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共济失调治疗
他替瑞林药物多数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药物有合成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用药以后多数有利于调经中枢神经系统,还有利于调节小脑和调节神经细胞,可以改善身体出现的共济失调和改善身体出现的抑郁等多种症状,
刘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6日339
0
0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又称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s),是小脑、脑干、脊髓系统变性而导致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变性疾病,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根据致病基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0日1544
0
0
-
骨科检查之闭目难立(Romberg)征
赵波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2日118
0
0
-
谈谈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治疗
转自:顾大夫视频号-如何治疗是患者最常问起的问题,也是罕见病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疾病,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家族史,其中有几种类型的致病基因突变为动态突变,这些疾病可能出现遗传早现,后代发病年龄提前,包括SCA1、2、3、6、7、8、10、12、17,DRPLA也被归于这类疾病。SCA3是最常见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疾病,我们中心这些年接诊的SCA3家系接近1000个。这里主要谈谈SCA3的治疗。
顾卫红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1日1260
2
3
-
国际合作共济失调严重程度评分量表(ICARS)(适用于评估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患者病情)
(InternationalCooperativeAtaxiaRatingScale,ICARS)(适合用于评估合并有小脑异常或共济失调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患者病情)中文修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科普号2022年08月31日858
0
0
-
请问王主任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做经颅磁刺激有用吗?
王梦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22日652
0
4
-
sca3现在可以治疗吗?
王梦阳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20日1080
0
3
-
发作性共济失调
发作性共济失调也叫周期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EA),具有遗传异质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小脑共济失调。该病曾被称为急性短暂性普遍性小脑协调障碍(acute transient generalized cerebellar dyssynergia),具有发作性眩晕、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表现,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周。依据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定位可分为:(1)发作性共济失调I型(EA1):发作性共济失调伴肌纤维颤搐,基因定位于12p13,为编码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致病;(2)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EA2):发作性共济失调伴眼球震颤,基因定位于19p13,为编码钙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所致;(3)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伴发作性共济失调(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 with episodic ataxia),基因定位于1p,与钾离子通道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作性共济失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致病。EA1由 KCNA1基因突变引起,定位于12p13,编码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1α亚单位。Kv1.1可在有髓和无髓纤维中表达,在维持神经元的兴奋性、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以及神经元间的兴奋性传导具有重要的作用。