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什么是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面部深部组织间隙中的感染。它往往源于牙齿或口腔的感染灶,并可沿着肌肉筋膜间隙迅速扩散。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感染可能沿着颈部筋膜间隙向下扩散,进入纵隔,导致纵隔脓肿。纵隔是位于胸腔中央、两肺之间的区域,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和食管等重要结构。当感染波及纵隔时,可能引起胸痛、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脓毒血症,危及生命。图片来自网络下面我们从病因、症状、常见感染间隙、危险性及并发症、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是什么原因导致感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最主要的病因是牙源性(来自牙齿)的感染 。简单来说,牙齿发生感染后,细菌可突破牙槽骨,蔓延到周围的软组织间隙,引发深部的脓肿或蜂窝织炎。此外,外伤或邻近组织的感染有时也会导致间隙感染。具体包括:• 牙源性感染:这是最常见原因 。例如,龋齿(虫牙)如果未经治疗,会造成牙髓感染和坏死,进而形成根尖周脓肿 。这些脓肿可能突破骨质进入肌肉筋膜间隙,引发间隙感染。牙周炎(牙齿周围组织感染)或智齿冠周炎等也可成为感染源。一旦细菌通过患牙的根尖或周围组织进入深部空间,就会在间隙内迅速繁殖,形成脓肿。牙源性感染在成人深部颈部感染中是最主要的原因 。• 创伤或手术后感染:面颌部的外伤(例如面部被锐器刺伤、拔牙后伤口感染等)也可能成为诱因。如果伤口处理不当或细菌侵入伤口深部,可能在口腔颌面的筋膜间隙内形成感染灶。特别是拔牙术后如果发生感染,细菌可能循手术区域进入深部组织,引发间隙感染。• 邻近器官感染蔓延:虽然少见,但有时口腔周围其他部位的感染也会波及颌面间隙。例如,下颌下淋巴结的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炎)可能穿破包膜扩散到颌下间隙 。又如扁桃体周围脓肿、唾液腺(如腮腺)化脓感染,严重时也可能突破局部组织间隙,蔓延到颌面部深层。但相较于牙齿感染,这些因素引起间隙感染的概率要低得多 。总结来说,牙齿感染是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头号原因。一颗小小的病牙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成为深部严重感染的源头 。其他因素(外伤、手术、邻近感染)虽然也能致病,但相对少见。了解病因有助于我们在源头上预防此类感染。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症状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一般来说,患者会经历从局部牙痛发展到面颈部肿胀、再到全身症状的过程 。常见症状包括:图片来自网络• 牙痛和不适:在深部间隙感染形成之前,患者通常先有患牙的疼痛或不适 。这可能是持续的牙龈肿痛或牙齿咬合痛。一些患者描述在感染早期有1~2周逐渐加重的牙痛 。这段时间里,咀嚼食物可能会诱发痛感,使进食变得困难 。如果疼痛严重,患者的睡眠也会受到影响,情绪和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面部或颈部肿胀:随着感染从牙齿蔓延到周围间隙,局部出现肿胀是标志性表现 。肿胀部位取决于感染的间隙(详见下文常见感染间隙部分)。皮肤表面常见红、肿、热、痛,即典型的炎症表现。肿胀可能导致面部不对称,严重时颈部轮廓也会改变。发展过程通常是先有局部硬肿块(蜂窝织炎阶段,触摸时较硬、压痛) ,随后可能软化形成脓肿(触摸有波动感)。面部肿胀不仅影响外观,还会限制面部表情和颈部活动,严重者低头、转头都会痛苦。• 张口受限(难以张口):如果感染累及咀嚼肌附近的间隙,例如咬肌间隙或翼下颌间隙,患者会出现张口困难(医学上称为“牙关紧闭”或“三叉”症状之一) 。这种症状是因为炎症侵及咀嚼肌群,导致肌肉痉挛和疼痛。患者可能只能勉强张开口容下一根手指宽度,进食、说话、刷牙都会因此受限。张口受限的发展可从轻度僵硬逐渐加重到几乎不能张口,给日常进食和口腔护理带来极大困难。• 咽喉痛和吞咽困难:当感染扩散至口咽部附近(如咽旁间隙),患者会感到喉咙痛、吞咽疼痛(医学上称“吞咽痛”) 。严重时甚至吞咽困难,连喝水吞咽口水都觉得艰难。吞咽困难使患者进食摄水明显减少,可能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并增大误吸风险(吞咽困难时食物易呛入气管)。• 流涎和言语含糊:口底区(如舌下间隙)感染会造成舌头抬高、口底肿胀。患者可能不停流口水(因吞咽困难,唾液无法正常咽下) 。同时,舌头的活动受限,会导致说话含糊不清。这些症状在社交和进食时都带来不便:患者因为不断流涎可能需要随时擦拭,讲话也难以被他人听懂,严重影响日常沟通。• 呼吸困难:这是危险的信号,提示感染可能压迫到气道。当下颌下、舌下等间隙严重肿胀时,舌头和软组织可能向后推移,阻塞呼吸道。患者会感到喘憋、呼吸不顺,甚至出现吸气时喉部发出嘶哑的声音(喘鸣)。夜间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患者可能被迫保持坐位或前倾姿势才能稍微缓解。呼吸困难如果进行性加重,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就医处理。• 全身症状:体内严重感染常引起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反应 。患者体温往往高于38℃,伴随畏寒、不适感。由于进食减少和感染的消耗,患者常表现出疲倦、精神差。一些严重病例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全身中毒症状,提示感染可能已扩散入血,引发脓毒症(败血症)。如果脓肿破入口腔,患者还能尝到口中有浓重的恶臭味,这是脓液破溃的迹象 。症状的发展通常是先有局部牙痛,接着出现肿胀和功能受限,最后可能累及全身。需要强调的是,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在短短一两天内迅速恶化。若出现呼吸困难或高烧不退等危险信号,应立刻寻求医疗救助。及时识别和处理症状,可以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哪些间隙容易被感染?有什么特点?“间隙”是指面部和颈部肌肉、骨骼、筋膜之间潜在的空间。牙源性感染一旦突破牙槽骨,就会进入这些间隙。不同的牙齿感染往往指向不同的间隙 。了解常见受感染的间隙及其特点,有助于判断感染范围和潜在风险。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间隙:• 颊间隙:颊间隙位于面颊部,介于面部皮肤与咬肌之间,通俗来说就是脸颊的深部空间。感染来源:可来自上颌或下颌的臼齿、前磨牙感染,当脓液穿出牙槽骨向外侧(颊侧)蔓延时,就进入颊间隙。临床表现:患者一侧面颊明显肿胀,皮肤绷紧发红,按压有痛感。嘴角可能因为肿胀而下垂,口内颊黏膜也会隆起。特殊危害:颊间隙感染一般局限于面颊部,虽对外观和进食影响大,但直接威胁生命的可能性较低。然而,如果不治疗,感染可向后蔓延至咬肌间隙或咽旁间隙,增大危险。• 尖牙间隙(眶下间隙):尖牙间隙位于上唇和鼻翼旁的深部区域(鼻唇沟深处)。感染来源:常由上颌尖牙(犬齿)的根尖感染引起 。上颌犬齿的牙根较长,位置高,当感染穿破骨骼可直接进入鼻唇沟处的间隙 。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上唇、鼻翼附近肿胀,鼻旁沟变浅甚至隆起。上唇肿胀可能向上波及下眼睑,导致下眼皮浮肿。特殊危害:该部位感染距离眼眶和颅内静脉窦很近。如果炎症上行,可引发眼眶蜂窝织炎或眶内脓肿,表现为眼球突出、眼周红肿、视力受影响;更严重时,细菌可能通过面部静脉进入海绵窦,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颅内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下颌下间隙(颌下间隙):该间隙位于下颌骨下方两侧,介于下颌骨、二腹肌和舌骨之间,对应下巴两侧偏下的位置。感染来源:多由下颌后部牙齿感染扩散而来,尤其是下颌第二、第三磨牙(如智齿)根尖感染 。这些牙的根尖常位于“下颌舌骨线”(下颌内侧一条肌肉附着线)下方,感染穿出骨膜后倾向往下方流入颌下间隙 。临床表现:患者下颌骨下方、下颌角区域肿胀明显,触之硬痛,有时皮肤发红发热。因靠近咽喉,患者可感到咽部不适。单侧颌下间隙感染会使下巴一侧肿胀下垂;若是双侧颌下间隙同时感染,则会出现整个下颌底部肿胀,可能伴有呼吸困难的征象。