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肌力无效
王泳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24日54
0
2
-
识别“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小脑炎”
快速进展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小脑炎”,免疫治疗有效!部分单向病程、短期免疫治疗效果良好;部分会多次复发,为避免反复大剂量激素冲击,需要加用长程免疫调节药物,预后同样良好!
张艳林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03日232
0
0
-
共济失调治疗
他替瑞林药物多数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药物有合成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用药以后多数有利于调经中枢神经系统,还有利于调节小脑和调节神经细胞,可以改善身体出现的共济失调和改善身体出现的抑郁等多种症状,达到良好的调理和改善作用。药物使用期间具体药物用量和用药时间需谨遵医嘱。成人,一次5mg,2次/日,早晚饭后口服。
刘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6日948
0
3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又称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s),是小脑、脑干、脊髓系统变性而导致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变性疾病,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根据致病基因定位的不同,SCAs分为不同亚型。目前已经确定致病基因的SCAs达到30型。SCAs发病率约3人/10万口,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各亚型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一、根据基因分类 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SCA-1) 1993克隆了位于染色体6p22.3区域的SCA-1致病基因ataxin-1。SCA-1发病率为10%。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病程缓慢进展,一般在发病10-20年后患者完全残疾及死亡。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步态性共济失调、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周围神经病、精神症状等;也可出现额叶执行功能障碍,痴呆主要在疾病的晚期出现。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CA-2) 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2q24.13,患病率约为15%-20%,常见于美国、印度和意大利;在印度属于最常见的SCAs亚型。主要在30-40岁发病。表现为躯干的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智能障碍。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眼部病变(如视神经萎缩慢扫视活动和眼球活动障碍等),周围神经病和腱反射减弱较为常见。锥体束征和锥体外系征则不常见。3.脊随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马査多﹣约瑟夫病(SCA-3/MJD)马查多﹣约瑟夫病(MJD)1972年首次报道。因SCA3和MJD的致病基因都位于14q32.12,合称SCA3/MJD。发病率为20%~50%,在葡萄牙和巴西则高达85%,也是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SCAs亚型。SCA3/MJD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延随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面肌和舌肌肌束震颇、突眼、眼肌麻痹等。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4型(SCA-4) 最初称Biemond共济失调,是伴有感觉轴素性神经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致病基因定位于16q24-qter。见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德国及日本家系。40~50岁发病,表现为步态不稳、构音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痛觉、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丧失的感觉轴索性神经病是本型的重要特征。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SCA-5) 见于美国、法国和德国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1q13.2。发病年龄通常为30~40岁,有遗传早现现象,进展缓慢,通常不影响患病个体的寿命。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眼肌麻痹语言含糊不清、吞咽困难。位于11q13.2的BI型血影蛋白基因编码的野生型BI型血影蛋白,有稳定细胞膜表面谷氨酸载体EAAT4的作用,该基因突变后,其产物则不具有该功能,导致SCA5的发病。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SCA-6) 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3.13。占SCAs的13%~15%,在德国日本美国及荷兰等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SCA-6患者多表现为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有学者将SCA6归入ADCAI型,部分患者表现为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及周围神经病等表现,表明SCA6临床表现包括了ADCAI型和ADCAIII型。7.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SCA-7) 又称伴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SCA7的致病基因定位于3p12~13。SCA7发病率为3%~5%,在美国南非和荷兰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和视力障碍,也有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SCA7的报道。此外,还可出现慢扫视眼动、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锥体束征等。锥体外系征少见,痴呆及听力障碍较罕见。