EA2由CACNA1A(钙通道基因)基因突变引起,定位于19p13,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和SCA6致病基因相同,目前认为这三者为等位基因病,但突变类型和致病机制不同。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伴发作性共济失调基因定位于1p的D1S476~D1S443 之间2cM 区域,为编码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引起。 【临床表现】 发作性共济失调是一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共济失调综合征,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基因定位分为EA1、EA2和EA3型,分述如下: 1.发作性共济失调I型(EA1) 又称肌颤搐综合征型,通常在儿童/少年期(也可婴儿期)起病,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发作大多持续数秒钟到数分钟,部分可持续数小时。每日发作数次,最多可达数十次。运动、劳累、激素水平的变化、惊吓和姿势改变可诱导或加重发作。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部分患者出现特征性的肢体远端或面部肌肉抽搐。有时可伴部分性癫痫。发作间期部分患者尚有特征性的小肌肉(多为眼周或手部的肌肉)颤搐。 2.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EA2) 又称乙酰唑胺反应型周期性共济失调综合征,通常在儿童期,多在20岁前起病,可持续到成年。发作持续时间较EA1长,可为数小时至数日。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疲劳、胃肠道刺激等可诱发。发作期主要特征是:发作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50%以上的患者伴有眩晕恶心、约有一半患者出现偏头痛,约1/3患者出现特征性的自发性眼震,此外还可有耳鸣、眼睑下垂、复视,偶尔可出现幻觉。通常不伴有肌纤维颤搐。发作间期常有特征性的凝视诱发眼震。有报道某些病例在共济失调发作期间出现全身性无力,或者在发作开始之前的数年之内有过发作性无力。某些患者后期可出现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与脊髓小脑变性相似。 3.发作性共济失调III型(EA3) 又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通常2~1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不自主运动,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平衡失调,构音障碍。情绪紧张和饮酒可加重发作。发作间期体格检查正常。 【实验室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EA1肌电图可见肌颤搐电位,特别对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者或仅有面部或手小肌肉细小抽搐者,更有价值。运动单位一般无明显的异常改变。EA2单纤维肌电图可见阻滞,提示有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眼震电图可帮助除外前庭性共济失调。脑电图无特殊改变,伴有癫痫的患者可见尖波发放。影像学检查示部分病程长的患者,特别是EA2患者,头颅MRI可见小脑萎缩,以小脑蚓部萎缩为著。基因学检测为本病确诊的手段。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1)家族遗传史;(2)发病年龄为儿童期或青少年期;(3)可由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应激状态等因素诱发;(4)典型表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肌纤维颤搐提示EA1,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眼球震颤提示EA2;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舞蹈和手徐动症提示EA3。 在本病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癫痫、小舞蹈病的鉴别。EA2应注意与重症肌无力、副肿瘤综合征、TIA和多发性硬化进行鉴别。伴有癫痫的病例应除外苯妥英钠过量中毒的可能;伴有精神症状者应排除5-氟利多中毒的可能。 【遗传学】 本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防治】 本病无特殊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乙酰唑胺可减少发作次数,合理使用苯妥英钠可使肌纤维颤搐减轻或缓解,伴有癫痫发作者可选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可有较好减轻症状的作用。大多数患者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预后较好。
尚丽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23日941
2
3
-
共济失调了怎么办
