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
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开始重视胃肠镜体检,有些人拿到报告后,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发现有胃“SMT”的字样,很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今天,我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胃SMT。SMT意思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这是指一类来自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的肿块,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它们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相似,即表面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医生一般不取活检,因为活检取不到黏膜下的组织。发现SMT后,可能会被要求做个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有的时候会联合消化道增强CT,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质地及与周边组织血管的毗邻关系。上消化道的SMT以食管和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最常见的上消化道SMT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的异位胰腺也会表现为SMT样。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消化道出血等不适。那么发现了胃黏膜下肿瘤,到底是否需要切除呢,一般来说小于1cm的SMT,建议随访。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切除: 1)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2)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3)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4)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5)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因为焦虑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一般来说小于5cm的间质瘤,像平滑肌瘤更大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段本松 东方内镜 2024年07月27日17:40 上海 12人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徐美东消化内镜工匠创新工作室科普系列文章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开始重视胃肠镜体检,有些人拿到报告后,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发现有胃“SMT”的字样,很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今天,我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胃SMT。SMT意思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这是指一类来自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的肿块,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它们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相似,即表面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医生一般不取活检,因为活检取不到黏膜下的组织。发现SMT后,可能会被要求做个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有的时候会联合消化道增强CT,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质地及与周边组织血管的毗邻关系。上消化道的SMT以食管和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最常见的上消化道SMT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的异位胰腺也会表现为SMT样。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消化道出血等不适。那么发现了胃黏膜下肿瘤,到底是否需要切除呢,一般来说小于1cm的SMT,建议随访。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切除: 1)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2)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3)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4)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5)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因为焦虑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一般来说小于5cm的间质瘤,像平滑肌瘤更大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中心的实际临床病例,为大家介绍最常见的两种胃镜下发现的SMT:平滑肌瘤、间质瘤。01食管胃平滑肌瘤平滑肌瘤(Leiomyoma)是一种良性间叶肿瘤,具有平滑肌分化特征。胃镜发现的平滑肌瘤主要分布在食管和胃,尤其以食管为主,常见于食管胃交界处和食管中部。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当肿瘤增大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疼痛或不适,常见的主诉包括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以及上腹部饱胀感或压迫感。其他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目前,内镜下对平滑肌瘤的诊断及处理已经非常成熟。病例1: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女,37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35cm-37cm处有一黏膜下隆起,遂来我院行超声内镜检查。检查提示隆起处有均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与固有肌层连续,截面大小约2.02.0cm,结合CT报告考虑平滑肌瘤可能。我中心决定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2.5cm的平滑肌瘤。病例2:胃近贲门平滑肌瘤患者女,55岁,1年前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未予重视,未服药及规范随访。近日复查内镜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较之前增大,遂来我院诊治。CT提示贲门占位,大小约4.0cm。结合超声胃镜结果,考虑贲门SMT,平滑肌瘤可能。我中心决定采用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4.0cm的马蹄样平滑肌瘤。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段本松 东方内镜 2024年07月27日17:40 上海 12人胃镜发现的SMT是胃癌吗?如何治疗?徐美东消化内镜工匠创新工作室科普系列文章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开始重视胃肠镜体检,有些人拿到报告后,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发现有胃“SMT”的字样,很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今天,我们就简单来介绍一下胃SMT。SMT意思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这是指一类来自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的肿块,包括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它们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相似,即表面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医生一般不取活检,因为活检取不到黏膜下的组织。