特殊危害:颌下间隙紧邻气道,如果双侧颌下间隙均受感染(往往合并舌下、颏下间隙,一种情况称为“路德维希氏咽峡炎”或口底多间隙感染),舌骨区域的组织会极度肿胀,压迫气道造成窒息风险 。此外,感染可通过间隙的后缘向颈深部扩散至咽旁、纵隔,带来严重并发症 。• 舌下间隙:舌下间隙位于口腔底部舌头下方,介于舌骨肌和口底黏膜之间。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下颌前部臼齿(如下颌第一磨牙、前磨牙等)根尖感染。当这些牙的感染穿出骨质,如果牙根位置在舌骨肌附着线以上,脓液就流向口底形成舌下间隙脓肿 。临床表现:患者可见口底抬高、舌头被顶起,舌系带附近区域肿胀隆起。舌头运动受限,讲话和吞咽都受影响(声音含糊、吞咽困难)。口内可看到舌下区明显红肿,压痛剧烈。特殊危害:舌下间隙感染常与下颌下间隙相通,由于舌骨肌后缘是开放的,脓液可在舌下与颌下间自由蔓延 。当舌下间隙严重感染时,舌头会显著肿大上抬,使得喉咙后部空间变窄,从而引发呼吸窘迫。尤其在舌下、颌下双重感染时,就形成了前述的危急情况(口底多间隙感染),需要紧急处理。• 颏下间隙:颏下间隙位于下巴正下方,介于下颌骨前部、舌骨肌和皮肤之间(俗称“双下巴”区域的深部)。感染来源:多由下颌前牙(门牙、犬牙)区的感染引起。这些牙根位于下颌前部,当根尖脓肿向骨外侧穿破且流向下方时,可累及颏下间隙。或下唇部位外伤感染也可能蔓延至此间隙。临床表现:患者下巴正下方出现圆凸的肿胀,低头时尤为明显,触之疼痛。皮肤可能泛红,局部温度升高。张口和舌活动一般不受影响,但患者低头或抬头时下巴处牵拉痛明显。特殊危害:颏下间隙感染相对离气道较远,单独的颏下感染一般不会直接压迫呼吸道,危险性较颌下、舌下稍低。但颏下间隙可与颌下间隙相通,感染可能向后蔓延。如果联合其他间隙感染,也可能构成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一部分,加重病情。• 咬肌间隙(颞下颌间隙的一部分):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的外侧,夹在下颌骨和咬肌之间。感染来源:多见于下颌智齿(第三磨牙)冠周炎或拔除智齿后的感染。智齿位于下颌骨的后端,感染很容易向外侧突破骨膜进入咬肌下方。临床表现:下颌角区域(耳垂下方、下颌骨转角处)出现明显肿块,触感硬且压痛。因为咬肌被累及,张口受限非常明显,患者几乎无法张嘴。面部外观可见下颌角处肿胀突起,皮肤紧绷发红。特殊危害:咬肌间隙感染本身局限于下颌后部,一般不会直接造成窒息风险,但因张口困难会妨碍进食、服药和口腔检查治疗。如果不及时引流,脓液可能穿过咬肌向前进入颊间隙,或向内穿入翼下颌间隙,甚至蔓延到咽旁间隙,加重病情 。• 翼下颌间隙: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骨支内侧,介于下颌骨内面与翼内肌之间。感染来源:下颌智齿感染也可蔓延至此,特别是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不当时,细菌可能经针道进入翼下颌间隙(这在临床上是一个已知并发症)。临床表现:患者下颌后方内侧肿胀,肉眼外观可能不明显,因为肿胀主要在口内咽喉侧方。患者会有明显的张口受限,甚至比咬肌间隙感染更严重,因为翼内肌痉挛使下巴紧闭。咽喉部会感觉胀痛,可能出现一侧咽壁隆起。特殊危害:翼下颌间隙与咽旁间隙仅一筋膜之隔,感染极易向咽旁扩散 。一旦累及咽旁间隙,就可能压迫咽喉并增加纵隔扩散的风险(见下文咽旁间隙)。因此,翼下颌间隙感染应及早处理,防止向颈深部发展。• 咽旁间隙:咽旁间隙位于咽喉的两侧,介于咽外侧壁与颌后区肌肉之间,向下与颈深部相连。感染来源:它可以看作是口腔颌面感染向深部发展的一个中转站。咽旁间隙感染常继发于上述间隙的严重感染,例如下颌区感染未及时控制,脓液向后穿破咽侧筋膜进入咽旁间隙 。另外,扁桃体严重感染(如扁桃体周围脓肿)也可直接扩散至此。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咽喉肿胀剧痛,张口困难加剧,可能出现扁桃体被推向中线的一侧咽腔狭窄。颈部上部(下颌角下方)可能能摸到深在的肿胀和压痛。全身反应重,往往高热寒战,伴随明显的病容。特殊危害:咽旁间隙感染是一个危险的转折点——继续发展可侵入咽后间隙和椎前间隙,一旦细菌进入这些区域,就有可能沿着筋膜间隙向下直达纵隔(胸腔内重要器官所在的间隔),引起致命的纵隔感染 。同时,咽旁间隙紧邻颈动脉鞘,感染可能侵袭颈动脉和颈静脉,引发颈动脉炎症、血栓等严重问题。由于位置深、结构重要,咽旁间隙感染常导致呼吸和吞咽严重受阻,需住院紧急处理。以上列举的是常见的感染间隙及其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的这些间隙并非彼此完全隔离,很多空间之间有交通路径或仅有松散的结缔组织分隔 。因此,一个间隙的感染往往会扩散到邻近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尤其是下颌下、舌下、颏下这三个位于口底的间隙,几乎没有完整的筋膜隔开,细菌可以在其中迅速弥散,引起大片区域的感染 。这也是为什么牙源性间隙感染有时会发展成危及生命的大范围感染。了解感染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医生判断感染来源和走向,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引流处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能出现什么并发症?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带来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有潜在致命风险,需要高度警惕。下面详细说明几种主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及危害:• 呼吸道阻塞:这是最紧急也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当口底和颈部的感染引起严重肿胀时,肿胀的组织会压迫或阻塞上呼吸道,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呼吸 。典型情况是“路德维希氏咽峡炎”(Ludwig’sAngina),即双侧下颌下、舌下、颏下间隙的严重感染。其特点是舌头和口底高度水肿,舌头被推向上后方,几乎贴近咽后壁,使气道通道变得狭窄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讲话含糊、流口水无法吞咽,并呈现特殊的“牛蛙样肿胀”—颈部肿起像牛蛙鼓起的咽喉 。如果不迅速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窒息。发生机制:感染引起的炎症使大量组织液渗出,舌肌和颈部组织剧烈肿胀,加上重力和解剖结构的关系,舌根部向后坠压迫喉部。这种情况发展很快,可能在数小时内从呼吸稍感不畅发展为濒临窒息。因此,一旦出现呼吸受阻迹象,必须立即进行气道评估和干预,必要时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来保障呼吸通畅 。• 颅内感染和血栓:面中部的感染(例如上颌尖牙间隙或上唇部位感染)可能向上蔓延,引发颅内并发症。一个典型且凶险的并发症是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发生机制:面部特别是“危险三角区”(鼻根到两侧嘴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的静脉没有静脉瓣,感染可通过面静脉、眼静脉向颅内的海绵窦传播。细菌进入海绵窦后,引起静脉内血栓和剧烈的炎症反应 。危害:患者会出现高烧、寒战、严重头痛、眼球突出、眼睑肿胀发绀,眼球活动受限(因为海绵窦附近的脑神经被波及)。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海绵窦血栓可导致败血症和脑膜炎,死亡率极高。除了海绵窦血栓,上颌牙感染上行还可能导致硬脑膜下脓肿、脑脓肿等颅内感染 。虽然在现代抗生素时代这些颅内并发症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需要长程抗生素和神经外科干预。• 纵隔脓肿:纵隔是胸腔中央包含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的重要区域。口腔颌面的感染有可能沿着颈部筋膜间隙一直往下扩散到纵隔,引发纵隔炎。其中尤以下降性坏死性纵隔炎最为凶险。发生机制:下咽部和气管周围有通向纵隔的筋膜平面。如果咽旁间隙或咽后间隙的感染没有得到控制,脓液和细菌会顺着椎前间隙或血管鞘间隙向下移动,直达胸腔纵隔 。这种扩散通常发生在重力和呼吸胸腔负压的双重作用下,尤其是下行的脓液不断侵蚀筋膜组织。危害:纵隔一旦受感染,患者会出现胸痛、气促、高烧、心跳加快等症状,病情危重。纵隔炎常伴有纵隔内组织的坏死(因此称“坏死性纵隔炎”),可能波及心包和肺,引起心包积脓、脓胸等。