共济失调了怎么办平启年共济失调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多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病,在临床上,运动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都与共济失调有关。如果发生共济失调,那么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研究,共济失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遗传性共济失调。关于共济失调,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根治。在对因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共济失调病人应该积极进行一些相关的训练。共济失调是一种运动协调障碍,患病后的人往往在行动中不能维持躯体的姿势和平衡,严重的还会累及其他身体功能,甚至会有相当严重的并发症随之出现。所以,一旦发现相关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系列的训练,以此来慢慢调节自身的行动能力和协调性。下面介绍一些共济失调训练的方法。一、共济失调训练的原则共济失调病人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原则。1、在开始锻炼的时候,病人应该先做一些小范围的运动,注意平稳和流畅性。2、要重视病人的平衡性,病人站立时,一定要保持两足分开大约一肩膀的距离。3、随着训练的不断增加,要减少对病人的帮助,增强病人的自主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4、训练要以恢复病人正常的中线感为目的,以便于病人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二、改善共济失调病人坐姿稳定性1、首先让病人坐在比较低的床上,背部不予以支持,将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手扶在前方的桌子上,使病人充分的伸展脊柱,将骨盆前倾。2、病人一旦能正确完成这些动作时,家人应该立即对病人的肩膀、骨盆、膝盖分别压缩,从而帮助病人了解身体部位的位置。3、在2的基础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让病人逐渐抬起一只手并且拿取物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躯干的稳定性。4、当病人能不用家人支持就能稳定的坐下时,可以适当的轻推病人,使病人的重心轻微的移动,从而激发共济失调病人的自动平衡反应。5、坐时,同时可以进行手臂和手指力量的锻炼,可以用手旋转铁球或核桃的方法锻炼手指的力量和灵活度,以恢复书写的能力。三、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性1、练习站立的动作,前期可以先抓住栏杆或者扶着墙尝试站立起来,同时其他人也要来协助站立。这样,维持这一训练项目一长段时间,也就能慢慢熟悉站立的感觉,而且站立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长期以来,就能不用其他人帮助,一个人也能站起来了。2、一但有了独坐和站立的一部分基础,就可以逐步加入练习走路的康复训练。走路需要更加强的协调和平衡能力,所以也是需要长期以来的不断训练换来的。可以让家人拉着或者扶着来协助行走,也可以靠墙站立,早期双脚分开才能站稳,随着平衡功能好转,两脚逐渐并拢,然后再慢慢的减少辅助,渐渐演变成一个人独自走。3、尝试让病人拄拐行走,功能提高后再独立行走,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共济失调病人通常在站立和行走时骨盆不稳定,原因是他们经常倾向于躯干前倾。对于这类共济失调的病人在站立期间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让病人感知骨盆在双下肢上的运动。四、跨越障碍物锻炼共济失调病人在训练步行的时候,可以让病人走过或者跨越障碍物,弯下腰捡起物品或者拿取物品,从而改变中心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难度。五、如果病人能够独自站立,在维持平衡后,尝试让病人向前方或后方以及左侧及右侧,进行慢慢的倾斜锻炼,倾斜时可以使用双上肢进行平衡维持,并渐渐增大倾斜的角度。六、独自站立时的锻炼1、可以让病人进行直线行走锻炼,双脚沿直线行走,行走时可以使用双上肢外展进行平衡维持。2、原地高抬腿踏步锻炼,这在刚开始锻炼时人会站立很不稳,可以扶着固定物做,以防摔倒,但要尽量抬高大腿进行锻炼,这样效果比较好。3、体操锻炼或太极拳运动。4、重复抛球运动,可以进行单手抛球并接球,或者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或者使用网球排球等进行拍球运动。5、重复进行双手交替拍打桌面或坐在床上交替屈伸下肢运动。共济失调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自理,跌倒几率很大,并发症多,寿命严重影响。病人的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从简易到复杂,要有耐心,不要过于着急,要逐步帮助共济失调病人恢复身体平衡性和稳定性,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坚强意志。共济失调很难完全治好,当前也没有完善的治疗方案,所以只能靠规范治疗及训练慢慢的调整。虽然说训练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不要因此而放弃训练。因为经过了训练的洗涤,共济失调的症状总会得到一定的改善。并且在训练中还需要不断地鼓励,以此来获得前进的动力。共济失调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锻炼的目的包括改善共济失调病人的平衡力,提升病人在坐姿和站姿上的稳定性,恢复病人中线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兴化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 平启年平启年医生的门诊注意事项【重要通知】关于加强疫情期间门诊、住院管理的通知调查评估表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帕金森病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呵护生命”轻松防治中风长寿老人的饮食秘诀中药煎服法
