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颈部肿块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颈部肿块的分类及临床特点颈部炎症、肿瘤、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表现为肿块,临床上较为多见,其中恶性肿瘤占有一定比例,所以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颈部按性质区分常见疾病有哪些?1、感染性疾病:(1)急、慢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2)坏死性淋巴结炎(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淋巴结结核(5)颌下腺炎(6)腮腺炎2、良性肿瘤:(1)甲状腺良性肿瘤(2)腮腺混合瘤(3)颌下腺混合瘤(4)血管瘤(5)神经鞘瘤(6)脂肪瘤3、恶性肿瘤:(1)甲状腺癌(2)恶性淋巴瘤(3)腮腺恶性肿瘤(4)颌下腺恶性肿瘤(5)淋巴结转移癌(6)白血病4、先天性疾病(1)表皮样囊肿(2)甲状腺舌管囊肿(3)鳃裂囊肿(4)舌下腺囊肿(5)囊状淋巴管瘤5、其他(1)结节病(2)沃辛瘤二、颈部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1.淋巴结结核(1)病史较长(2)早期有1-多枚肿块,呈串珠状,不痛全身症状;中期,肿块相互粘连或与皮肤粘连,肿块逐渐变软,皮色也转成暗红色,有低烧、盗汗等表现。后期,寒性脓肿会自行破溃,流出清稀脓液,内有败絮样坏死物、消瘦、乏力、脸色苍白(3)有结核密切接触史或本人有肺结核2.急性淋巴结炎(1)口腔、牙齿、咽喉、鼻有炎症病灶(2)起病急(3)发烧(4)淋巴结肿大,有红、热、痛(5)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细胞增多(6)抗炎治疗效果明显3.化脓性淋巴结炎(1)局部疼痛加重,淋巴结包膜化脓溶解破溃后,侵及周围软组织则出现炎性浸润块(2)浅表皮肤充血、肿、硬,此时淋巴结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3)脓肿形成时,皮肤有局部明显压痛点及凹陷性水肿;浅在的脓肿可查出明显的波动感(4)此时全身反应加重、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小儿可烦躁不安(5)白细胞总数急剧上升,达(20~30)X109(6)可并发毒血症、败血症,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7)临床上儿童的病情比成年人更严重,必须提高警惕。4.慢性淋巴结炎(1)好发于颌下淋巴结(2)常为单个体积较小,淋巴结活动、有压痛,但全身无明显症状(3)可持续较长时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反复急性发作。增生长大的淋巴结,即使原发感染病灶清除,也不可能完全消退。(4)口腔有原发炎症病灶,容易诊断,若原发炎症病灶痊愈,则鉴别较难,必要时可作活检鉴别。5. 坏死性淋巴结炎(1)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颈部、锁骨上窝、腋窝等部位的轻度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多见(3)可有一过性肝脾肿大及皮疹(4)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5)有的病人有高热,热型多呈驰张热(6)血象常有一过性血白细胞减少(7)局部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淋巴结活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8)病理呈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有大片坏死,周围组织细胞增多(9)本病女性多于男性。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自限性疾病,病程1-3个月,预后多良好(10)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确诊,即可应用激素治疗。中药治疗效果更好。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以上感样症状起病,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2)常见颈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左颈后淋巴结肿大更多见,淋巴结无红、热、痛,不化脓(3)白细胞多正常或增多,50%—90%为淋巴细胞,可见异型淋巴细胞,(4)嗜异性凝集试验80%—90%阳性(5)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的抗体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为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日不等,多数为10日。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前驱症状,其主要症状有(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驰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2)淋巴结肿大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直径1~4㎝,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徐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时间。(3)咽峡部 约半数患者有咽、悬雍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阻塞罕见。(4)肝脾肿大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脾肿大,大多在肋缘下2~3㎝,偶可发生脾破裂。(5)皮疹 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粘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6)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7.结节病(1)发病缓慢,常有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为自限性疾病,淋巴结肿大70%可以自行消失(2)肺和皮肤有病变(3)结核菌试验90%为阴性(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试验(ACE)阳性(5)结节病抗原试验阳性。8.转移癌(1)口腔、鼻、咽、喉、胸膜、肺、胃等癌症均可引起颈淋巴结转移,(2)淋巴结坚硬,无红、热、痛炎症现象,迅速长大(3)常可发现原发癌,活检容易诊断。9.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目前国际上统一分为二大类:非何杰金淋巴瘤,何杰金淋巴瘤。 (1)临床的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2)除有局部压迫,浸润邻近脏器所产生各种症状外,亦可有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发热,贫血及皮肤瘙痒。(3)按淋巴结受累的房围可分为4期。(4)血液学检查:NHL(非何杰金淋巴瘤)易并发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HD(何杰金淋巴瘤)绝少合并白血病。(5)淋巴结活检为确诊依据。