治疗需要胸外科手术打开胸腔引流脓液,并进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即使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纵隔感染的病死率仍然很高,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积极抢救。• 败血症(脓毒症):这是深部感染可能导致的全身性并发症。当地方感染的细菌进入血流,人体可能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败血症。发生机制:大量细菌及其毒素入血后,触发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源头可能仍局限在颌面部,但其产生的毒素和细菌产物已经扩散全身。危害:败血症早期表现为高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接着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器官低灌注表现。一旦进入感染性休克阶段,死亡率极高。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在免疫力低下或延误治疗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治疗需要在重症监护下进行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补液升压和器官支持疗法。• 坏死性筋膜炎:俗称“噬肉菌感染”,指感染沿筋膜平面迅速蔓延并导致广泛软组织坏死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发生机制:当引起感染的细菌非常毒力强(如A群链球菌等)或患者免疫力极差时,感染可沿皮下筋膜极速扩散,远远超出原始感染间隙范围 。细菌分泌的毒素会破坏肌肉筋膜和皮下脂肪,导致组织坏死。口腔颌面部的坏死性筋膜炎虽少见,但一旦发生,颈部、下颌和胸上部皮肤可能出现大面积紫黑色斑、皮下气肿(细菌产生气体进入组织),触之有捻发音。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极重,可能迅速进入休克。危害:坏死性筋膜炎进展迅速,可在短短数小时到1-2天内造成大片组织坏死。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高企。治疗上需要紧急广泛的手术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往往需要切除大量颈部皮肤肌肉),并联合高剂量多种抗生素治疗 。即使抢救存活,患者也可能因组织大面积缺损而需要后续重建手术,愈后较差。• 骨髓炎:当牙源性感染长期存在且反复发作时,细菌可能在颌骨内定植,引起颌骨骨髓炎。发生机制:牙齿感染临近的颌骨(上颌骨或下颌骨)在慢性感染的刺激下,骨组织发生坏死,形成死骨。急性期的颌骨骨髓炎症状剧烈(高热、局部剧痛),经治疗后常转为慢性骨髓炎。慢性期时,感染表现不如急性期明显,可能只有局部持续疼痛、时有低热,但骨质已遭破坏。X光或CT可见骨质虫蚀样破坏,有死骨片形成 。危害:慢性骨髓炎往往迁延难愈,患者可能长期反复肿痛,骨头内的死骨片可以形成窦道排出脓液 。感染侵犯下牙槽神经时,会导致下唇、下巴区域麻木(感觉异常)。若骨质被严重破坏,下颌骨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 。颌骨骨髓炎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有时需要手术刮除死骨,严重者甚至需截除部分骨骼。虽然骨髓炎不似以上几个并发症那样立即危及生命,但它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且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治愈。除了上述并发症外,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例如:感染波及面神经造成面瘫,感染累及眼眶引起失明,或因深部脓肿影响大血管导致出血等 。所幸随着抗生素和手术引流的及时应用,这些严重并发症是相对少见的 。然而,一旦发生任何并发症,都会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因此,医患双方都应高度重视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性,在感染早期就积极干预,将并发症扼杀在萌芽阶段。哪些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有些人更容易发生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些危险因素包括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和机体特征等。了解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口腔卫生差:这是牙源性感染的首要诱因。如果平时不认真刷牙、不使用牙线,牙菌斑和牙石容易堆积,导致龋齿和牙周病高发 。机制:口腔不洁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牙齿一旦出现龋洞或牙龈发炎,细菌便有机会深入牙髓和牙周组织,引发感染。长期口腔卫生差的人往往有多颗龋齿或慢性牙周炎,口腔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发生牙源性感染及其扩散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拖延不治的牙病:一些患者即使发现牙疼、牙龈肿胀,也迟迟不就医。久拖不治会让小感染逐步升级为大问题。机制:例如一个小小的根尖脓肿,早期可能仅局限于牙根尖附近,疼痛一阵阵发作。但如果不治疗,脓肿会越来越大,最终突破骨质进入间隙。拖延时间越长,细菌越有机会向深部侵袭。此外,一些人习惯自行服用止痛药甚至抗生素来缓解症状,但这样可能掩盖感染进展,导致病情恶化。一项研究显示,有自行用药史的患者更易发展严重并发症 。所以,及时就医对于预防严重感染至关重要。•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是牙颌面部感染的高危人群 。机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糖尿病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使患者对抗感染的能力下降。此外,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牙槽脓肿或手术伤口感染,身体清除细菌的效率低,感染更容易蔓延 。统计显示,糖尿病史是深部空间感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纵隔炎等)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近5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口腔感染,务必尽早就医,严格控制血糖,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扩散的风险。• 肥胖:肥胖与口腔感染风险也有一定关联。机制:肥胖者往往伴有代谢综合征(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慢性炎症状态,这些因素都会削弱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此外,肥胖可能导致口腔卫生较难维护(比如刷牙不到位),并使得面颈部感染后肿胀更明显、气道更易受压迫。有研究指出,肥胖会增加严重牙源性感染的发生风险 。肥胖者发生牙周炎的几率更高,牙周健康状况差也间接提高了间隙感染的可能性。控制体重、均衡营养不仅对全身健康有益,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免疫力低下:凡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的情况,都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并加重感染的发展。机制: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感染的武器,当其功能受损时,细菌更容易在体内定植、扩散。具体包括:患有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例如器官移植术后、风湿病患者)、晚期肿瘤或接受放化疗的人群。这些患者即使只有轻微的牙龈感染,也可能迅速发展成深部间隙感染 。