平启年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6月21日1518
1
4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介绍共济失调是缺乏自愿的肌肉协调和失去控制运动的能力,影响步态的稳定性,眼睛的运动和言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和异质性疾病,主要影响小脑。SCA是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子集,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迄今为止,已经鉴定出40多种不同的遗传SCA,它们按照遗传位点按鉴定顺序分类。SCA1是第一个描述的SCA,然后依次识别其他亚型。SCA并非强制性地表示它仅限于小脑和脊髓。它也可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例如桥脑核,脊髓,周围神经,皮质,基底神经节等。[1]定义明确且常见的类型是SCA1,SCA2,SCA3和SCA6,它们占案例的一半以上,其他罕见变体构成了其余案例。[1][2]SCA非常难以从基因型和表型上理解,并且很难一次描述所有变体。去:病因学几种类型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与预期相关,其中连续一代中存在CAG重复序列逐渐扩大的趋势。CAG重复扩增发生在SCA1、2、3、6、7、8、12和17中。类似地,SCA 10是由ATTCT(五核苷酸)的扩增引起的,SCA 31、36、37涉及TGGAA(五核苷酸)的扩增。 ,GGCCTG(六核苷酸)和ATTTT(五核苷酸)。其他SCA亚型较为罕见,涉及其他重复扩展或单核苷酸变异。[1]SCA5,SCA13,SCA14和SCA19参与了错义突变,而SCA15,SCA20和SCA39涉及基因的缺失或重复。[3]去:流行病学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全球患病率为每100000例1至5,欧洲整体患病率为每100000例0.9至3,有些地区存在差异,例如意大利为2/100000,挪威为4/100000,葡萄牙为5/100000。[4][1]SCA3(25%至50%)最普遍,其后是SCA2(13%至18%),SCA6(13-15%)和SCA7。[5]不同类型的频率因地区而异。亚洲国家的公布数据有限;但是,已经在印度,中国,新加坡,日本和韩国进行了研究。尽管SCA3在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但发现SCA2在韩国和印度最为常见。[6]去:病理生理学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确切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但是许多研究系列表明,SCA的常见机制是导致蛋白质产物异常的基因突变,转录失调,自噬功能障碍,通道病,线粒体功能障碍,毒性RNA功能增加。[4]六种形式的SCA涉及CAG重复扩增,编码谷氨酰胺,谷氨酰胺被组装成紫杉醇,其将蛋白质构型改变为β折叠结构,并通过常染色体遗传作用获得毒性功能。紫杉醇是由于聚谷氨酰胺(超过40种谷氨酰胺)的膨胀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该聚谷氨酰胺异常转移并积聚在细胞核中,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并寡聚形成浦肯野细胞中的核内内含物。[6]通常,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共济失调,它调节正常的蛋白质稳态和细胞骨架调节。生化研究表明,SCA2中的细胞质聚集,SCA1,SCA3和SCA7中的细胞核以及SCA7中的核仁。泛素-蛋白酶体蛋白水解复合物靶向共济素,以试图降解去除物并形成聚集体。此外,细胞与异常紫杉素的相互作用在发病机理中也有一定作用。虾青素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包括与TATA结合的转录蛋白质和与CREB结合的蛋白质,损害其功能会破坏正常的转录调控,从而导致异常和不受控制的转录。一些假设宣布,核内包裹体不应该是细胞功能障碍的唯一原因。在SCA子类型1中,Ataxin-1是聚谷氨酰胺的不间断扩增。组氨酸打断的聚谷氨酰胺束不受影响,也没有任何病理作用。除紫杉醇-1外,针对1C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应答在1型SCA的发病机理中也有一定作用。[7]14-3-3蛋白结合并稳定由Akt磷酸化调节的ataxin-1,降低了ataxin-1的正常蛋白水解,从而增加了神经毒性。[8]涉及变性的主要细胞是浦肯野细胞,不涉及其他细胞,例如颗粒细胞,星形胶质细胞,高尔基体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9]Purkinje细胞调节精细运动和肌肉协调。因此,浦肯野细胞的变性与共济失调高度相关。一些研究支持仅普肯野细胞参与和易受伤害的原因是由于其大的细胞体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颗粒,长而突出的树突具有许多延伸(树状化)。蛋白质聚集也损害轴突运输。[10]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和能量供应对于存活,神经元传导以及活性浦肯野细胞树突树的发育至关重要。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浦肯野细胞变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例如齿状核和黑质引起帕金森氏症,运动皮层引起随意的肌肉运动,而脑干运动核引起眼球运动和舌头运动异常。[11]脊髓,丘脑和周围感觉神经元的累及是可变的。