归脾丸口服。

(3)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滋阴安神汤。

常用药物:党参30克,生地2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2克,桔梗12克,当归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柏子仁12克,酸枣仁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珍珠粉3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悸短气,头晕乏力,胸痛胸闷,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补气养阴汤。

常用药物: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山药30克,黄精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5克,熟地20克,莲子心10克,玉竹12克,首乌20克,枸杞15克,龟板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枣仁丸、珍珠丸口服。

(5)痰火扰心证

证候: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剂:清火化痰汤。

常用药物:竹叶12克,黄芩10克,栀子12克,胆草12克,胆南星10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枳实12克,黄连10克,大黄3克,全瓜萎15克,天竺黄12克,水煎服。蛇胆丸、清开灵口服。

(6)心脉瘀阻证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剂:逐瘀汤。

常用药物:丹参3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香附12克,延胡索12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泽兰12克,坤草20克,三棱12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逐瘀丸口服。

(7)心阳不振证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细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剂:补阳汤。

常用药物:人参10克,熟附子10克,姜黄12克,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煅龙骨30克,煅牲蛎30克,琥珀5克,黄芪30克,黄精15克,吴茱萸10克,白术12克, 茯苓15克,芍药20克,水煎服。桂附丸、补心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