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是指以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心理障碍。本病以焦虑情绪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心悸和呼吸困难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不安等症状。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具有家族病史的人,焦虑症的患病风险较一般人高,提示焦虑症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神经因素:神经递质是人体内的“快递小哥”,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当“快递小哥”的工作出现异常,可能导致焦虑症。
环境压力因素
- 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都可能成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冲突”。如果在成年后,因为某些相似经历或其他刺激而激活,也可能形成焦虑症。
- 学龄期时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孩子与父母相处太少、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被虐待和威胁等,都可能引起焦虑症。
- 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负面事件,也容易导致焦虑症发生。
- 焦虑症还可能与其他躯体疾病有关,如心脏病、糖尿病、躯体肿瘤等。
危险因素
- 焦虑症家族史
- 外伤或严重躯体疾病
- 不良的健康状况
- 长期压力的积累
- 应激性生活时间或创伤事件
- 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
- 药物或酒精的长期使用或误用
- 咖啡因和尼古丁等成瘾性物质
- 患者的个性及人格因素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心理症状
- 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患者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恐惧、紧张和不安,整天心烦意乱,仿佛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头上,内心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等症状。
- 焦虑症具有不同的疾病类型,其症状又有所不同。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虽然患者也知道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控制自己,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过分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惊恐障碍主要表现为复突发惊恐,随即缓解,间歇期有焦虑感觉。
躯体症状
- 神经系统:皮肤潮红、苍白、出汗、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口干等。
- 泌尿生殖系统:如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异常以及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异常。
- 呼吸系统:如憋气、窒息感、过度换气等表现,并可能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症状(如四肢麻木、手足抽搐等)。
- 心血管系统:除部分患者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极少数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其他检查没有异常。
- 胃肠系统:食欲不振,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等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行为症状
- 如坐立不安、面部表情不自然、四肢轻微震颤,肌肉紧张抽动、运动僵硬、气促、窒息感、哽噎感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睡眠障碍
- 肠易激综合征
- 抑郁症
如何预防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在生活中可以有计划的进行有氧锻炼,如快走、慢跑、骑车等,有助于舒缓身心。
- 面对生活和工作,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节自己,合理排解我们的消极情绪。
- 日常可以进行放松训练,能使身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
- 遇到困难或焦虑情绪,可以向合适的人倾诉,不要郁结于心。
- 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适当转移焦虑情绪。
- 如焦虑情绪明显且有其他系统症状,影响工作及生活,需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要拖延病情或是讳疾忌医。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精神检查及量表测评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精神检查:查看患者的一般表现、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行为、自知力、社会功能等有无异常表现。
- 量表测评:使用精神科专用的量表来评价患者是否有焦虑、严重程度等,例如,焦虑自评量表(SAS)。
-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便于排除诊断。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 疾病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
- 确定需要治疗的目标症状。
- 选择合适的药物。
- 开始治疗时,使用小剂量,逐渐增加到所需要的治疗剂量。
- 定期随诊,评估病情变化,并根据疗效变化和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来调整治疗方案。
- 适当时可以逐渐减量,直到停药。
- 整个治疗过程,患者需有较好的依从性,已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常用药物:
- 传统抗焦虑药: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及 5-羟色胺 1A 受体部分激动剂。
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很多种,国内比较常见是咪达唑仑、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氯氮卓和氯硝西泮。
5-羟色胺 1A 受体部分激动剂包括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 - 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等。
- 其他抗焦虑治疗药物:如 β-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
- 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药、调整药量及停药,不得自主服药、调药及停药!
心理治疗
- 心理治疗是指医生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
- 目前,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提高疗效、预防复发的目标。
- 适合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放松训练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常见疑问
问:焦虑症需要治疗多久?
答:药物治疗需巩固维持至少 1 年 ,有条件者需要配合后续定期心理治疗。
注意事项
- 日常生活中注意放松自己及情绪的变化,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控制及调节压力,增强心理弹性。
- 生活中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进行注意力转移。
- 学习处理具体问题的技巧,减少引起焦虑的现实因素。
- 遇到压力事件时,可以向合适的家人朋友倾诉,也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情感支持。
- 日常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训练,比如瑜伽或正念、冥想等。
-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少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 可以多食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 若有进食障碍或睡眠障碍,及时到医院就诊。
-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避免压力过大或情绪紧张。
- 如焦虑情绪明显且有其他系统症状,影响工作及生活,需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要拖延病情或是讳疾忌医。
预后
焦虑症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
如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病人不能被治愈,需要通过长期进行治疗控制症状。
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
常见疑问
问:焦虑症可以自愈吗?
答:持续时间 6 个月以上的焦虑症,通常很难自愈,患者需要前往精神科就诊。
焦虑症相关科普号

司维医生的科普号
司维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脑病科
95粉丝8944阅读

石华孟医生的科普号
石华孟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1.3万粉丝109.4万阅读

心脏血压血脂讲谈一一李明洲医生的科普号
李明洲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心内科
7628粉丝3196.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