8.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SCA-8) 致病基因定位于13q21。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眼动异常、眼球震颜、构音障碍、疼挛状态、腱反射活跃偶见病理征、感觉性神经病。尚有智能障碍的报道。SCA8进展缓慢,呈良性病程,多不影响正常的寿命。9.脊精小脑性共济失调10型(SCA-10) 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3.31。14~45岁发病。最初报道SCA-10表现为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而被归为ADCAI型。陆续有锥体束征、轻度智能障碍、肢体远端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的报道,故目前倾向于将其归入ADCAI型中。10.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1型(SCA-11) 致病基因定位于15q14~q21.3。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眼震、构音障碍、腱反射亢进等。病程进展缓慢,呈良性发展。1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SCA-12) 见于德国和印度家系。在印度,SCA12发病率仅次于SCA2及SCA1,起病年龄在8~55岁,多在30岁后发病。进展缓慢,表现为进行性位置性震颤、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在疾病早期可以出现眼震,晚期出现痴呆。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SCA12致病基因位于5q32是唯一以动作性震额为主的SCAs亚型。1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3型(SCA-13) 儿童早期出现的缓慢进展的共济失调、轻度智能障碍、发育迟缓,伴有吞咽困难、尿急、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如斜颈或运动迟缓等。致病基因位于19q13.3~13.4。目前有菲律宾家系与法国家系报道。1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4型(SCA-14) 致病基因位于19q13.42,见于日本荷兰法国及葡萄牙家系。可有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等小脑性共济失调及水平性眼震、肌阵发作、认知功能障碍、锥体外系征、感觉障碍等表现。1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5型(SCA-15) 致病基因连锁定位于3p24.2-pter的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属于ADCAII型。多数患者表现为位置性和运动性躯体及肢体的震颤。1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6型(SCA-16) SCA-16致病基因定位于8q221~q241的SCA亚型,临床表现为单纯性小脑型共济失调,部分患者伴有旋转性头部震颤。1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SCA-17) 发病年龄在18~55岁之间,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痴呆、吞咽困难、痫性发作,精神症状等。SCA-17是位于6q27的TATA结合蛋白(TBP)基因内,CAG/CAA重复扩增,导致编码转录因子TBP内PolyQ链扩展而致病。17.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8型(SCA-18) 致病基因定位于7q22~q32。多在20岁以后发病。除感觉性共济失调外,尚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肌无力及萎缩。18.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9型/22型(SCA-19/SCA-22) 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21~q21的SCA-19和定位于1p21~q23的SCA-22,在表现型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的疾病基因位于同一位点SCA-19,表现为轻度的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额叶执行功能障碍、震颤、肌阵挛等。SCA-22缺少小脑外症状和体征,见于中国家系。19.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0型(SCA-20) 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SCA-20覆盖了SCA-5的基因位点。发病年龄在19~64岁之间。首发症状为构音障碍,还可有共济失调、轻度的锥体束征、发音困难、快节律扫视、运动迟缓;腭或唇的震颤也是其特点之一。影像学检查可见小脑齿状核区域的钙化。20.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1(SCA-21) 2002发现,经连锁分析,致病基因定位于7p21.3~15.1即SCA21。发病年龄为6~30岁。表现为共济失调、静止性和位置性震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肌强直、腱反射减弱等。2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3型(SCA-23) 致病基因定位于20p13~p12.3,即SCA-23。发病较晚,年龄在43~56岁之间。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以步态不稳、构音障碍,慢扫视眼动。部分患者有锥体束征下肢振动觉减弱。2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4型(SCA-24) 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迟发起病,表现为共济失调、快速眼动、锥体束征、肌阵挛性抽搐、轴索性神经病、弓形足等。2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5型(SCA-25) 疾病基因定位于2p15~p21。起病年龄在17个月~39岁之间。无遗传早现现象。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伴显著感觉性神经病,下肢腱反射消失,类似Friedreich共济失调和Charcot-Marie-Tooth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眼震、听力下降、视觉障碍、斜视、脊柱侧凸、弓形足、面肌抽摘或肌纤维颤搐和尿急等。头部MRI示小脑萎缩。与SCA-18相类似,SCA-25亦介乎SCAs和遗传学感觉性神经病之间的重叠型。2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6型(SCA-26) 致病基因定位在19p13.3。