涉及电压门控钙通道突变的通道病会导致钙从钙存储区(例如SCA15、16和29中的内质网)和SCA28中的线粒体钙内流释放,从而导致钙激活和Purkinje细胞凋亡。突触前和突触后钙信号传导由CACNA1A基因编码的钙通道的alpha1A亚基组成,并且CACNA1A基因的突变发生在SCA6中,这破坏了Purkinje细胞突触连接中脉冲的正常传递。神经传导过程中电生理放电所需的电压门控钾通道的正常功能。在SCA13中,电压门控钾通道KCNC3的突变会损害浦肯野细胞的正常传导。[3]自噬的丧失(另一种内置的蛋白水解机制)以及错误折叠的长聚谷氨酰胺长肽的积累可能是神经变性的原因。[12]聚谷氨酰胺链的长度和数量决定了神经毒性的程度,随后的细胞凋亡和变性以及疾病的严重性(较早发作)。一些研究表明,含有RNA的密码子重复序列也积累形成了SCA8、31和36中的RNA焦点。这种RNA焦点螯合了RNA结合蛋白,这些蛋白改变了转录调控,RNA剪接能力导致了神经毒性。转录失调直接导致SCA1、3、7和17中的神经变性。最近的研究证实,DNA修复可以通过扩展修饰CAG。[4]因此,编码异常的其他非蛋白质缺陷(例如DNA损伤,染色质乙酰化改变)会损害DNA修复,从而导致CAG扩增。[5]去:组织病理学大体检查显示小脑萎缩和侧脑室增大,尤其是在SCA2,SCA3和SCA7中;脑干和大脑皮层萎缩;黑质色素损失和脑白质变灰。[13]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神经元明显丢失,主要是小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浦肯野细胞,可能是脑桥,脊髓,mis,齿状核和髓质;脊髓前角髓磷脂丢失;脑中颅神经的运动神经元茎和轴突丢失。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泛素和1C2阳性核内和细胞质内含物。[6][14]患有帕金森氏症和痴呆症的患者表现出路易体,神经炎性斑块和缠结。[13]去:历史与物理家族病史至关重要,除非是非亲子关系和收养,否则不容错过。症状的发作和持续时间是可变的,尽管多年来的逐渐发作和缓慢进展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进展性疾病的持续时间很重要,因为要花费数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一个家庭的个体成员之间的临床特征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在各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之间,即使在家庭成员或家族间病例中,表型特征也有很大的重叠。儿童和青少年的表型通常较严重且较早发作。一些研究得出结论,三联体重复序列扩增的大小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作,并具有直接的关系,即,三联体重复序列的大小越大,表现越严重和发作越早。[1]某些体征和症状因遗传差异和亚型以及每种亚型的某些特征而不同。[6]在神经系统检查中,反射亢进和眼球跳动提示某些SCA类型,因此不太可能诊断SCA 2型。SCA1、2、3、4和18之间的虚弱,麻木和疼痛(周围神经病变)更为一致,但SCA4最具有感觉神经病变的特征。黄斑变性和视觉障碍与SCA7更一致。同样,SCA1、2和3通常出现眼部肌无力,不自主的眼球运动(眼球震颤),眼睛突出,肌束颤动和帕金森氏症。大多数亚型都重叠有金字塔形体征,例如痉挛,肌肉无力,反射亢进。SCA10在癫痫发作,SCA14肌肉痉挛性收缩(肌阵挛),面部和舌头短暂收缩(纤毛)伴SCA36,SCA12、27的异常非自愿运动(舞蹈症)和震颤以及SCA 34的鱼鳞状斑块中更为普遍。其他常见的发现包括异常的运动或姿势,认知和精神问题,震颤,快速的非自愿运动(舞蹈病),听力下降。[4]去:评价在进行基因分析之前,临床表现和表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各种SCA亚型的表型重叠,因此,基因型已成为诊断的金标准。在最近的进展中,对表型分化的更多描述有助于分类变体。基因检测分子遗传学分析和测试的进展加快了明确的早期分类和诊断的速度。另外,识别特定突变的基因有助于测试其他家族成员中的相同基因。在阳性家族史的背景下,基因检测是确定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亚型的确定方法。不同SCA基因位点中核苷酸重复序列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有助于鉴定涉及的特定基因和核苷酸重复序列。[14][15]在临床可疑患者中,首先应在最常见的SCA(例如SCA1、2和3)上进行基因检测,然后如果第一系列检测为阴性,则应进行其他亚型的检测。这是更方便和技术性的,因为在主要SCA中很有可能获得积极的测试结果,并减少了财务负担和时间。但是,在具有复杂或独特表型特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遗传评估,以指导确定性亚型的特定基因检测。[6]可以通过基因测试来进行产前筛查,但是存在终止妊娠的风险并且缺乏随访。在最常见的和众所周知的亚型中,例如SCA1,SCA2,SCA3,SCA6,SCA7,SCA8和SCA10,还进行了突变的血液检测。神经影像学神经影像学显示,小脑萎缩在SCA2中最突出,在其他亚型中最少,脑室扩大,以及大脑其他部位也萎缩。在某些SCA中,某些特定的局灶性或区域性萎缩是SCA3的小脑萎缩,SCA3的第四脑室萎缩,SCA5的保留小脑干萎缩,SCA6的孤立性小脑萎缩,SCA8的小脑ver部和半球萎缩以及SCA10,大脑某些细微的代谢异常,在结构成像中不明显,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和磁共振波谱法检测到;但是,由于可用性和费用的原因,很少定期执行。电生理测试随着浦肯野细胞功能的丧失和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神经病,可以通过电生理学检查来检查神经传导动作电位的状态。但是此测试无法区分SCA的亚型。去:治疗/管理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遗传性疾病。