一旦感染发生,他们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也显著高于免疫健全者 。因此,免疫功能低下者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有任何牙痛肿胀应尽早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也是感染的推手。长期吸烟会损伤口腔黏膜和牙龈的防御能力,并且吸烟者常伴有牙周病,易发生牙龈感染 。酗酒者往往营养不良、肝功能受损,抗感染能力降低,也可能疏于口腔护理 。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会削弱皮肤黏膜屏障和免疫反应,使得感染更容易发生且不易愈合 。此外,高龄(老年人)也是一项危险因素:老年人口腔状况较差,慢病多,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综合来说,吸烟、酗酒、营养差、年老体弱等因素都会叠加提高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和控制慢性病,对预防牙源性感染大有裨益。了解自身的风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重血糖控制和口腔检查;吸烟者应考虑戒烟;免疫力低下者在牙科手术前后可能需要预防性抗感染措施。通过针对性地管理风险因素,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发生严重感染的几率。如何预防这类感染?预防胜于治疗。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关键 。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正确刷牙:建议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至少两到三分钟。选择软毛牙刷,以45度角斜向牙龈轻柔刷动,确保清洁到龈缘和牙缝。也可采用巴氏刷牙法等公认有效的刷牙技巧。刷牙时兼顾每个牙面的清洁,包括舌头表面的轻刷。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线,清除牙齿邻面和龈下的菌斑,这是牙刷无法触及的区域。定期使用漱口水也可以作为辅助,选择含氟或抗菌成分的漱口水,有助于减少口腔内细菌。保持口腔清洁可大幅降低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从源头上预防牙源性感染 。• 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不要等到牙痛难忍才去看牙医。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洁牙(洗牙) 。牙医可以早期发现龋齿并予以充填、发现智齿萌出异常并决定是否拔除、评估牙龈健康并进行洁治去除牙石等。定期检查能将许多问题扼杀在初期,比如小龋齿及时补上就不会发展成深洞引发牙髓感染。洗牙不仅清除牙石和菌斑,还有助于预防牙周炎。研究表明,坚持每半年看牙的人群,口腔严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及时处理口腔小病变:如果出现牙齿轻微不适、偶尔疼痛、食物嵌塞、牙龈出血肿痛等症状,不要忽视。尽早就诊,可以进行小范围的处理,防止演变为大问题。例如早期牙髓炎可以做根管治疗保存牙齿,防止发展成根尖周脓肿;智齿反复发炎可考虑尽早拔除。口腔中任何感染迹象(如牙龈脓肿、持续性口腔溃疡、拔牙伤口久不愈合)都应引起重视,及时让专业医生处理,以免细菌有机可乘扩散到深部间隙。• 控制饮食,注意营养:饮食对口腔健康影响重大。应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 。糖分是致龋菌的温床,频繁吃甜食、喝含糖饮料会大幅增加龋齿风险。如果进食甜食,应做到餐后漱口或刷牙。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在咀嚼过程中帮助清洁牙面,并提供必需的维生素。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避免过度酸性食物对牙齿的侵蚀(如碳酸饮料过量)。总之,均衡营养、少糖少零食的饮食习惯能维护口腔和全身健康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对口腔健康不利,应尽量避免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口腔黏膜和牙周组织,降低抗感染能力,并使口腔卫生状况恶化(烟民牙菌斑牙石积累更快)。大量饮酒则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肝功能下降,也间接削弱免疫系统 。戒烟后,口腔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会逐渐改善,牙周炎症也会减轻,这都有助于减少感染发生。对于嗜酒者,应控制饮酒量并注意补充营养。• 管理慢性疾病:如果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努力将其控制在稳定状态。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减少口腔感染风险,也能提高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因为他们发生牙周病和感染的几率更高。必要时,可在牙科治疗前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其他如高血压、肾病等慢病患者在全身状况良好时接受牙科处理,风险也会相对降低。• 防护面部伤口感染: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面部和口腔的意外伤口,例如摔伤磕破脸、锐器刺伤口腔等。预防间隙感染还包括正确处理这些伤口。应及时清洁伤口,使用碘伏等消毒,必要时就医缝合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口腔内的伤口(如不慎咬伤舌头、牙龈)也要保持清洁,饭后漱口避免食物残渣滋生细菌。如果进行了拔牙等有创操作,术后遵照医嘱护理伤口、按时复诊,尽量避免让伤口感染而波及深部间隙。• 增强自身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率。日常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减轻压力。这些措施可使机体免疫系统保持在良好状态。一旦体质提高了,即使发生小的牙龈感染,身体也更有能力控制住,不至于扩散成严重间隙感染。总之,预防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需要从日常细节做起——讲卫生、勤检查、早治疗、好习惯。特别提醒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免疫力低下者)更要严格落实这些预防措施。只要我们平时爱护口腔、关注健康,就能大大降低遭遇严重感染的概率。如何治疗?当不幸发生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时,及时规范的治疗非常关键。治疗的目标包括:控制感染、解除脓肿压力、防止并发症以及消除感染源。通常需要口腔科/颌面外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配合。主要治疗方法有:•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基础。由于口腔间隙感染往往是混合菌感染(既有需氧菌也有厌氧菌),所以经验用药时会选择广谱抗生素 。一线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即Augmentin)联合甲硝唑,以覆盖厌氧菌;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等替代 。如果感染较重或有耐药可能,医生可能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以提高血药浓度和疗效 。抗生素疗程依感染严重程度而定,一般需持续7-14天,直到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后数日。需要强调的是,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否则可能导致感染未彻底清除或细菌耐药。对于重症患者,在使用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的同时,会采集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根据结果调整为针对性更强的抗生素。