免疫学有助于进一步分类。(6)淋巴管造影,肝,脾及骨骼扫描,胸腹腔CY。可以检查深部肿瘤。(作为分期的依据)先从颈淋巴结开始肿大,迅速进行性发展,可出现全身淋巴结高度肿大,但无红、热、痛的炎症表现,早期出现各种压迫症状,如压迫颈静脉,出现颈静脉怒张,颈部浮肿,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颈交感神经,出现Horner’sSyndrome,压迫喉反神经,出现声嘶或失语。淋巴网状细胞瘤(何杰金氏病):最先侵犯颈淋巴结,生长迅速,也可出现淋巴肉瘤的各种压迫症状,高热,肝、脾肿大,活检才能确诊。10.甲状腺腺良性肿瘤(1)多见于40岁以下的女性。(2)腺瘤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行,局限在一侧的腺体内,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组织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移动。(3)腺瘤生长缓慢,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4)乳头状囊性腺瘤有时可因囊壁血管破裂而发生囊内出血。肿瘤体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11.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1)常偶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由于病毒感染)(2)甲状腺肿胀,较硬,有压痛;疼痛常波及患侧耳,颞部。(体温升高,血沉增快。(4)病程约为3个月。愈后甲状腺功能多数不减退。(5)抗菌药物无效。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女性。(2)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对称。表面光滑,质较硬。(3)甲状腺功能多减退。12.甲状腺癌:病理分型(1)乳头状腺癌。(2)滤泡状腺癌(3)未分化癌。(4)髓样癌临床特点:(1)初期无明显症状。甲状腺内出现质硬而高低不平的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低。(2)晚期常压迫喉返神经,气管,食管,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压迫颈交感神经节表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等。(3)颈丛浅支受侵时,病人可有耳、枕、肩部疼痛。(4)局部转移常在颈部,出现硬而固定的淋巴结。远处转移多见扁骨(如颅骨,椎骨,盆骨)和肺。13.急性化脓性腮腺炎(1)常为单侧腮腺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2)早期,腮腺区有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 、疼痛(3)化脓、腺组织坏死期,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疼痛或跳痛,腮腺区以耳垂为中心肿胀更为明显,耳垂被上抬(4)炎症扩散到腮腺周围组织,伴发蜂窝织炎。皮肤发红、水肿、呈硬性浸润,触痛明显。可出现轻度张口受限,腮腺管口明显红肿,轻轻按摩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有时甚至可见脓栓堵塞于导管(5)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高达40℃以上,脉搏、呼吸增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 14.流行性腮腺炎(1)大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有传染接触史(2)常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发生,一般一次感染后可终生免疫(3)腮腺肿大、充血、疼痛,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5)急性期血液及尿淀粉酶可能升高。 15.慢性下颌下腺炎(1)病员的临床症状较轻,促使病员就医的主要原因是进食时的反复肿胀,疼痛症状并不重(2)检查腺体呈硬结性肿块,导管口可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唾液流出(3)涎石阻塞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并反复发作16.下颌下腺肿瘤(1)良性肿瘤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常系无意识中发现,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或成结节状。(2)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相混淆。(3)恶性肿瘤多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甚至浸润神经组织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4)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时出现舌痛及舌麻木,舌下神经受累时出现舌运动受限,伸舌时歪向患侧,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肿瘤侵及下颌骨骨膜时与下颌骨体融合一体而不能活动(5)侵及皮肤者,呈样板硬(6)部分肿瘤出现颈淋巴结肿大。17.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1)“腺淋巴瘤”的命名容易与恶性淋巴瘤相混淆,前者为良性肿瘤,后者为恶性肿瘤。(2)“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一个正确的病理性描述,但是较复杂,也容易与“乳头状囊腺瘤”相混淆(3)因此在修订后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学分类中,建议用“沃辛瘤”这一命名。沃辛瘤具有下列临床特点:(1)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6:1;(2)好发于年龄在40-70岁的中年人;(3)患者常有吸烟史,其发病可能与吸烟有关;(4)可有消长时,这是因为沃辛瘤由肿瘤性上皮和大量淋巴样间质所组成,淋巴样间质很容易发生炎症反应;(5)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能系该部位分布的淋巴结较多所致;(6)扪诊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7)肿瘤常呈多发性,约有12%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淋巴瘤。有些患者术后又出现肿瘤,不是复发而是多发;(8)术中可见肿瘤呈紫褐色,破面可见囊腔形成,内含干酪样或粘稠液体,易被误诊为结核或囊肿;(9)99M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具有特征性。(10)沃辛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由于肿瘤常位于腮腺后下极,可考虑作连同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切除的区域性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不同于挖除术,不会造成复发,但可保留腮腺导管及大部分腮腺的功能。术中应切除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18.