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因性反应

(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

就诊科室: 精神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预后

介绍

急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一般遭遇刺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数日至一周内缓解,部分可至 1 个月。

症状因人而异,最初表现茫然,然后出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过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应激源:也就是重大的创伤性事件。

  • 易感素质
    内在因素:遗传特征、神经可塑性差异、精神障碍家族史、不良的心理应付方式。

    外在因素:童年的精神创伤、社会支持系统、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等。

  • 心理保护系统:无论是经济上、人际上还是社会保障体系,都有利于帮助个体降低应激反应。但过多或过少的支持和保护都是不利的,过度保护会降低自身的抗压因素,缺少保护肯定也是创伤的重要因子。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发生急性心因反应,需加以注意:

  • 有创伤暴露史者
  • 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史者
  • 有精神障碍病史者(包括抑郁焦虑)
  • 有家族遗传史者
  • 有不良的心理应付方式者
  • 社会支持程度低者
  • 年龄小者
  • 容易出现分离症状者

症状表现

一般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一系列症状。

症状因人而异,最初表现茫然,然后出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过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

  • 恐惧、无助,茫然无措,甚至呆若木鸡,意识和注意范围变窄。
  • 不能领会外界刺激,对于亲人的询问或呼唤不能回应。
  • 不能主动地观察周围环境并作出相应的反应,麻木,冷漠,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
  • 定向障碍,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甚至暂时认不清人。

后期症状

  • 出现分离性木僵,如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对创伤事件部分失忆。
  • 出现激越性活动过多,如发脾气、兴奋、逃跑等。
  • 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
  • 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会出现下列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 创伤性体验以梦境、回忆、幻觉、图像等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持续的负面情绪,感到心情压抑、焦虑、无法体验快乐、幸福或爱的感觉。
  • 回避和事件相关的记忆、感觉、情景、物体等。
  • 睡眠紊乱,难以入睡或容易醒。
  • 愤怒、爱发脾气,骂人、摔东西,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等。
  • 有些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思维联想松弛、片段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焦虑抑郁,甚至达到精神病的程度。

并发症

如果急性心因反应迁延不愈,常会引发下列并发症:

  • 焦虑、抑郁、酒药依赖等精神疾患。
  • 可能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 可促进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疼痛等心身疾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平时加强心理科普知识学习,包括积极解决问题、增强自尊、培养独立性、体验幸福感、培养主动精神和幽默感、拥有健全的认知方式、恰当的情感反应、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 在经历重大应激性事件后,尽早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身体状态及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异常。
  • 量表检查:用于评估心理状态,如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
  • 物理检查:如眼动检查、红外热成像脑血流图、心率变异趋势图等,有助于了解脑功能状态。

治疗方式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围创伤期的恐惧,阻止应激反应迁延、恶化,加速康复。

心理危机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治疗,创伤事件发生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多数患者经自我调整或危机干预能恢复正常,病情严重或有合并症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合并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 心理治疗时机: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是进行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应激持续,可以在几周内进行。一般认为 6 周以后进行,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 心理治疗作用
    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帮助重建安全感。

    在客观危险结束和主观恐惧消退后允许情绪宣泄,有持续的惊恐或感到有罪的人允许宣泄,减少对超出个人控制能力事件的个人责任感,帮助个体对创伤的强烈情绪反应正常化。

  •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有心理急救、心理疏泄、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等。

药物治疗

  • 第 1 周内应激症状持续存在者或病情严重者
    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奈法唑酮等。

    有研究证实上述药物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效果均优于安慰剂,但尚无研究证实究竟哪个药物效果最好。

  • 创伤暴露时心率持续升高,极度惊恐者
    可以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哮喘、心率慢、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本药疗效尚无一致结论,有研究显示创伤后 6 小时内应用普萘洛尔可在 3 个月的时候降低应激反应。但也有研究未发现这疗效。

  • 睡眠异常者
    小剂量曲唑酮可以改善睡眠。

    哌唑嗪可以减少梦魇和睡眠紊乱。

  • 应激后焦虑、抑郁者
    一些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虑、抑郁症状有一定改善,并且可以作为抗抑郁剂的增效剂使用。

其他治疗

  • 生物反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身心平衡,缓解紧张、躯体不适症状。
  •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应激后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治疗频率、疗程、部位等尚无统一标准。
  • 冥想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 游戏疗法:7 岁以下的儿童无法清晰地进行语言表达,所以游戏疗法更加适合,通过操控游戏中的目标物体来表达创伤性体验。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PTSD(延迟性心因反应)的处理与治疗

潘振山 副主任医师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精神科

注意事项

  • 平时应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以消除疲劳、缓解焦虑。
  • 合理健康的饮食,避免应激过程中能量消耗太多、身体耗竭。
  • 进行有氧运动,释放压力,舒缓心情。
  •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增强自尊、自信。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寻求支持。
  • 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娱乐活动,能转移注意力、提高情趣,增强适应能力。
  • 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方法,如:听轻松的音乐、做深呼吸、瑜伽、静观、正念等,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平复焦虑。
  • 避免通过吸烟、酗酒、吸毒、毁物等不良方式发泄情绪。

预后

多数患者在去除应激源后症状能够快速减轻,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2~3 天后症状也能有所减轻,经过自我调整或急性期危机干预可以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个别患者症状迁延难愈,或共病抑郁、焦虑、物质依赖等其他精神问题。

相关科普号

潘振山医生的科普号

潘振山 副主任医师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精神科

223粉丝78.9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