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

就诊科室: 眼科  小儿眼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预后

介绍

共同性外斜视是指当一只眼睛注视时,另一只眼向外偏斜,眼位偏斜不随注视方向的改变而变化,也不因注视眼的改变而变化,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可分为以下两种:

  • 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

    开始为外隐斜,进一步发展为间歇性外斜及恒定性外斜视,可能与集合张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有关。

  • 继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由于一眼视力不好而引起

    手术后外斜视:即内斜视手术后过矫引起。

本病好发于儿童。

主要症状为眼位偏斜,当出现疾病、疲劳时斜视度增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孩子得了外斜视什么时候做手术合适呢

林健 副主任医师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眼科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神经支配因素:眼球集合与分开的神经支配失调可能是外斜视发生的原因。
  • 眼外肌组织结构异常:可能与眼外肌解剖结构异常有关。
  • 屈光不正: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可能影响调节功能。
  • 融合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可能与使眼睛能清晰分辨物体个数及轮廓的融合功能障碍有关。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共同性外斜视,需加以注意:

  •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
  • 母亲孕期吸烟史
  • 斜视家族患者

症状表现

本病的典型症状为眼位偏斜,当出现疾病、疲劳时斜视度增加,眼位偏斜的频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强光下喜欢眯一只眼睛,视物疲劳,较少出现弱视。

典型症状

  • 眼位偏斜:当一眼注视时,可见另一只眼向外偏斜。其频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

    斜视度会根据融合能力不同而发生变化,有时眼位可控制正位,疾病、疲劳及充分破坏融合时外斜视明显。

  • 强光下喜闭一眼:通过闭一只眼以避免重影及混淆视的发生。

  • 视物疲劳: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会出现眼痛、眼胀、头痛等症状。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复视:部分可能会出现双眼视物重影的症状。
  • 弱视和屈光不正:部分较小年龄患者可能会合并弱视和屈光不正。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双眼视功能破坏:如看物体没有立体感等。
  • 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共同性外斜视会影响美观,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如何预防

家长可在儿童 3 岁以后带孩子定期到眼科就诊,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及眼位的检查。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相关眼科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视力和屈光检查:明确有无弱视、屈光不正等。
  • 眼位检查:明确有无外斜视以及斜视的程度。
  • 眼球运动检查:明确有无眼球运动异常。
  • 双眼视功能检查:一般需辅助仪器,明确双眼视功能情况。
  • 其他眼科检查:除外眼部器质性病变。
  • 其他:对于突然出现双眼视物重影和外斜视者,需要进行MRI以及神经内科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

治疗方式

存在屈光不正或弱视者需要尽早矫正、提高视力。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 屈光矫正:需戴眼镜矫正。
  • 弱视治疗:存在弱视时,需积极治疗弱视。
  • 三棱镜治疗:适用于小度数斜视及复视者,可以考虑佩戴三棱镜。

手术治疗

清醒状态下外斜视出现时间超过一半以上、斜视度大,视疲劳症状明显且双眼视功能受损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包括: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截除术。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孩子得了外斜视什么时候做手术合适呢

林健 副主任医师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眼科

营养与饮食

  • 尽量少吃过甜过辣刺激性的食物
  • 多吃维生素 C 含量高的水果,还可以吃些鱼类、动物肝脏。

注意事项

部分术后可能复发,故需要定期监测视力、屈光度、眼位及双眼视功能变化。

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经及时正确治疗后,可以矫正斜视,改善双眼视功能。但术后有复发可能。

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双眼视功能破坏以及影响外观。

相关科普号

李晓清医生的科普号

李晓清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斜视与小儿眼科

1.3万粉丝109.3万阅读

于刚医生的科普号

于刚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眼科

2万粉丝1403.1万阅读

常枫医生的科普号

常枫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眼科

5311粉丝47.9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