腮腺混合瘤(1)多为良性,但有1/4左右可发生恶变,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2)肿块呈硬结节状,有时一部分发生而间有较软的结节,与皮肤或基底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3)生长缓慢,可十余年或数十年不发生变化(4)发生恶变,肿瘤可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5)晚期的恶性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出现淋巴结转移。19.腮腺癌(1)原发的腮腺癌较少见(2)癌肿与周围组织粘着不能移动,早期侵及面神经发生面肌瘫痪(3)侵及颞下颌关节,则严重影响咀嚼运动(4)早期出现出现淋巴结转移(5)晚期,覆盖的皮肤多溃破(6)病人都有剧痛。20.脂肪瘤(1)皮下脂肪瘤大多为单发性,是无痛性肿块,发展缓慢,具有以下特点(2)局限性隆起,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不太清楚,与皮肤有一定的粘连,活动度很小,质软,无压痛,有假性波动感,呈分叶状。21.纤维瘤(1)纤维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生,但多见于皮下,是一个无痛性肿块,大小不等,一般较小,很少超过2-3CM (2)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以推动,质地较为坚硬(3)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等症状(4)由于纤维瘤内含其他成分,可以有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硬纤维瘤等多种。22.神经纤维瘤(1)肿瘤呈多发性,一般可在皮下触及,大小不一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均无粘连;(2)沿神经干分布;(3)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在肿瘤数目不多的病人,皮肤色素沉着是诊断本病的一个重要依据。23.海绵状血管瘤(1)以静脉结构为主。肿瘤呈暗红色,大小不等,除在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生长外,亦可侵及肌肉及骨骼组织,内脏器官也可发生(2)其形态近似海绵、质软、加压后体积可缩小,松压后又能恢复原来大小。24.皮样囊肿(1)是先天性的。出生时就已存在,只是尚未完全长成,或者体积小而位置深,当时还没有发现。(2)囊壁由皮肤和皮脂腺、汗腺所构成。囊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和毛发等物。(3)由于它所处的位置比较深,贴于筋膜、骨膜上而且粘连较紧,因此外表不明显,表层皮肤正常,可以移动,但肿块不能移动。(4)皮样囊肿单个发生、圆形、质地较硬,似有弹性感。25.甲状舌管囊肿(1)初期囊肿很小,难以发现,少年期以后才易被发现(2)主要表现在颈前中线处有一硬结,无不适感,触之光滑、较硬,有弹性(3)可随吞咽和伸舌动作而活动。26.鳃裂囊肿(1)属先天性疾病,囊性肿块或有内口通向扁桃体窝(2)腮腺部位的腮裂囊肿来自第一腮弓发育异常(3)腮裂囊肿易继发感染,自发破溃 或切开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4) 瘘管外口可在耳垂到下颌角之间的任何部位,既胚胎第一腮裂所在的位置,经常从瘘口溢出 黄白色豆渣样物(5)有时伴有外耳,下颌骨畸形及咀嚼肌发育不足等27.胸腺咽管囊肿(1)出生后既有,儿童期既易发病(2)颈侧或颈前可触及球形,无痛的肿物,肿物大小不定(3)青春期囊肿常自行破溃,形成瘘管,瘘管外口大多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4)瘘管的分泌液颇似唾液,如果分泌不多,瘘管外口可暂时愈合,但不久又重新破溃溢液,如此周而复始。28.囊状淋巴管瘤(1)为一种多房性囊肿,囊壁甚薄(2)内容物为透明、微黄色淋巴液,柔软,有波动感(3)肿物透光,不易被压缩,亦无痛,界限常不清楚。
钮晓红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3月08日5101
0
1
-
对于颈部转移肿瘤有可能是哪些原发部位(下篇)
杜晓东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0月25日719
0
0
-
对于颈部转移肿瘤有可能是哪些原发部位(上篇)
杜晓东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0月25日756
0
0
-
颈部肿块有哪些检查手段?(下篇)
杜晓东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0月25日832
0
1
-
颈部长了疙瘩不要急
颈部疙瘩的发病原因很多,不一定是瘤子,也可能是炎症如淋巴结炎、结核、腮腺炎、颌下腺炎等,或者是先天畸形,瘤子有良性瘤和恶性瘤之分,良性瘤有甲状腺腺瘤、血管瘤等,恶性瘤有甲状腺癌、淋巴瘤、涎腺癌和转移癌等。脖子上发现一个疙瘩,病人及家属不要慌张,要及时带病人到肿瘤医院的头颈科或综合医院的耳鼻喉科、囗腔科、普外科就诊。 到医院就诊时,医生会首先判断是不是肿瘤;如果是肿瘤,要判断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如果是恶性肿瘤,要判断是原发瘤还是转移瘤。诊断明确后,考虑采取什么方案治疗最合适、最有效,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医生要反复考虑,争取方案最简单、最经济、创伤最小、效果最好。良性肿瘤和大部分恶性肿瘤都需要手术治疗,这也是确诊最重要的手段,许多恶性肿瘤还需要放疗和化疗。肿瘤的治疗一定要规范,首次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往往决定着整个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孟庆坤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8月08日2560
0
2
-
常见的颈部肿物介绍
一、颈部肿块分类颈部肿块较为常见,按病理性质,一般可将其分为炎症性病变、先天性疾患和肿瘤三大类:1.肿瘤①良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脂肪瘤等。②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在口腔、鼻咽部、甲状腺、肺、纵膈、乳房、胃肠道和胰腺等处)。2.炎症性病变急性、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软组织化脓感染、弓形体病等。3.先天性畸形甲状腺舌骨囊肿或瘘,鳃裂囊肿、淋巴管瘤、颏下皮样囊肿、血管瘤等。二、常见颈部肿块(一)颈部良性肿瘤:1.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细胞瘤,是神经鞘膜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单发。瘤体常偏心性生长,有完整的包膜。神经纤维瘤亦来源于施万细胞,还有部分的成纤维细胞成分,多为单发,多发者即为神经纤维瘤病。该瘤质地坚韧,无完整包膜但边缘光整。镜下载瘤神经分散贯穿于肿瘤组织中。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颈侧梭形肿块,无疼痛。颈交感神经节受压时可能出现Horner氏综合征。颈丛、臂丛神经来源的肿瘤触压时可出现放射性疼痛,以及触电感、麻木感。源于迷走神经的肿瘤触压时出现咳嗽、心律改变等。检查肿瘤可以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较为深在的肿瘤应行CT检查,了解肿瘤与颈部血管的关系。治疗为手术切除肿瘤。如神经纤维包绕肿瘤,手术中应尽量保留神经纤维成分,沿包膜内将肿瘤完整取出。