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减轻癫痫发作,震颤,抑郁,共济失调和眼部症状等症状。可以使用对症治疗的抗癫痫药,对肌张力障碍注射肉毒杆菌毒素,β受体阻滞剂和普立米酮,对抑郁症的抗抑郁药和帕金森病中的左旋多巴等,可用于对症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和SCA中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显示出一些好处。西酞普兰通过降低ataxin-3的水平而受益,并改善了患者的行为状态。Dantrolene抑制钙从其储存库中的释放,并保护Purkinje细胞。氯唑沙宗是FDA批准的钙激活钾通道的活化剂,[16]据报道,唑吡坦在某些SCA2病例中可暂时改善小脑功能障碍,而缬草酸在SCA3患者中的对照试验显示某些患者的小脑功能障碍有所改善。[4]但是任何清除累积的错误折叠的突变蛋白的治疗方法都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选择。[12]泛素蛋白体和自噬是去除聚集的错误折叠蛋白的两个主要途径。已经研究了几种可以抵消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介导的过程的试剂。化学分子伴侣,例如二甲基亚砜,三甲胺N-氧化物和甘油可以加速突变蛋白的降解。[12][17]结果表明,蛋白酶体催化亚基不能有效地裂解聚谷氨酰胺。因此,已经使用通过非催化方法增强的蛋白酶体活性。雷帕霉素(mTOR)的哺乳动物目标是调节自噬的信号传导途径。雷帕霉素,一种mTOR抑制剂,上调自噬并通过降解防止突变蛋白的积累。此外,其他一些药物,例如哌克西林,尼克洛沙米,胺碘酮也可以抑制mTORC1。其他机制包括增加细胞内葡萄糖,从而增加抑制mTOR的5-磷酸葡萄糖,地塞米松对I类PI3K和AKT的调节可诱导自噬。在患者中使用反义寡核苷酸显示小脑共济素表达降低至75%以下,延迟了SCA的发作,浦肯野细胞的放电频率增加以及运动功能得到改善。[4][18]其他基于RNA的疗法,例如干扰RNA和microRNA抑制多谷氨酰胺诱导的神经变性。[16]在某种程度上,抗氧化剂和NMDA也可以预防神经变性。神经康复和物理疗法对改善运动功能在SCA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20]物理疗法的重点是恢复和维持患者的姿势平衡,步态和体力,这有助于他们保持独立性。研究表明,共济失调的轻度阶段经过六个月的物理治疗后,其平衡能力和步态有明显改善。职业疗法包括适应性设备,例如轮椅支撑,拐杖,助行器,书写和进食设备,以帮助他们使日常生活更加轻松,从而减轻了寻求帮助的负担。可以通过通信设备和行为干预来增强语音治疗。[5]去:鉴别诊断由于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范围广泛,因此其鉴别诊断十分复杂。非遗传性共济失调SCA的最鲜明特征之一是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例如威尔逊病,维生素B12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放射线照射,阿诺-基亚里畸形,饮酒障碍,转移性肿瘤,副肿瘤疾病,几种酶缺乏症等。对癌症,内分泌功能障碍的进一步评估,代谢紊乱,营养缺乏,毒素和多系统参与对排除疾病至关重要。[1]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精神抑制药引起的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斜颈)可与SCA相关的肌张力障碍混淆。苯二氮卓类,苯海拉明,多巴胺拮抗剂等是这些以肌张力障碍为副作用的药物的一些例子。急性病毒性小脑炎和感染后共济失调引起小脑炎的病毒感染(Epstein-Barr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影响小脑的几种细菌感染(如莱姆病,梅毒,军团菌)虽然很少见,但可能导致小脑共济失调。局灶性共济失调诸如梗塞,出血,硬膜下血肿等血管损伤最终导致同侧局灶性小脑共济失调以及其他相关症状。其他常染色体隐性共济失调无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都是主要症状。Friedreich共济失调,线粒体共济失调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是主要的隐性共济失调。由于大多数临床体征和症状相似且重叠,因此很难在临床上将隐性共济失调与SCA区别开来,这需要进行基因测试以进行区分。[21]牙周古卢氏肌萎缩它具有与SCA相似的多种表现形式,例如进行性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肌阵挛,舞蹈性运动,癫痫发作,肌张力障碍等。它还涉及到CAG三重重复预期。[22]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症它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是由FMR1基因中GCC重复序列的扩增引起的。除震颤共济失调外,此综合征中还存在其他特定的体征,即卵巢早衰,SCA中不存在。[23]Gerstmann-Straussler-Schenker综合征它是一组of病毒疾病,与SCA共济失调相似。其通过病理性的含有ion病毒蛋白的淀粉样蛋白斑块来区分。[24]发作性共济失调1型和2型偶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某些刺激物(如运动或姿势突然改变)引起的。Chorea亨廷顿舞蹈病,锡德纳姆舞蹈病,棘皮棘皮病与运动,动眼,认知障碍和肌张力障碍相关,如SCA。免疫介导的共济失调这是一组表现出小脑共济失调的罕见疾病。在这些疾病中,血清中发现了自身抗体。其中一些疾病包括面筋共济失调,桥本脑病,多发性硬化症等。[25]去:预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的分化有助于改善预后。