发现SMT后,可能会被要求做个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有的时候会联合消化道增强CT,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层次、大小、质地及与周边组织血管的毗邻关系。上消化道的SMT以食管和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最常见的上消化道SMT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的异位胰腺也会表现为SMT样。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消化道出血等不适。那么发现了胃黏膜下肿瘤,到底是否需要切除呢,一般来说小于1cm的SMT,建议随访。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切除: 1)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2)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3)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4)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5)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因为焦虑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一般来说小于5cm的间质瘤,像平滑肌瘤更大也可以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中心的实际临床病例,为大家介绍最常见的两种胃镜下发现的SMT:平滑肌瘤、间质瘤。01食管胃平滑肌瘤平滑肌瘤(Leiomyoma)是一种良性间叶肿瘤,具有平滑肌分化特征。胃镜发现的平滑肌瘤主要分布在食管和胃,尤其以食管为主,常见于食管胃交界处和食管中部。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当肿瘤增大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疼痛或不适,常见的主诉包括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以及上腹部饱胀感或压迫感。其他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目前,内镜下对平滑肌瘤的诊断及处理已经非常成熟。病例1: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女,37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35cm-37cm处有一黏膜下隆起,遂来我院行超声内镜检查。检查提示隆起处有均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与固有肌层连续,截面大小约2.02.0cm,结合CT报告考虑平滑肌瘤可能(图1)。我中心决定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2.5cm的平滑肌瘤(图2)。病例2:胃近贲门平滑肌瘤患者女,55岁,1年前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未予重视,未服药及规范随访。近日复查内镜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较之前增大,遂来我院诊治。CT提示贲门占位,大小约4.0cm。结合超声胃镜结果,考虑贲门SMT,平滑肌瘤可能(图3)。我中心决定采用STE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4.0cm的马蹄样平滑肌瘤(图4)。02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全消化道肿瘤的3%。在消化道中,以胃最为常见,其他部位较少见。因此,胃镜下发现的间质瘤大多位于胃部。该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差异不明显。早期多无症状,由于其球状非侵袭性的生长方式,即便肿瘤较大也不一定产生压迫感和出血,是一种很难在早期发现的隐形杀手。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早期发现和超级微创治疗GIST已经成为可能。内镜下的超级微创手术治疗GIST不仅创伤小、痛苦少、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便制定预后和随访策略。病例3:胃底间质瘤患者女,76岁,半年前体检时胸部CT平扫提示胃底可疑占位。病程中,患者偶有反酸,无其他不适。再次复查胸部CT提示胃底可疑占位,超声胃镜显示病灶呈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起源于固有肌层,大小约26mm24mm,结合CT报告考虑间质瘤伴钙化可能。我中心决定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取出大小约3.5cm的间质瘤。总之,胃镜检查发现胃SMT后,无需过分紧张,需要寻求专业的内镜医生意见,随访或内镜下切除,如果较大无法内镜下切除则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徐美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26日261
0
3
-
消化道粘膜下肿物有哪些,如何选择内镜治疗
消化道粘膜下肿物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各层(主要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隆起性病变统称为粘膜下肿物食管粘膜下肿物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约占所有食管良性肿瘤的2/3,好发于食管中下段;胃是消化道粘膜下肿物最好发部位,且胃粘膜下肿物病理学类型较为复杂,以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较为多;在结肠中脂肪瘤最为常见;而直肠中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主要的粘膜下肿物。通常直径<2cm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物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常规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但是随着病变不断增大,某些部位以及特殊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粘膜下肿物可出现出血、梗阻以及转移等症状。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诊治主要依据其组织学类型、位置、大小、症状及病人自身情况,包括定期观察、内镜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无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采用内镜技术可以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病变均适合行内镜切除。内镜切除过程中应遵循无瘤治疗原则,须完整切除肿瘤,且切除时应保证瘤体包膜完整。
郜玉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2月22日44
0
0
-
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治
食管粘膜下肿物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粘膜下肿瘤(SMT)起源于构成粘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组织,并被正常粘膜覆盖。90%食管SMT是良性的,如果它引起吞咽困难、梗阻、疼痛和其他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则需要切除。内镜超声检查(EUS)可以观察SMT的大小、起源层、回声模式和内部特性以及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某些SMT(源自粘膜肌层的病变,例如平滑肌瘤和颗粒细胞瘤)可通过普通活组织检查来鉴定。EUS的活检技术,例如细针抽吸和Tru-Cut活检,诊断准确度为52-86%。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粘膜下隧道剥离术(STER)或内镜肌层剥离术(EMD)。本人手术病例
孙英男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0月28日658