手术有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2.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为副神经节瘤的一种,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的颈动脉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数生长缓慢,表现出良性肿瘤的特征,5%~10%属于恶性。颈动脉体瘤有时也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部分表现,可合并肾上腺肿瘤等其他肿瘤。本病主要表现为颈部下颌角下方无痛性肿块,多数生长缓慢,发生恶变或瘤体内变性者,短期可迅速增大。可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如压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出现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甚至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呛咳,压迫舌下神经出现伸舌偏斜,压迫交感神经出现Horner综合征,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等。少数患者合并颈动脉窦综合征,因体位改变,肿瘤压迫颈动脉窦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等症状。有的肿瘤可向咽部生长,检查时咽侧壁饱满、膨隆。因颈动脉体瘤附着于动脉鞘,故可向侧方移动,但垂直方向活动受限。部分肿块可扪及搏动和闻及血管杂音。颈动脉体瘤的最典型体征是Fontaine征:下颌角下的颈部肿块附着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肿块可水平方向移动少许,但不沿颈动脉方向移动。仅有颈动脉体瘤,一般可不做治疗。由于瘤体血供丰富,病变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出血多。需要治疗性手术的适应症有:(1)肿瘤生长迅速,临床怀疑恶变,且估计可切除者;(2)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恶性;(3)患者体质好,肿瘤瘤体较小;(4)肿瘤伸入咽腭部,影响患者吞咽、说话及呼吸者。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有助于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手术方式有肿瘤剥离术、肿瘤切除并血管重建术及肿瘤切除并血管结扎术。(二)颈部恶性肿瘤:1.恶性淋巴瘤:(包括淋巴细胞肉瘤、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肿大淋巴结常首先出现于一侧或两侧的颈侧区,散在、稍硬、无压痛、尚活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粘连成团,生长迅速,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并有发热、乏力、盗汗、贫血、消瘦等。血象检查对诊断虽有一定帮助,但明确诊断往往取决于淋巴结的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上可采用全身性化疗,可用MOPP、CHOP、COP等方案联合化疗。2.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颈部淋巴结丰富,收纳头颈、胸腹区淋巴回流。约占颈部恶性肿瘤的3/4。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锁骨上窝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可被推动;以后很快出现多个淋巴结,并侵及周围组织,此时,肿块呈结节状,固定,有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以致溃破,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物带有恶臭。转移癌的原发部位不同,其症状及体征又各有特点。原发于头颈部的转移癌,多分布于颈内静脉区淋巴结,表现为沿胸锁乳突肌周围淋巴结肿大,鳞状细胞转移癌一般甚硬;但少数可因组织坏死,液化而呈囊性,单个或数个,进行性增大,常与周围软组织粘连,终至固定,一般无痛,大多伴有原发癌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原发于胸腹及盆腔等处的转移癌,主要出现在左锁骨上区淋巴结,少数亦可在右锁骨上颈内静脉下或中区,个别可在颌下,上颈甚或颈后三角区出现,皆属晚期,多伴有原发癌所发生的症状及体征;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多见于50~60岁男性,转移癌部位不限,以颈中l/3以下至锁骨上区占多数,一般缺乏原发灶所产生的症状或体征。为寻找原发癌①首先可能的原发癌的症状,如鼻堵、听力障碍、食物通过不畅、胃肠症状、咳嗽等应予以足够重视,再做可能原发灶的确诊性检查。②从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推断原发癌。③从病理学诊断推断原发癌。上述方法仍不能确诊者,可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淋巴结摘除病理学检查,分化型甲状腺癌,从转移淋巴结的组织学所见多可确诊。鼻咽癌、舌根部癌多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癌与移行上皮癌。仅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证明为鳞状上皮癌者,多为肺癌、食道癌或子宫颈癌。证明为腺癌者,多为胃、肠癌与胰腺癌。已查明原发部位的转移癌,按原发部位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为控制继发癌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可以考虑采取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查找原发灶。一般治疗原则:(1)颈内静脉上区鳞状细胞癌尤其低分化癌转移,应考虑为原发鼻咽部的隐匿癌,按鼻咽癌进行根治性放疗。(2)颈内静脉中及下区较低分化的鳞状细胞转移,可考虑为舌根或梨状窝隐匿癌,行包括该区的根治性放疗;孤立的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转移,宜行颈淋巴结清除术。必要时,合并前述治疗。孤立的转移性腺癌或恶性黑色素瘤,均可考虑颈淋巴结清除术合并化疗。(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根据病理类型,考虑采用适当化疗或放疗。原发灶不明的颈内静脉区转移癌,特别是颈中及上区转移癌经上述治疗后,有20%~50%的患者可获3年生存率。少数5年以上生存。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治疗效果较好,腺癌甚差,尤其锁骨上转移性腺癌,极少长期控制。(三)颈部炎症性病变:1. 急、慢性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口腔、口咽、咽旁的化脓性感染。肿大的淋巴结常散见于颈侧区或颌下颏下区,多如绿豆至蚕豆样大小,较扁平,硬度中等,表面光滑,能推动,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急性炎症发病急,表现为颈淋巴结红、肿、热、痛,部分病人可伴发热、白血球升高,甚至颈部脓肿形成;慢性炎症者病程较长,肿大的淋巴结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增大缓慢。