起病年龄为26~60岁,平均年龄是42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如躯干及肢体的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视觉追踪运动障碍等。无锥体束征感觉及智能隐碍。MRI显示小脑萎缩而脑桥和延髓保留。CACNA1A基因突变的SCA6与SCA26致病基因均定位于19号染色体上,无CACNA1A基因突变却定位于SCA6的家族性共济失调,有可能是基因连锁了SCA26。2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7型(SCA-27/FGF14) 致病基因位于13q33.1。起病年龄为28~40岁,但多数患者自儿童时期开始即出现手的震颤。临床表现为头部震颤、眼震、口面部活动迟缓、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弓形足等。2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8型(SCA-28) 致病基因定位于18p11.22~q11.2。发病年龄为12~36岁,平均为19.5岁。缓慢进展,病程为1~58年。无遗传早现现象。首发症状是站立不稳、轻度的步态不稳、肢体协调障碍,随后出现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眼动异常,如轻度至重度的水平性性和/或眼肌麻痹、水平性和垂直性眼震、眼睑下垂、慢扫视眼动等。无智能及感觉的障碍。头部MRI可见小脑萎缩,脑干无明显萎缩3。27.未确定型 又称16q22.1染色体连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型(16q22.1-linkedADCAtypeI),位于16q22.1基因位点上,编码Purkinje细胞萎缩相关蛋白1(puratrophin-1),与16q22.1-linkedADCAtypeⅢ的发病相关。本型在ADCA中起病最晚,平均起病年龄为55岁。临床表现是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伴有感觉神经性耳聋。本型与SCA4在相同的基因位点上,区别是后者除共济失调外,还有明显的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和锥体束征,且起病较本型早。28.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症(DRPLA) 致病基因位于12p13.31。在日本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3%~16%之间,在其他国家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5主症癫痫、肌阵挛、舞蹈手足徐动症、痴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此外,还可有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二、根据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分类的ADCA分型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在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存在着异质性。Harding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进行的ADCAs分类。1ADCAI型 起病年龄在15~65岁之间,多数在30~40岁发病。步态性共济失调常见.此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视神经萎缩、痴呆、锥体外系征亦较常见,约50%患者表现为核上性眼肌麻痹。多数SCAs属于ADCAI型。根据基因定位的SCAs亚型多数属于ADCAI型,即SCAs1。2.ADCAⅡ型 起病年龄在15~35岁之间,有视网膜黄斑色素变性伴有眼肌麻痹、痴呆、锥体束及锥体外系征等。SCAs中的SCA-7相当于ADCAⅡ型。3.ADCAⅢ型 本型起病年龄较晚,多在50岁后发病。表现为单纯性小脑型共济失调,而不伴有小脑外其他神经症状和体征。 根据朴钟源资料编辑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0日2793
0
1
-
遗传性共济失调
一、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曾称橄榄桥小脑萎缩。本组疾病病理改变累及小脑及其传入和传出径路,除有小脑神经元脱失外,也可见脊髓、脑桥、橄榄核、基底节、视神经、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点是进行性躯干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辨距不良、意向震颤等单纯小脑症状,也可见不自主运动、视觉或听觉障碍、眼外肌麻痹、锥体束征、感觉异常、颅神经麻痹等。临床症状复杂、交错重叠,即使同一家族也可表现高度异质性。好发人群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显性共济失调的起病年龄差别较大,许多类型在成年人起病,也可见婴儿型和儿童型。起病年龄在2~65岁间,在14岁以前起病者占10%。首发症状多以脑干共济失调开始。二、症状(一)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最常见特发性变性疾病,有独特的临床特征。1.发病年龄 通常4~15岁起病,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者,男女均可受累,首发症状为进展性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左右摇晃,易跌倒;2年内出现双上肢共济失调,表现动作笨拙和意向性震颤;早期阶段膝腱反射和踝反射消失,出现小脑性构音障碍或暴发性语言,双上肢反射及部分患者仍有双膝腱反射,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受损,轻触觉、痛温觉不受累,双下肢无力发生较晚,为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二者兼有。2.发病前的症状 在出现症状前5年内,通常出现伸性跖反射,足内侧肌无力和萎缩导致弓形足伴爪型趾,进行性严重脊柱后侧凸畸形,可导致功能残疾和慢性限制性肺部疾病,超声心动图可检出心肌病,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他异常有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感觉异常、震颤、听力丧失、眩晕;痉挛;下肢疼痛和糖尿病等。3.查体 跟-膝-胫试验及闭目难立征阳性,部分病例有上胸段脊柱畸形、视神经萎缩、弓形足、伴心律失常或心脏杂音,少数伴糖尿病。(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SCA)的主要类型,包括SCA1~28,成年期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共济失调等是本病的共同特征,遗传早现现象是SCA的典型表现,症状逐代加重。1.SCA共同症状体征30~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走路摇晃,突然跌倒和讲话含糊不清,以及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痴呆和远端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痉挛步态,音叉振动觉及本体觉丧失,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2.