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常表现为看到或听到实际不存在东西,相信实际不属实的事情,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 11学术/新进展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
-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 脑内结构改变:负责信息传递的神经递质(大脑中的一种重要化学物质)存在异常。
- 妊娠和分娩因素:包括低出生体重、早产、新生儿宫内窘迫等。
-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亲人离世、重大事件打击、药物滥用等。
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 直系亲人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 母亲孕期有过营养不良、病毒感染或服用过某些药物。
- 罹患其他精神疾病,比如妄想症等。
- 酗酒。
- 药物滥用,如长期服用致幻剂、大麻等药物,可能会增加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
阳性症状:指出现异常心理过程。
- 幻觉:表现为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并不存在的事物,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比如听见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听到有人在议论或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等。
- 妄想:绝大多数时候描述出来的思维内容明显与事实不符,但本人却坚信不疑。
- 思维混乱:表现为思维缺少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叙述内容抓不住重点,过多地倾诉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紧要的内容,让人听不懂等。
- 怪异行为:表现为一些重复、持续的古怪行为,旁人无法理解。比如脱衣、脱裤等。
- 紧张症行为:包括紧张性木僵(持续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对周围环境刺激不起反应)、紧张性兴奋(突然出现冲动行为)、模仿语言、重复语言等。
- 情感不协调:为一点小事极端暴怒、高兴或焦虑,或表现情感倒错(高兴的事情出现悲伤,悲伤的事情出现愉悦),或持续地独自发笑等。
阴性症状:指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具体体现在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
- 意志减退:初时可表现为对前途没有打算、没有追求、无所事事、个人卫生懒于料理,随着病情加重可表现为终日卧床少动、孤僻不合群、行为被动,甚至生活难以自理。
- 情感迟钝:表现为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也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 思维内容和言语贫乏:表现为言语交流减少,回答问题内容空洞、简单,严重情况下几乎不主动说话。
- 快感缺乏:主要表现为对于即将参与的活动缺乏兴趣。约有一半的患者有此症状。
- 拒绝社交:表现为很少与家人亲友来往,难以体会到亲情与友爱,不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焦虑、抑郁。
- 激越症状:主要表现为暴力攻击及自杀行为。
- 认知功能障碍:缺乏对其自己精神状态的正确认识能力等。
- 缺乏自知力:自知力即自己判断自己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能力。
如何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之前,早期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表现、改善长期的预后。坚持治疗也能帮助预防精神分裂症疾病表现的复发或恶化,一般人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发病可能:
- 严格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避免药物滥用:如需要服用具有影响精神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调整剂量及停药,坚决不能使用致幻剂等药品。
- 如生活中遭受重大打击,需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疏解,如运动健身、找朋友家人倾诉等,必要时可以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精神状况评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精神心理评估
- 精神检查:如果患者配合度高,通过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仔细、全面地检查,包括一般表现、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疾病诊断。如果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就只能大概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包括外表、言语、面部表情、情感反应、动作与行为等。
- 量表测试:通过量表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辅助诊断,包括简明精神病性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群量表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等,用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躯体疾病,帮助排除由于躯体疾病而引起的精神神经症状。
影像学检查
包括脑电图、脑部 CT、头颅核磁共振(MRI)等检查,主要也是用于排除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神经症状。
治疗方式
治疗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电抽搐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往往是有效治疗的基础,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基石,常用药物为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大脑递质,有助于控制症状发作,主要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 又称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价格较低,但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泌乳素升高、抗胆碱作用、直立性低血压、嗜睡等。
- 常用药物:包括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药物。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 又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作为目前临床应用首选,较第一代药物有不良反应较轻的优点,而且不仅对于阳性和阴性症状等都有一定疗效,还对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常用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氨磺必利、阿立哌唑等
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药、调整药量及停药,不得自主服药、调药及停药!
电抽搐治疗
改良电抽搐治疗
适应证:
- 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
- 明显的自责自罪心理倾向。
- 极度兴奋躁动,有冲动、暴力行为。
- 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
-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
禁忌证:具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人群以及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
治疗方式: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给予电刺激,并给予静脉麻醉及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使抽搐发作不明显。
常见疑问
问:抗精神病药物需要服用多长时间?
答:在临床上,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活处境,作出是否继续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的决定。
多数临床专家认为,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有效治疗剂量的疗程应该在病情缓解后持续 1 年,以后缓慢逐渐减量。有停药后复发史和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是需要更长时间维持治疗的,对于复发患者,维持时间 2~5 年;对于多次再发患者或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的患者,应终生维持治疗。
问: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消失后就可以停药了吗?
精神分裂症对于多数患者来言,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而分裂症本身也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假如症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病情反复发作,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的精神功能偏离正常越远,治疗难度越大。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症状消失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维持期治疗,以巩固疗效及减少复发率。
注意事项
- 日常生活中切忌滥用药物,因药物滥用会增加精神分裂症发病可能及促使症状反复。
-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抑郁和压力,维持健康身心。
- 采取合理的方式减轻压力,如运动、向朋友倾诉、培养兴趣爱好等,有效的减轻压力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发病及复发的风险。
-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心情以及减缓压力。
- 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不挑食,多吃青菜及水果,避免高盐、高糖、高脂饮食。
- 生活中严格戒烟戒酒。
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结局难以预测:
由于治疗方法的进展,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研究显示,初次发作后如能得到有效治疗,4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痊愈、症状彻底缓解或仅残留轻微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特征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将近半数患者在平均 6 年的随访期间会有明显的改善。病程的变化在疾病的前 5 年最大,之后则进入一个相对的平台期。
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
- 女性
- 已婚
- 初发年龄较大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 病前性格开朗
- 人际关系好
- 职业功能水平高
- 以阳性症状为主症
- 症状表现中情感症状成分较多
- 家庭社会支持多
- 家庭情感表达适度
- 治疗及时、系统化
- 服药依从性水平维持较好
常见疑问
问: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多吗?
答:精神分裂症易复发,常规治疗下,一年复发率 50%,五年复发率 80%。
精神分裂症相关科普号

李强医生的科普号
李强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心理卫生科
203粉丝4808阅读

胡号应医生的科普号
胡号应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
753粉丝14.5万阅读

廖峥娈医生的科普号
廖峥娈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精神卫生科)
321粉丝3.1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
- 11 学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