慢性淋巴结炎常须与颈部淋巴结核、恶性淋巴瘤、颈部转移性肿瘤进行鉴别,为了避免延误治疗,必要时应切除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急性淋巴结炎需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切开排脓。慢性淋巴结炎在去除原发病灶后,可随诊观察。2.结核性颈淋巴结炎:本病多为青年人患病,由人型结核杆菌直接或经血行进入颈淋巴结。多数病人有较长病史,因颈部肿块就医。初起无疼痛,呈多颗淋巴结肿大、散在性、可推动。随疾病发展可融合成团块、固定、不能推动,最后干酪样坏死,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发热、盗汗等症状可不明显,胸部X光片可能无结核病灶显示。结核抗体试验阳性,病理活检及细菌培养阳性可作出确诊。一旦明确诊断后,应进行正规、足量、全程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少数局限性可推动,而较大淋巴结,可以手术切除。形成寒性脓肿而未破溃者,可穿刺吸脓并注入抗结核药物,已破溃形成慢性脓性窦道者,可切开刮除并用抗结核药物换药。(四)先天性颈部肿块:1.甲状舌骨囊肿(瘘管):系未完全退化的甲状腺舌管或上皮所引起。好发于4月~7岁儿童,甲状舌骨囊肿通常是位于颈部中线、舌骨下,呈园形,直径约2-3厘米,表面光滑无压痛的囊性肿物。检查时囊肿固定,不能向上及左右推移,但吞咽或伸舌时肿块向上移动为其特征。大而浅表的囊肿透光试验阳性,较小的囊肿可扪到一条索带连接舌骨。在青春期,由于囊内分泌物潴留或并发感染,囊肿可破溃形成瘘管,瘘管可向上延伸,紧贴舌骨前后或穿过舌骨直达盲孔,由瘘口经常排出半透明粘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瘘管可暂时愈合而结痂,不久又因分泌物潴留而破溃,这样时发时愈,在瘘口上方可扪及一条向舌骨方向潜行的索带组织。治疗方法是将囊肿或瘘管全部切除,必须将囊肿或瘘管连同舌骨中段完整切除,并切除舌骨上方与其相邻的肌肉,直达舌根盲孔,方能保证不再复发。2.鳃裂囊肿(瘘管):鳃裂囊肿属于鳃裂畸形,是先天性疾病,由各对鳃裂未完全退化的组织发育而成。1932年Ascherson命名为鳃源性囊肿,广为大家接受并沿用至今。咽内及皮外两端均有开口者称为瘘管,仅一端开口者称为不完全瘘管(或窦道);若两端均无开口,仅为残留于组织内的上皮腔隙,因其内有分泌物储留,称为囊肿。三种病变可以互变。其临床形式多样;解剖关系复杂;易因误诊、误治致复发。鳃裂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出生至85岁均有报道,以30岁左右多见。瘘管多在婴儿期被发现,而囊肿则容易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生。鳃裂囊肿生长缓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偶然发现颈部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或时大时小。或为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细小瘘口,挤压时可有少许白色分泌物,也可触及条索状物向深部走行。鳃裂囊肿上皮可癌变。鳃裂囊肿容易反复感染,诊治不当容易复发,二次或多次手术引起瘢痕粘连,增加手术难度,更加难以根治,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可能导致焦虑等心理不适。完整切除囊肿及瘘管是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可暂观察。如有急性感染或脓肿形成,须引流脓肿,控制感染感后择期手术。3.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是一种淋巴管的良性过度增生。临床及病理上可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及囊性淋巴管瘤三型。淋巴管瘤多见于生后不久的婴幼儿,成人少见,男女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发生于腮腺区、颈后三角区,锁骨上区等。肿块为一种多房性囊肿,壁薄,腔较大,内含淋巴液,柔软,边界不清,与黏膜、皮肤无牢固性粘连,不易被压痛,皮肤颜色无改变。无感染性损害时,透明试验可透光。肿瘤生长缓慢,但自行消退极罕见。呼吸及咳嗽时包块张力加大,大的淋巴管瘤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障碍。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一般应在出生后1~2月内早期手术,以免囊状水瘤增大而浸润周围组织。如就诊较晚,水瘤较大不能完全切除时,残留部分囊壁须用高浓度碘酒涂擦,以破坏囊壁内膜,倘水瘤侵入纵膈或腋窝一期切除有困难时可分期手术。(本文转自王培松吉大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微信公众号文章)
韩晓晨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3月10日6310
1
4
-
27个癌症预警信号生命时报
27个癌症预警信号 生命时报 营养治疗专家在线平台 肿瘤并不都表现为肿块,它最初的迹象可能不那么明显。近日,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总结了不能忽视的癌症症状,建议大家予以重视。 1.颈部有肿块。可疑的颈部肿块既可能是肺、喉、甲状腺或乳腺癌的迹象,也可能是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和某些形式的皮肤癌。如果有吸烟、饮酒等风险因素,就要高度重视。 2.皮肤发黄。黄疸是指皮肤和眼睛发黄,由胆汁积聚造成,表明身体无法分解胆汁。黄疸是胰腺癌最明显的症状之一,也是胆囊癌和肝癌的早期症状。 3.疣或痣明显变化。疣、痣或雀斑的颜色、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可能是黑色素瘤的表现。 4.持续性胃痛或腹痛。你可能会认为腹痛只是消化不良或月经痉挛造成的。然而,如果不适感位于右上腹,可能是胆囊癌的症状。持续的胃痛也可能是白血病或食管、肝脏、胰腺、结直肠癌或睾丸癌的症状。 5.严重腹胀。卵巢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肝癌、子宫癌和乳腺癌都可能导致严重腹胀。如卵巢癌,不仅会长得很大,还会造成腹水,导致腹胀。 6.持续性头痛。癌症造成的头痛常是突然出现、每天发作、症状不随治疗而消失、越来越严重,且经常发生在早晨。脑癌、喉癌以及某些淋巴瘤、垂体肿瘤和其他扩散到大脑的癌症,都可导致头痛。 7.说话困难。口腔和脑瘤会影响说话,特别是额叶或颞叶部位的癌症,患者会失去基本的运动、说话和语言理解功能,难以说出物品的名称。 8.阴道异常出血。宫颈癌最常见的细微迹象是异常出血,包括两次月经之间的出血、月经量增加或绝经后出血。其他导致阴道异常出血的还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9.睾丸有无痛性肿块。睾丸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睾丸内的无痛性肿块。对男性来说,要意识到这种肿瘤往往不会引起任何明显不适,因此,要定期对睾丸进行自检。 10.疲劳、虚弱和嗜睡。白血病和脑瘤会引起疲劳。白血病患者的贫血会加重体力衰竭;脑瘤患者由于神经信号中断,也会出现虚弱和嗜睡。 11.慢性咳嗽。如果持续咳嗽超过3个星期,没有其他感冒或过敏症状,可能是肺癌或喉癌的早期迹象。白血病也会引起类似支气管炎或严重感冒的症状。 12.尿液里有血或血块。白血病、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肾癌都可能导致尿血。这种血(块)不总是鲜红的,有时像可乐的颜色。小便时有疼痛或烧灼感,要警惕膀胱癌。 13.排便习惯改变。这是结肠癌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如果长期便秘、腹泻或大便形状大小不一等,请及时就医。这种症状也可能是卵巢癌。 14.视力丧失。