不过,由于这类感染常涉及多种细菌,培养结果有时并不影响总体治疗策略 。• 手术切开引流:当感染局部已经形成脓肿(有明显波动感)时,切开引流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 。单靠抗生素难以消除已有的浓厚脓液,必须通过手术将脓液排出才能减轻组织张力和炎症。引流的方式和途径取决于脓肿的部位:对于口内能触及的脓肿,通常在局部麻醉下经口腔内切开引流,这样避免在面部留下疤痕 。对于深部或口内不易到达的脓肿,可能需要从皮肤表面切开(如颈部切口)引流,有时还需放置引流橡皮条或引流管暂时留置,确保脓液持续排出 。切开引流往往带来立竿见影的缓解:大量脓液排出后,疼痛和压迫症状会减轻,局部肿胀也慢慢消退。需要注意的是,引流应在脓肿形成明确后进行,太早(仅蜂窝织炎阶段)可能无脓可放且扩大创口,太晚则感染扩散风险高。医生会根据临床检查(波动感)、超声或CT检查来判断最佳时机。一旦决定手术,通常越早引流越好,这既控制感染源又能减轻患者痛苦 。图片来自网络• 拔除病灶牙或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对于根治牙源性间隙感染至关重要 。如果是患龋齿导致的牙髓坏死、根尖周脓肿,那么拔牙往往是必要的 。在急性感染期拔牙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没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全身危象),拔除感染源牙可以从根本上切断细菌来源 。有些情况下,为了保留牙齿,牙医可选择先做开髓减压(打开牙髓腔引流脓液)或根管治疗,等急性感染控制后再完成永久充填。如果感染源是牙周脓肿,则需要清创牙周袋、刮治牙根表面以去除菌斑牙石。总之,任何引起感染的源头(坏牙、断根、异物等)都应在急性期处理或在急性期过后尽早处理,否则残留的病灶可能导致感染反复或迁延不愈。• 支持治疗和住院监护:对中重度的间隙感染患者,往往需要住院治疗以进行严密监护和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或必要时鼻饲/静脉营养)、解热镇痛(用退烧药、止痛药缓解症状),以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住院还便于随时观察呼吸道情况,一旦有恶化可以及时处理。有研究建议,凡是感染范围广泛、伴有免疫缺陷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都应该收治入院,给予静脉抗生素和密切监护 。住院期间,医生会每日评估肿胀消退情况和全身状态,必要时调整抗生素种类或追加手术引流。等到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肿胀明显消退、进食呼吸恢复顺畅后,才考虑出院。即使出院后也需口服足量抗生素完成疗程,并定期复查伤口和患牙部位,确保感染彻底清除。• 气道管理: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或有窒息风险的患者,首要的治疗步骤是确保气道通畅。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可能需要耳鼻喉科或麻醉科协助,迅速评估气道狭窄程度 。如果患者还能自行呼吸但已有困难,医生可能选择先给予吸氧、雾化吸入肾上腺素等措施临时缓解气道水肿 。但是,很多严重间隙感染导致的呼吸道阻塞无法单纯靠药物纠正 。针对严重的上气道阻塞病例,最佳做法是在局部麻醉或镇静下尽早建立人工气道。优先选择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通过喉镜将导管放入气管来保证呼吸 。然而,由于口底和咽喉肿胀,常规插管有时难以成功,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气管切开(在颈部手术切开气管)或紧急环甲膜切开术 。一旦气道建立并固定,后续的抗感染和手术引流才能安全地进行。等感染控制、肿胀消退后,再视情况拔除气管插管或关闭气管造口。总之,任何时候患者的呼吸安全都是治疗的重中之重,一旦判断气道有受阻可能,就必须提前干预而不能冒险观望。图片来自网络综合治疗往往是必要的:例如一位患者可能需要抗生素+手术引流+拔牙+气道管理同时进行。这就需要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牵头,联合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团队合作完成。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需要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如应用皮质激素降低组织水肿(在确保抗生素覆盖下慎重使用),高位侧卧位或头颈部抬高以减轻肿胀,对症处理如退烧、镇痛等。治疗结束后,患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和复查。包括继续口服抗生素巩固疗效,定期换药查看切口愈合情况,复查口腔状况等。医生通常会建议在感染痊愈后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看看有无其他潜在的感染隐患(比如余留的坏牙) 。若发现问题,应及早处理,以防日后再次发生类似感染。小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一种由口腔局部感染(多为牙病)失控而引起的深部组织感染。它可以导致剧烈的疼痛、面部肿胀和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 病因主要是牙源性感染,占绝大多数。【保持口腔健康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感染】。• 症状随感染进展从局部牙痛发展为广泛肿胀、功能受限,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表现。【警惕呼吸困难等危险症状,及时就医】。• 感染间隙多种多样,不同牙齿感染累及不同间隙,各有表现和危险。【认识常见感染间隙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轻重】。• 危险并发症包括呼吸道阻塞、颅内感染、纵隔炎、败血症、坏死性筋膜炎等,需要早期防范。【一旦出现并发症,治疗难度和风险大增】。• 危险因素如口腔卫生差、糖尿病、肥胖、免疫低下、吸烟等会增加感染发生和恶化的可能。【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病可有效降低风险】。• 预防措施重在日常:良好刷牙习惯、定期牙科检查、健康饮食和戒烟限酒等。【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治疗方法强调综合治疗和及时干预,包括抗生素应用、手术引流、病灶处理以及必要的气道管理。【及早规范治疗可以大幅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希望通过这篇科普,大家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有了深入了解。归根结底,爱护口腔健康是预防一切牙源性感染的根本之道。日常坚持口腔清洁、及时处理牙病,就能把这种危险的感染拒之门外。如果不幸遇到类似情况,也请尽快就医,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转危为安。健康的笑容需要我们每一天的细心守护!
曹昊天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2月08日402
1
2
-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七):硝基咪唑类(替硝唑等)
1、神经毒性 硝基咪唑类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用药时可能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疼、头晕等,如疗程加长则容易出现神经毒性造成精神异常。 2、双硫仑样反应 可抑制乙醇代谢,引起体内乙醇蓄积,干扰乙醇的氧化过程。合用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嗜睡、幻觉等)。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7日内,应避免接触含酒精饮品。 3、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腹部不适、腹部绞痛、味觉改变、口干、口腔金属味等,一般不影响治疗。
孙普增医生:《好大夫》专号2020年05月15日3421