各亚型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分为28种亚型,在中国以第一种亚型最常见(详见另文)。SCA1眼肌麻痹;SCA2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慢扫视运动较明显;SCA3肌萎缩,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4发音困难;SCA5病情进展非常缓慢,症状较轻,不影响寿命;SCA6早期大腿肌痉挛,下视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SCA7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损害也较突出。SCA10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三)遗传性痉挛截瘫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连隐性遗传,大多在儿童起病,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下肢痉挛性瘫痪,早期症状为行走时双腿僵硬、不灵活、肌力减弱,由于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呈剪刀步态,跟-膝-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感觉多无障碍,多数有弓形足,;有时伴有眼球震颤和脊柱侧凸。疾病缓慢进展,随着年龄增大,双上肢也受影响;当累及延髓支配肌群时,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晚期括约肌功能也发生轻度障碍。三、病因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致病基因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三核甘酸动态突变是一种新型的突变形式,其是由于DNA中的基重复单位拷贝数不稳定扩增而导致。正常情况下,重复单位拷贝数有一定限制,在动态突变下,则显著增加。四、检查(一)实验室检查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脑脊液检查正常。2.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相应基因CAG扩增,证明SCA的基因缺陷。3.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DNA分析,FRDA基因18号内含子GAA大于66次重复。(二)影像学检查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CT或MRI显示小脑萎缩很明显。2.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X片可见脊柱和骨骼畸形;MRI可见脊髓变细。五、预防应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本病发展缓慢,如无严重的的心肺并发症,多数不影响寿命,少数患者卧床不起而残废。
窦肇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07日285
0
0
-
共济失调4次康复治疗效果
王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20日117
0
2
-
骨科检查之闭目难立(Romberg)征
赵波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2日231
0
1
-
谈谈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治疗
转自:顾大夫视频号-如何治疗是患者最常问起的问题,也是罕见病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疾病,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家族史,其中有几种类型的致病基因突变为动态突变,这些疾病可能出现遗传早现,后代发病年龄提前,包括SCA1、2、3、6、7、8、10、12、17,DRPLA也被归于这类疾病。SCA3是最常见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疾病,我们中心这些年接诊的SCA3家系接近1000个。这里主要谈谈SCA3的治疗。
顾卫红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01日2039
2
5
-
请问王主任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做经颅磁刺激有用吗?
王梦阳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22日698
0
4
-
sca3现在可以治疗吗?
王梦阳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20日1281
0
5
共济失调相关科普号

黄世敬医生的科普号
黄世敬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老年病科
1.4万粉丝818.9万阅读

平启年医生的科普号
平启年 主任医师
兴化市中医院
脑病科
2112粉丝25万阅读

赵桂宪医生的科普号
赵桂宪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1.7万粉丝100.4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荆志伟 主任医师广安门医院 脑病科
癫痫 43票
共济失调 14票
头痛 8票
擅长:头痛、癫痫、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中毒性脑病、共济失调、中风、眩晕等神经内科脑系疾病。 -
推荐热度4.5张海石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脊柱外科
面肌痉挛 42票
小儿脑瘫 29票
脊髓损伤 5票
擅长:1.脊髓脊柱相关疾病: 1)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治疗(术中电生理监测下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和综合治疗; 2)颈椎、腰椎退行性疾病,腰间盘突出症等; 3)神经调控治疗(脊髓电刺激SCS,巴氯芬泵植入术ITB); 4)各种病因导致的中枢性痉挛状态(如脑出血、脑梗、脑外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多发性硬化等)的综合治疗。 2. 椎管内外肿瘤,马尾神经相关疾病; 3.擅长(脑中风)后遗症肢体痉挛的神经康复指导及综合治疗。 -
推荐热度4.2孙一忞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锥体外系疾病 6票
帕金森 5票
共济失调 3票
擅长:运动障碍、神经系统遗传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的诊治,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截瘫、舞蹈症、抽动症等。神经系统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