源于大脑或脊髓的癌症(或者已经扩散到那里)可能导致视力模糊、复视或视力丧失。病人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直到他们意识到身体一侧总是被撞或受伤。 15.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癌或宫颈癌可导致阴道分泌物异常。不同颜色或气味的持续性分泌物可能是坏死的组织。阴道分泌物的厚度、透明度周期性变化是生理性的,但苍白、恶臭、棕色或血色的分泌物可能是肿瘤的迹象。 16.呼吸短促。呼吸短促可能意味着白血病、肺癌。随着疾病的恶化,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呼吸短促(还有疲劳和虚弱),这是由于贫血造成的。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呼吸短促可能是由于肿瘤阻塞了气管或胸腔有积液。 17.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5公斤或更多,可能是癌症,最常发生在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肺癌和肝癌。 18.食欲下降。如果没吃多少就饱了,饭量下降很快,要警惕癌症。大部分癌症会影响食欲,胃、胰腺、结肠和卵巢癌会挤压胃部,让你感觉吃不下食物。 19.持续喉咙疼痛。没生病但喉咙始终疼痛,这可能是喉癌的早期表现。 20.声音改变。声音嘶哑可能是淋巴瘤、喉癌、肺癌、乳腺癌或甲状腺癌的症状,癌症扩散并压迫靠近喉咙的神经。 21.背痛。这种症状很常见,大多数不是癌症造成的,而由癌症引起的背痛意味着它已经生长、扩散,且很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 22.容易淤青。如果某个部位有过多的、无法解释的淤青,可能是白血病。 23.乳头有分泌物。除了哺乳或怀孕期,其他时候乳头有任何异常的分泌物都应由医生检查。乳头溢液是较为常见的乳腺癌症状。 24.反复发烧。体温在任何时候升高,都表明免疫系统正在与某种入侵者作斗争,可能是病毒、细菌或潜在的肿瘤。在罕见的情况下,发烧是白血病、淋巴瘤以及肾癌的早期症状。 25.溃疡不愈合。长期不愈合的口疮可能是口腔癌,应该立即治疗,特别是对于经常抽烟喝酒的人。有些皮肤癌可能会流血,看上去就像无法愈合的伤口。 26.口腔或舌头上有白色斑块。这可能是黏膜白斑病,如果不治疗可发展为口腔癌。吸烟或咀嚼槟榔等刺激口腔的习惯容易导致黏膜白斑病。 27.吞咽困难。这是最常见的食管癌症状之一,也可能出现在咽喉癌、胃癌或肺癌上。患者可能会感觉食物黏在喉咙里或噎住了。有这种症状的人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减少进食,或者改变饮食习惯,使吞咽更容易。
王景辉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3月01日1874
0
3
-
发现颈部肿块怎么办?
颈部肿块是临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它潜在的疾病谱很广,可以是很普通的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也可以是先天性疾病、原发于颈部的良恶性肿瘤,甚至是由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恶性肿瘤;其严重程度因疾病而异。一旦发现颈部肿块,应该考虑几个重要因素:一、年龄 一般来讲,婴幼儿的颈部包块以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为多见,这种情况其实是机体对对感染(病毒感染等)的正常反应,发病初期多有局部酸痛,多在感染发生后才被发现,位置主要长在颌下区和颈后区,质地软,活动;其次是先天性疾病,包括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以及各种先天性囊肿;恶性肿瘤比较少见。 青少年时期颈部肿块则炎症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机会接近,颈部慢性淋巴结炎多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无痛,无发热,皮肤表面一般无明显凸起,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少数炎症性颈部肿块为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引起,如结核,它以无痛性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淋巴结活动度好,有时多个肿块呈串珠状,病程较长,抗感染治疗无效。尚应该注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主要是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癌、淋巴瘤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部肿块的疾病谱逐渐向恶性疾病倾斜,老年患者应首先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二、部位 颌下区和颈后区的肿块一般以炎症多见,而先天性囊肿多数在颈前正中线上或上颈部且质地软、进展慢。颈部气管两侧包块且随吞咽活动者多为甲状腺肿块。上中颈部发展较快(3个月内)且质地硬的无痛性包块应考虑头颈部肿瘤转移而来,下颈部转移癌则多数来源于锁骨以下器官,比如食管、肺、肝、胃、肠等。 颈部肿块就诊最好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首先会询问病史,包括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及有无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颈部非甲状腺肿块还有一个“三七”规律:发病7 天,多为炎症性病变;发病7 月,多为肿瘤性病变;发病7 年,多为先天性病变。医生会做颈部触诊,检查耳鼻咽喉和口腔,甚至胸腹部等部位。急性炎症性肿块多有压痛,良性肿瘤性肿块质地软或中等、活动度好,恶性肿瘤性肿块多表现为无痛、质地硬、活动度差。抽血检查可以提示某些疾病;除此之外,彩超这种无创检查也是必须的,它能了解肿块的性质帮助辨别原发疾病;必要时颈部CT可以以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和血供,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彩超介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创伤小,能进一步缩小筛查疾病谱,甚至能明确诊断。如果前述检查都不能明确诊断则应考虑手术切取活检。 考虑为转移性恶性肿瘤者,应检查耳、鼻、咽、喉等处,寻找原发病灶。 先天性颈部肿块和良性肿瘤性颈部肿块,以手术切除为主;炎症性颈部肿块以抗炎治疗为主,结核性肿块须进行抗结核治疗;原发恶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病理性质,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继发恶性肿瘤应积极寻找原发灶,根据原发病灶性质,采取相应治疗。
黄郁林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2月07日3005
0
1
-
颈部肿物鉴别——腮腺炎性肿大