0
0
-
疫情期间,口腔就诊攻略
郑颖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2月12日1104
0
0
-
非常时期的口腔就诊
口腔科诊疗特殊,高速涡轮手机产生大量水雾飞沫气溶胶,若有潜伏期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诊并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极易导致疫情爆炸式蔓延,若非急症,其余请择期就诊。所以请大家在此非常时期,避开疫情高发期到口腔门诊就诊,若非外伤、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急症,可根据实际情况推迟就诊,复诊患者及时联系医院改约,待疫情控制后再行就诊。
李雅馨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1月27日1345
0
0
-
颌面部感染解析——口底多间隙感染
口底多间隙感染是颌面部最严重的感染之一,多间隙通常是指双侧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其感染多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称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又称路德维咽峡炎。临床表现:1,口底多间隙感染可有下颌牙的根尖周炎、冠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颌骨骨髓炎、颌下腺炎、淋巴结炎、急性扁桃体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损伤等病史。2,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病变初期局部表现与颌下间隙或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相似;如炎症继续发展扩散至颌周整个口底间隙时,则双侧颌下、舌下及颏部均有弥漫性的肿胀。3,病情来势凶猛,常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昏迷,出现毒血症或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症状。局部可有双侧颌下及颏下区肿胀,口底组织抬高而影响说话、进食,导致吞咽困难、流涎,常因缺氧被迫张口呼吸。4,如为厌氧菌感染时,颌下、颏下组织肿胀坚硬,但不红,皮肤表面反呈青紫色,颌周有自发性剧痛、灼热感,如伴有产气病原菌感染时可扪及皮下捻发音。5,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软组织的副性水肿非常广泛,肿胀范围弥漫,水肿的范围可扩延,上至面颊部,下至颈部锁骨水平,严重者甚至可达胸前部。皮肤色暗红,质硬如板状;由于神经坏死,故压痛不明显;因肌肉坏死,皮下组织软化,挤压皮肤呈不易回复的凹陷;有气体存在,可触及捻发感。随着病情发展,口底及舌体出现水肿,舌体肿大抬高,不能退缩而伸至上下前牙间,前牙呈开始状态;舌尖上抬外观呈二重舌症状。舌下黏膜出血,可见青紫色瘀斑。如肿胀向舌根、会厌或颈前发展,则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三凹症状,有发生窒息的危险。触诊局部皮肤可有压痛或波动感。诊断要点: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病情来势凶猛,一侧或双侧颌下、舌下及颏部均有弥散性的肿胀。口底组织抬高而影响说话、进食,导致吞咽困难、流涎,常因缺氧被迫张口呼吸。触诊局部皮肤可有压痛或波动感,如伴有产气病原菌感染时可扪及皮下捻发音。穿刺脓液可以明确诊断,同时为药敏和脓培养创造条件。治疗原则:1,注意呼吸道的阻塞及全身中毒的治疗。2,静脉给予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局部炎症及败血症。3,重视全身的支持疗法,如输液、输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4,局部积极早期作切开减压及引流术。5,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症状时,更应及早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术中注意事项:1,如肿胀已波及整个颌周,或已有呼吸困难现象时,则应作广泛性切开,达到减压及引流的目的。其切口可在双侧颌下、颏下作与下颌骨相平行的“衣领”型或倒“T”形切口。2,充分分离打通脓腔,使口底各个间隙的脓液得到充分引流。3,如为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肿胀一旦波及颈部及胸前区,皮下又触及捻发感时,应按皮纹方向作多处切开,并敞开创口以改变厌氧环境和充分引流。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6月12日8012
1
6
-
颌面部感染解析——咽旁间隙感染
咽旁间隙位于咽腔侧方,上通颅底,下连纵隔,内有出入颅底的颅内静脉,第IX~XII对脑神经等重要结构。临床表现:常有下颌智齿冠周炎及腭扁桃体及相邻间隙感染的病史,自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和张口受限,如伴有喉头水肿,则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同时多伴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面部肿胀不明显或同侧下颌角后方丰满、压痛。口内可见咽侧壁红肿膨隆,同侧扁桃体被推移突向咽腔,脓肿形成后可扪及波动感。诊断要点: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穿刺结果可以作出诊断:1,自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和张口受限,见“临床表现”。2,穿刺检查:穿刺部位可在翼下颌韧带穿刺进入间隙,或从颈部下颌支后缘皮肤穿刺,经过翼颌间隙向内穿过翼内肌即进入间隙。鉴别诊断:临床上应注意与局部表现相类似的疾病,如咽侧部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囊性病变、继发感染等鉴别。治疗原则:1,脓肿未形成时支持抗感染。2,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注意事项:1,口内切开时,由于脓腔常压力较大,切开时应在吸引器吸引下先切一个小口,再扩大,或穿刺时吸出少量脓液减压后再行切开。2,手术时不可分离过深,以免损伤深部结构。3,术中应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一旦窒息应立即气管切开。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6月12日2575
0
0
-
颌面部感染解析——颊间隙感染
颊间隙感染 颊间隙位于颊部皮肤和黏膜之间,其感染多来源于上下颌前磨牙和磨牙的根尖、牙槽感染,颊部皮肤黏膜的创伤,或感染入间隙内淋巴结炎症。 临床表现: 多有上下颌后牙的根尖周、牙周感染,主要表现为颊部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可有皮肤发红,张力增大,边界不清。形成脓肿后可在颊部下方扪及波动感及下龈颊沟膨隆,口外则在颊部中下方扪及,脓肿破溃时可形成颊瘘。严重的间隙感染可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主要表现为颊部皮肤及黏膜的红肿、疼痛,皮肤张力增大。脓肿形成后可扪及波动感,但常界限不清。口内可见颊部下部及下龈颊沟隆起压痛,有波动感。进行穿刺检查,见脓液可确定脓肿的形成。 治疗原则:1, 及时处理病灶牙。2, 脓肿形成后,应根据脓肿的位置决定口内或口外切口,及时切开引流。3, 给予全身的支持抗炎。 治疗时机:1, 脓肿未形成时,全身抗炎。2, 脓肿形成后,如偏向口内应在下颌龈颊沟处切开,局限的皮下脓肿可在脓肿表面横行切开。3, 对于广泛的感染,则应行下颌下切口,切开后皮下潜行分离至脓腔,冲洗后放置引流条。 注意事项:1, 术前对脓肿的判断及对切口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2, 手术切口应足够大,以保证引流通畅。3, 术中应避免损伤面神经、腮腺导管及血管。4, 应在有脓液时行切开引流,过早的切开引流会使创口出血较多和疼痛。引流条放置注意事项同上。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6月10日4870
0