0
1
-
机器人助力高难度食管平滑肌瘤精准微创手术
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精准微创手术成功挑战更高难度。肿瘤直径8cm,环绕食管全周,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仅仅在胸壁打几个孔,在机器人协助下不仅完整切除肿瘤,而且确保了食管粘膜完整不穿孔,使患者避免了开胸大切口甚至食管部分切除带来的巨大创伤。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科普号2023年04月06日459
3
10
-
食道贲门处平滑肌瘤要不要手术
陈楠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14日100
0
1
-
食管乳头状瘤
一、什么是食管乳头状瘤?1、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出现在食管的良性上皮病变,呈息肉样隆起,其组织学特征是由数量增加的鳞状细胞排列而成的指状突出组织。2、可以发生于食管的任何位置,但大约70%的乳头状瘤发生于远端1/3食管。3、该疾病罕见,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其发病率为0.01%-0.45%。二、食管乳头状瘤的病因有哪些?迄今为止,食管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比较倾向性的一些病因包括:1、黏膜损伤及局部炎症刺激(1)已证实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或黏膜刺激(例如,鼻胃管留罝、探条辅助性食管机械扩张等机械操作)与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生有关。(2)此外,动物研究显示,苯并芘和亚硝胺类所致的腐蚀性黏膜刺激可以诱发乳头状瘤。2、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一些临床研究显示HPV感染可能与食管乳头状瘤形成有关,但是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意大利的研究显示HPV存在于21%-46%的食管乳头状瘤患者中,而美国的研究则发现HPV存在于不到5%的病例中。(2)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食管乳头状瘤病例与HPV血清型6型和11型(这两型主要在人类口咽部和生殖道中发现)相关,提示这部分病例可能为性传播所致。(3)HPV在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不明确。部分研究发现,一些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可以检测到HPV。然而,目前仍缺乏食管HPV感染导致食管癌变的直接证据。三、食管乳头状瘤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1、年龄食管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50以上患者,但是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检出食管乳头状瘤。2、性别部分研究报道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部分研究则提示发病率在不同性别人群分布相当。尚缺乏较大规模人群统计数据结果。3、症状(1)大多数食管乳头状瘤病变并不直接引起症状,但较大的病变可导致吞咽困难。(②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症状(上腹不适、疼痛、腹胀、胸骨后烧灼感、胸闷)往往与同时伴发的其它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例如: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四、食管乳头状瘤在胃镜下有哪些特点?1、食管全程(上、中、下段)均可发生食管乳头状瘤,但多见于中下段食管。2、呈乳头样、分叶状、球形或半球形小突起,表面颗粒样。3、可表现为无蒂、有蒂或亚蒂。4、色泽近似食管黏膜颜色,呈灰白色或浅粉红色,质地柔软,弹性好。5、肿块多较小,直径为0.2cm-1.0cm,但也有报道最大直径达3.0cm的病变。6、大多数乳头状瘤是孤立性的,但是也有报道存在超过10个病变的患者。了、卢戈氏碘液染色后显示与正常黏膜一致的良好着色。五、如何确诊食管乳头状瘤?1、确诊依据典型的内镜下形态学表现+病理学证据。2、食管乳头状瘤的病理特点(1)表层为增生的复层鳞状上皮,有品著的角化过程,中间为血管结缔组织。(2)鳞状上皮具有正常的细胞极性和分化,无分化不良。六、食管乳头状瘤该怎么治疗?1、目前无特效的药物治疗。2、EP的治疗主要是内镜下治疗:(1)活检钳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2)微波、射频消融术:适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3)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4)高频电凝电切术:适用于直径0.5cm-1.0cm的病变。(5)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大于1.0cm的病变,尤其是无蒂、宽基底病变。七、食管乳头状瘤会癌变吗?治疗后会不会复发?1、目前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临床随访尚末发现癌变病例。2、经内镜下治疗后极少复发;临床上发现多发性食管乳头状瘤治疗后部分会复发,但也可能是治疗不彻底导致的复发。总体来说,食管乳头状瘤经内镜下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芮瑞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11日1103
0
2
-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粘膜下隧道法取出
冯桂建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06日183
0
4
-
医生您好,63岁,男,距门齿约28CM,大小3X3CM肿物,表面菜花样,需要做手术么?
李志刚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8月29日158
0
0
-
巨大食管肿物
治疗前老年女性,进食哽咽感15年,吞咽困难3个月。CT示食管中下段巨大肿物。胃镜提示食管黏膜光滑食管黏膜下肿物压迫管腔。为非常罕见的巨大食管肌层肿物107cm,术前考虑为良性。拟行食管肿物剥除,如果剥除困难,将行三切口食管次全切除手术。治疗后治疗后25天术后恢复顺利,因为存在食管黏膜破损,术后置入空肠营养管。患者术后九天出院,回家继续维持空肠营养一个月。目前已经拔出空肠营养管,经口进食,顺利,状态良好。治疗后0天采用全胸腔镜微创5cm单操作口,术中见食管巨大黏膜下肿物,予以完整剥除。因肿物存在时间过长,长期挤压,食管黏膜与肿物紧密黏连,因此剥离时有食管黏膜的破损,予以镜下黏膜修补。手术过程顺利。完整切除肿物,在取物袋中切碎肿物取出。
杜江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9月01日470
0
0
-
食管肿瘤就一定要切除食管么?
张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28日434
1
1
相关科普号

吴亮医生的科普号
吴亮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病内科
849粉丝19万阅读

李年友医生的科普号
李年友 主治医师
禹州市人民医院
内镜室
3粉丝2.3万阅读

杜江医生的科普号
杜江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胸外科
102粉丝5006阅读
-
推荐热度5.0邢象斌 主任医师中山一院 消化内科
贲门失弛缓症 33票
胃肠道间质瘤 28票
肠息肉 17票
擅长:消化道早癌的ESD治疗、胆结石及胰腺疾病的ERCP/EUS、胃肠道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ES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治疗、胃轻瘫的G-POEM治疗、难治性消化道狭窄的内镜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造瘘等 -
推荐热度4.9王贵齐 主任医师医科院肿瘤医院 内镜科
食道癌 144票
胃癌 71票
食管疾病 56票
擅长: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早期下咽癌的肿瘤微创治疗; -
推荐热度4.6刘枫 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胆管结石 39票
胃肿瘤 23票
肠息肉 23票
擅长: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及各种原因的梗阻性黄疸的内镜微创诊疗(ERCP下胆胰疾病的诊治),各种不典型增生、大肠息肉、胃食管间质瘤、早期胃癌、食管癌ESD术;贲门失弛缓POEM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