一、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引起腮腺急性肿大的最常见疾病。 特点:90%的患者是5~15岁少年,好发于春季,多有接触史。潜伏期在2周左右,腮腺肿大为主要征象。一般先从一侧开始,2~4天后另一侧随之肿大,双侧同时肿胀亦非少见。70%的病例累及双侧腮腺。腮腺呈弥散性肿大,具有触痛。触诊时质地较软,无明显界限。导管口微红,唾液分泌减少,但无脓液流出。腮腺肿胀开始常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病程约8~10天。预后可获终身免疫。治疗不及时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及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血象近于正常,淋巴细胞可相对升高。70%以上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升高。鉴别诊断: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全身症状明显,腮腺区肿胀,并有自发痛。口内检查:导管口红肿,压迫腮腺有脓液从导管口流出。大多数为单侧受累。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白细胞比例显著上升,核左移。2,腮腺淋巴结炎:病情较轻,仅局限于腮腺的某一部位,不会引起腮腺的弥散性肿大,口内及面部多存在感染病灶。3,过敏性腮腺炎:常有其他过敏史。肿大突然,消退快速。肿大的腺体触之松软,无痛。涎液清凉,培养多无细菌生长。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肿胀很快消退。Pearson认为腮腺的肿大是由于过敏原刺激引起导管的平滑肌痉挛,使涎液排除受阻所致。 处理: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给予抗病毒药及对症治疗。 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系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肺炎双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常造成腮腺的急性肿大。 特点:多发生于长期禁食、卧床、体质衰弱以及腹部外科手术后的中老年患者。感染途径系导管的逆行性感染。一般为单侧腮腺受累。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具有明显的红、热、肿、痛表现,全身中度症状严重。口内检查见:导管口红肿,压迫腮腺有脓液流出。当形成腮腺脓肿后,腮腺区出现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中性白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伴核左移。如患者极度衰弱时,白细胞总数升高不明显。鉴别诊断:1,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5~15岁儿童,有传染接触史,多累及双侧腮腺。导管口无明显红肿,无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急性期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升高。病程8~10天。 2,咬肌或颌后间隙感染:临床表现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相似,具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嚼肌间隙感染脓肿以下颌角前上为中心;颌后间隙感染以耳垂下后为中心。上述感染多发生于青壮年,来源于牙源性感染,具有明显的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无炎症表现,无涎液停滞及脓液流出表现。 处理: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抗炎及支持疗法。一旦有脓肿形成,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三、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引起腮腺慢性肿大的最常见病变。主要病原菌是绿色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涎石、异物或导管瘢痕挛缩以及重金属中毒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但发病的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特点: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多不明确发病时间,常因急性反复肿胀而就诊。病变多累及双侧腮腺。自觉症状主要是腮腺肿大伴轻微疼痛不适,口干、口臭,口内有咸味液体流出。触诊可扪及肿大的腮腺轮廓,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导管口轻微红肿,压迫腺体可自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状”唾液,有时为脓性分泌物。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 腮腺造影检查见:主导管粗细不匀,有的扩张变粗变形,形似腊肠;分支导管扩张或腺泡被破坏,小脓腔形成,造影剂成团状聚集,形似针头大或较大的雪花状或葡萄状阴影。 鉴别诊断: 1,良性腮腺肥大:系腮腺腺泡增大,常有不适感觉,似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但无炎症体征。造影检查仅见腺体增大,导管系统正常。 2,腮腺区肿瘤与瘤样病变:无慢性腮腺炎病史,导管口正常,导管内不能挤压出黏稠或脓性液体,腮腺造影有腺体受压、导管移位或导管和腺实质破坏等表现。Sjogren综合征的造影表现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极为相似,从造影所见区别二者是极其困难的,然Sjogren综合征患者多有全身症状。 处理:给予抗炎或导管内注药等保守治理,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四、腮腺结核 腮腺结核可分为腮腺淋巴结结核与腮腺实质结核两种类型。前者临床上多见。 特点:多见于20~40岁成人,女性较男性多见。大多数患者无结核病史。 腮腺结核最常见的部位是在耳屏前、耳垂后下、胸锁乳突肌乳突附着部前缘的腮腺后下极,以肿块的形式出现,呈枣样或核桃样大小,无痛或微痛。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导管口无异常,流出正常涎液,腮腺造影造影可见导管受压移位。腮腺实质结核,局部肿痛,导管口可有稀薄脓液样分泌物排出,腮腺造影可见碘油池。 鉴别诊断: 1,腮腺混合瘤:与腮腺淋巴结结核难以鉴别。混合瘤多以耳垂为中心肿大,呈结节状、质地硬。淋巴结结核形成冷脓肿后,其中心部柔软,并易于溃破。穿刺行细胞学检查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2,腮腺恶性肿瘤:腮腺实质结核患者局部具有肿痛,少数病例发生面瘫现象,造影可见碘油池,酷似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导管口分泌物的异常与否可作出鉴别。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处理:手术治疗,辅以抗结核药物。 五、罕见病变 1,腮腺淋巴结炎:又称假性腮腺炎,多位于耳前区,一般不超过2cm直径大小,面部及外耳道常同时存在感染病灶。导管口正常,无涎腺分泌功能障碍。 2,放线菌病:在腮腺区表现为慢性局限性肿块,质地呈木板状硬度,破溃后形成瘘管,分泌物可见“硫磺颗粒“,镜检可发现放线菌。 3,猫抓病:病原疑是病毒,由猫接触传染,眼结膜被认为是病原入侵口。临床表现以肉芽肿性结膜炎和腮腺肿大为特征。 4,葡萄膜腮腺热:由滤过病毒引起。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有:腮腺肿大,质硬伴疼痛;双眼葡萄膜炎,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轻度低烧;局部淋巴结受累。常有自限性。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0月04日4067
0
0
-