1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常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 2.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感染过程: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然后形成脓肿临床表现蜂窝织炎: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脓肿:局部跳痛,波动感治疗原则急性期:蜂窝织炎期:全身抗炎治疗,应用抗生素和治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类药物 脓肿形成期:切开引流,每日局部换药,配合全身抗炎治疗慢性期:治疗原发疾病,如治疗炎症来源的牙齿
张冰医生的科普号2015年09月27日3375
0
0
-
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增加,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一般病情重,预后差,感染不易控制,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应予高度重视。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口腔颌面部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0~80岁,其中6例为首次发现糖尿病,19例既往有糖尿病史,感染来源于智齿冠周炎6例,下颌牙根尖周炎12例,牙周脓肿5例,腺源性感染4例,患者多急症人院。入院后行病灶牙拔除、病灶搔刮及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愈合良好。2术后护理2.1 切口护理口腔间隙感染治疗不及时即形成脓肿,需及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必要时按皮纹行多处切开,充分引流,改变厌氧环境,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排出体外,以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和张力。伤口置引流条或引流管。切开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以指导合理用药。根据药敏选择抗菌素。脓肿切开后,每次更换敷料2~3次,用1%~3%H2O2或1/5 000高锰酸钾液反复冲洗创口,或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或者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菌素加生理盐水冲洗创口。观察引流液性质及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暂停冲洗伤口。如糖尿病合并闯隙感染患者脓肿较大、坏死组织较多者,在清洗创腔内的絮状坏死组织时,可在生理盐水内加入少许利多卡因溶液,以减轻患者创口的疼痛,以便完成创腔的冲洗,效果较好。冲洗完毕,协助患者半卧位,减轻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流。2.2 加强口腔护理颌面部间隙感染常由于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引起。糖尿病患者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降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甚至高热,口腔黏膜干燥;患者张口受限,影响进食或进食减少;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害,口腔黏膜感染易扩散,难控制,因此预防口腔感染是切断颌面间隙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感染的有效措施。主要措施有:详细指导患者正确漱口,有口腔及牙龈出血者,用冷开水或3%NaHCO2液漱口,禁用牙刷刷牙口;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漱口,智齿冠周炎者做患处冲洗,以清除龈袋内食物碎屑及坏死组织和脓液,冲洗后用探针蘸2%碘酒、碘甘油等放入龈袋内,每天1~3次;可根据口腔pH值、感染细菌选择适当漱口水;积极处理口腔溃疡。2.3 呼吸道梗阻的观察与护理感染向舌根发展扩散或咽旁间隙脓肿伴喉头肿,水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严重者烦躁不安,甚至出现“三凹”征。本病区收治2例呼吸道梗阻患者,因及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道梗阻,患者均康复出院。故颌面间隙感染脓肿者,常规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及吸引器,以备必要时行气管切开。2.4 控制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或略高状态是治疗糖尿病合并间隙感染的前提。2.4.1 血糖监测每天测血糖1~3次,目的监测血糖、尿糖,以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保持血糖在平稳状态。2.4.2 饮食控制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不论病情轻重都要严格长期进行下去。饮食以一日三餐微饱即可,切勿暴饮暴食。糖尿病血流变学呈高粘、高聚、高凝状态。故饮食应低盐、低脂、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禁吃刺激性食物。对于张口受限患者,我们采用吸管进食,鼓励患者每2~3小时进食1次,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2.5 控制感染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并重,两者不可偏废。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防止感染进一步向颅内、胸腔扩散,促进炎症消散。3健康教育3.1 预防口腔疾病牙龈炎、牙周炎是糖尿病的主要口腔并发症,口颌面部间隙感染常以牙源性感染较为常见。因此,在恢复期,详细向患者说明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自觉保持口腔卫生。3.2 出院指导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治疗需长期进行,并非单纯依靠药物可以达到。以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教会患者自测血糖、尿糖,嘱患者规律锻炼,养成遵医行为,不可擅自停药。讲解低血糖的防治知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只要糖尿病得以控制并维持口腔局部卫生,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病率以及进展程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因此,控制血糖,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糖尿病间隙感染的主要手段。4结果 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合并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切口愈合良好,治愈出院。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远较单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杂,常可因口底及颏下部弥漫性肿胀危及生命。早期治疗,合理用药并加强临床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康非吾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04月11日6818
2
4
-
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诊断与治疗