尽管花很长时间才能体会到各种症状和体征,但一旦发现,几乎是不可逆的。但是,对症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生存取决于CAG重复扩增的长度。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得出的结论是,SCA1的平均10年生存率仅为57%,而SCA6的平均10年生存率则为87%。SCA伴吞咽困难的生存率最短。[26]大多数患者在疾病发作10到15年后需要轮椅支撑,但物理治疗可能会延迟轮椅需求。去:并发症后遗症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并发症出现较晚,并取决于疾病的传播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部分。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大多数亚型分布在小脑和脊髓之外。在许多情况下,症状和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是任意的,但轻度时可以考虑症状,但严重时,并发症是症状的后期后果,会干扰正常的生活活动。帕金森症由于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相关神经变性,最常见于SCA2,很少见于SCA3和SCA17。[27]肌张力障碍,震颤和运动障碍的进展共济失调伴有肌张力障碍会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28]肌张力障碍是SCA最常见的并存疾病之一。[29]抑郁症,痴呆症和认知障碍抑郁是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情绪功能受损的SCA)患者主观健康观念的主要长期因素。[2]抑郁症状受性和尿功能障碍,人格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影响。认知障碍主要与SCA1相关。在日本的一项案例研究中发现了痴呆症,该病目前患有严重的SCA31晚期。[13]眼科并发症眼动能力受损和视网膜病变是SCA7的常见眼功能。据报道,中央黄斑变性涉及黄斑,随后向周围扩散。因此,可能会出现中枢视力障碍,然后逐渐出现完全视力丧失。[30][31]睑痉挛是SCA31的罕见表现。[32]在少数情况下注意到异常的眼跳运动和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在SCA2,SCA3,SCA6和SCA7亚型中可见到脑干运动核的变性,导致吞咽和发声困难。在这些患者中,由于吸入性肺炎导致的死亡很常见。[33]癫痫发作和发作性睡病五核苷酸重复SCA10的扩增将癫痫的机会增加6到10倍。[34]
王梦阳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0月01日8304
0
8
共济失调相关科普号

神内王含医生的科普号
王含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科
1405粉丝21.6万阅读

张远锦医生的科普号
张远锦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1063粉丝3661阅读

崔亚辉医生的科普号
崔亚辉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西溪医院
神经外科
10粉丝3.8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孙成彦 副主任医师上海壹博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小儿脑瘫 345票
偏瘫 22票
锥体外系疾病 8票
擅长:脑瘫,脑和脊髓外伤、脑卒中、脑出血后遗症引起的肢体畸形和肢体僵硬欠灵活状态,顽固性疼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国内率先开展FSPR手术治疗脑瘫和偏瘫及各种因素引起的肢体僵硬痉挛状态、脊髓电刺激术(SCS)治疗顽固性疼痛和植物生存状态、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癫痫、巴氯芬(ITB)泵植入治疗肢体痉挛瘫、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
推荐热度5.0张海石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 49票
小儿脑瘫 29票
共济失调 13票
擅长:1.神经外科疾病: 1)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治疗(术中电生理监测下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和综合治疗; 2)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 3)神经调控治疗(DBS,SCS); 4)各种病因导致的中枢性痉挛状态(如脑出血、脑梗、脑外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多发性硬化等)的综合治疗。 2.各类颅脑及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3.擅长(脑肿瘤、脑外伤及脑出血)后遗症肢体痉挛的神经康复指导及综合治疗。 -
推荐热度4.9孙一忞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帕金森 15票
共济失调 8票
锥体外系疾病 7票
擅长:运动障碍、神经系统遗传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的诊治,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截瘫、舞蹈症、抽动症等。神经系统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