颈部肿物鉴别——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占腮腺肿瘤的23.64%(1985年),主要来源于腺上皮。多数有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之分。腮腺的低度恶性肿瘤在临床上与良性肿瘤差别甚微,在出现麻木、疼痛、面瘫等症状之前,很容易造成误诊。一、黏液表皮样癌 黏液表皮样癌占涎腺肿瘤的10%,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多发生于腮腺及腭部小涎腺。 特点:1,发病年龄多见于30~50岁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多。2,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呈缓慢生长,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多发生一侧腮腺。肿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部分位置可扪及囊性感。此现象为局部形成了粘液池所致。 3,高度恶性的黏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常有疼痛。多属实质性,边界不十分清楚,呈弥散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累及面神经出现面瘫,破坏腮腺出现涎瘘。 4,腮腺造影表现为侵蚀破坏。导管有缺损中断,管壁不光滑,具有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形成碘油池的改变。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多形性腺瘤相鉴别,尤其是低的恶性的黏液表皮样癌与其酷似,有时很难作出鉴别。黏液表皮样癌易发生囊性变,仔细触诊常可扪及硬软不等的质地,此特点可与多形性腺瘤相鉴别。然而当肿块位置较深在时,致密的腮腺嚼肌筋膜常掩盖上述特点,故需术中作冰冻切片才能确诊。高度恶性的黏液表皮样癌引起疼痛、面瘫等症状后,虽应确定其恶性性质,但难以确定肿瘤类型,多依赖于组织血诊断。 处理:主要是手术治疗。对低度恶性者,宜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除术。对高度恶性者,应行选择性颈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 二、恶性混合瘤 恶性混合瘤亦称恶性多型性腺瘤。恶性混合瘤在涎腺肿瘤中占2%~7%(1989年)。主要发生在腮腺,其次见于腭部。 特点:原发的恶性混合瘤不多见。多数病例是由于混合瘤恶变所致。由腮腺混合瘤恶变者,有长期存在混合瘤的病史,病程长,近期出现生长加快、面部麻木、疼痛或面瘫等恶性变体征。原发的恶性混合瘤病程短,迅速出现上述体征与症状,肿瘤易发生早期转移,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外,尚可沿血循环转移至肺、脑、骨、皮下等处。 鉴别诊断:有混合瘤病史者,出现恶性变体征后,临床上易与其它病变相鉴别,原发的恶性混合瘤多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 处理:主张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包括腮腺、面神经、下颌升支及周围软组织。有淋巴结转移时可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不主张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三、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4%。在腮腺的恶性肿瘤中,是仅次于黏液表皮样癌的常见病变。 特点:平均发病年龄45岁,性别无明显差异。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更多见侵犯面神经,并早期即发生疼痛症状。在Friedman 报道的35例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中,10例有面神经麻痹。瘤体大小一般为2~4cm直径,呈圆形或结节状,质地较硬,易侵犯邻近组织而表现为固定性肿块。易循血道转移。鉴别诊断:早期应注意与腮腺混合瘤鉴别,腮腺造影具有恶性肿瘤特征时可排除混合瘤的诊断。早期疼痛以及易侵犯面神经的特性可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作出初步鉴别。最终诊断依靠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处理:局部广泛切除,不主张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四、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曾被认为是良性肿瘤而称之腺泡细胞瘤。 90%的腺泡细胞癌发生于腮腺,多位于腮腺浅叶及其下极。双侧腮腺受累亦有报告。女性的发病率似较男性为高,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腺泡细胞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后预后良好。 五、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 发生于腮腺的其他恶性肿瘤,常见的包括有:腺癌、乳头状囊腺癌、产黏液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转移癌等。其临床表现早期多为无痛性肿块,侵犯面神经及周围组织后引起相应的症状。上述各类肿瘤的临床表现相互间无明显不同,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0月04日2798
1
3
颈部肿物相关科普号

魏博医生的科普号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
956粉丝94.4万阅读

王琪医生的科普号
王琪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2万粉丝175.8万阅读

饶文胜医生的科普号
饶文胜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普外科
130粉丝4.2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李超 主任医师四川省肿瘤医院 头颈肿瘤外科中心
甲状腺癌 144票
甲状腺瘤 78票
口腔颌面部肿瘤 19票
擅长:甲状腺及头颈部各类肿瘤微创,功能保全性外科和综合个体化治疗。精通甲状腺肿瘤微创外科,率先开展腔镜辅助下微创体表无疤甲状腺美容外科兼顾肿瘤根治及颈部美观,腮腺肿瘤功能性外科治疗,口腔癌联合根治及一期形态及功能修复重建,保留喉功能的喉部分切除术等;特别擅长甲状腺肿瘤和疑难颈部肿块的诊断、鉴别及功能保全,微创外科治疗。 -
推荐热度4.9孙国华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头颈外科
甲状腺瘤 150票
甲状腺癌 99票
口腔颌面部肿瘤 6票
擅长:头颈部常见肿瘤:甲状腺、唾液腺、口腔、喉咽、喉肿瘤、软组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
推荐热度4.8刘雨竹 医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胸部及肿瘤外科
颈部肿物 5票
先天性肺囊性病 4票
纵隔肿瘤 4票
擅长:熟知各小儿肿瘤(肾上腺、肾脏、胸腔、纵隔、盆腔及皮肤肿瘤)先天性肺囊肿、先天性肺隔离症、膈疝、膈膨升等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管理。联合多学科针对小儿恶性肿瘤制定系统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