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诊断与治疗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咽、面颈部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弥散时称为蜂窝织炎,局限时称为脓肿。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间隙感染。临床表现: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经阻力较小的组织扩散至其他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化脓性感染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反映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百细胞计数升高、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腐败坏死性感染的局部红、热体征不如化脓性感染明显,但局部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甚至产生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 牙源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剧烈,多继发与牙槽脓肿或骨髓炎之后,早期即有脓液形成;而腺源性感染炎症表现较缓,早期为浆液性炎症,然后进入化脓阶段,称为腺性蜂窝织炎。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极为严重。感染发生在浅层的间隙,局部体征极为明显,炎症化脓局限时可扪及波动感。发生在深层的间隙感染,由于颌骨周围与口底的肌和筋膜致密,局部体征多不明显,即使脓肿形成,也难扪出波动感,但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压缩痛点。不同部位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1、眶下间隙感染:感染发生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局部表情肌之间。多来自上颌尖牙等的牙源性感染(如尖周炎等),也可来自上唇或鼻侧的感染。局部表现为眶下区红肿、疼痛。下眼睑水肿致睁眼困难。上唇肿胀,鼻唇沟消失。上颌前牙前庭沟处红肿。常可查见病源牙。切开引流要点:一般在口内上颌尖牙区的前庭沟底部作横切口,深达骨面,向尖牙凹骨面分离,以达引流。2、咬肌下间隙感染:感染发生在下颌骨升枝外侧骨壁与咬肌之间,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尖周感染。在颌周蜂窝织炎中较为常见。主要的临床特征是以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腮腺部红肿、疼痛;由于炎症刺激,咬肌处于痉挛状态,致使局部发硬、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即使脓肿已经形成,早期时波动也不明显,且不易自行穿破,因此应及时切开引流。如不能确定脓肿是否成熟,穿刺检查有助于诊断。若延误治疗,未能及时切开引流,致使感染扩散,可能引起下颌骨骨髓炎。切开引流要点:在下颌角下1.5-2cm处作与下颌骨平行的弧形切口长约3-5cm.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然后向上暴露下颌骨下缘,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腮腺。切开下颌骨下缘处的咬肌附着,以长弯血管钳紧贴下颌骨外侧向上分离引出脓液,放置引流。3、颌下间隙感染:临床上较常见。感染发生在颌下三角区。多来自下颌磨牙的感染,亦可由颌下淋巴结炎所引起,后者尤多见于小儿。局部表现为颌下区红肿、疼痛,皮纹消失、皮肤发亮,下颌下缘可因肿胀而不显。严重的颌下蜂窝织炎可蔓延至邻近间隙或颈部。切开引流要点:在下颌骨下缘约2cm处,作与下颌下缘平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后,以血管钳分离引流。注意防止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4、口底蜂窝织炎:口底蜂窝织炎可由下颌牙齿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下颌骨骨髓炎或口底外伤继发感染而引起。本病虽较少见,却为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疾病之一。感染侵犯口底多个间隙。临床上分为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二种,后者病情更为严重。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厌气性、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病情发展迅速。全身中毒反应严重,脉搏频弱,呼吸短促,重者可出现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局部明显肿、硬、皮色暗红,触诊可有捻发音。炎症一般开始发生于一侧舌下或颌下区,以后迅速扩展至颏下及对侧。当炎症波及口底各间隙时,双侧颌下及颏下区甚至上颈部广泛肿胀。头后仰,口半张。口内可见口底肿胀、舌上抬、舌运动受限。病员语言、吞咽困难。如肿胀向舌根部蔓延,可压迫咽部、会厌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危及病员生命,因此要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全身联合应用大剂量抗菌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病员抵抗力,局部要及时切开减压、引流,切口一般从一侧颌下到对侧颌下,必要时可作颏部辅助切口,逐层切开,切断部分口底肌肉打通脓腔,放置引流。口底腐败性蜂窝织炎还可以用放氧剂如1-35过氧化氢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及湿敷创面。如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通畅。
李耀武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03月17日6438
1
1
相关科普号

康非吾医生的科普号
康非吾 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6592粉丝37.7万阅读

郑颖医生的科普号
郑颖 主治医师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口腔科
6粉丝8437阅读

李耀武医生的科普号
李耀武 副主任医师
驻马店市中医院
口腔科
15粉丝7.4万阅读
-
推荐热度4.9陈硕 副主任医师北大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颌面部损伤 11票
牙颌畸形 8票
颞下颌关节病 8票
擅长:下颌前突(地包天),面部不对称(脸歪)等牙颌面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颌面部各类创伤(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半侧颜面发育不全序列治疗; 颞下颌关节外科 -
推荐热度4.7曹昊天 主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科
口腔颌面部肿瘤 43票
舌癌 23票
口腔颌面部囊肿 5票
擅长: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口腔癌综合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智齿和牙槽外科,种植牙,口腔头颈部肿瘤及发育类疾病。唇腭裂、面部轮廓整形,牙槽外科。颌面部整形。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颌骨疾病。颌面部外伤、骨折。颞下颌关节紊乱。 -
推荐热度4.6孙睿 主任医师山西白求恩医院 口腔科
口腔颌面部肿瘤 20票
口腔颌面部囊肿 17票
口腔颌面部损伤 9票
擅长:1、口腔颌面肿瘤;2、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3、种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