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儿童间断阵发性心悸:当检查正常时,家长如何成为医生的“心脏监听员”?
孩子突然说“心里乱跳”,可赶到医院做心电图、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却一切正常——这种“查无实据”的心悸最让人焦虑。问题核心在于:狡猾的阵发性心律失常(如室上速、房速、某些早搏)往往在检查间隙“隐身”了。别担心!您在家就能化身专业“心脏情报员”,用比数脉搏更精准的心音听诊法捕捉蛛丝马迹,为医生提供关键诊断线索:🎯核心升级:从“数脉搏”到“听心音”——为什么更精准?破解“脉搏失灵”困局当孩子血压低、末梢循环差(如发作时手脚冰凉)或存在某些心律失常(如早搏)时,手腕脉搏可能微弱甚至“漏跳”(医学称“脉搏短绌”)。心音听诊直达源头:用听诊器直接捕捉心脏搏动声音,不受外周血管影响,计数更真实反映心跳次数和节奏。捕捉“节奏密码”听心音不仅能数心率,还能识别心跳是否绝对整齐(如室上速的“打鼓般匀齐”vs早搏的“乱跳一下”)——这是判断心律失常类型的关键!🧰家庭操作指南:成为“心音侦探”(需备简易听诊器)✅第一步:黄金时间行动孩子诉说心慌或您发现异常表现(突然安静/面色苍白/呼吸急)→立即让孩子静坐或平躺,掀开胸前衣物。✅第二步:找准“心音最强点”(关键!)最佳位置:左侧乳头内下方(约第5肋间)——这里是心尖搏动点,心音最清晰响亮。✅第三步:精准听诊与计数戴好听诊器:耳塞向前倾斜插入耳道,胶管勿缠绕。轻压听头:温热的听头紧贴皮肤,避免摩擦音。专注听“lub-dub”:每一声”代表一次心跳(=1次)。紧盯手机秒表,完整计数60秒(最准!)若情况紧急:数15秒心跳×4(注明“估算”)。✅第四步:记录核心信息(立即书写!)⚠️重要提醒:听诊的“能”与“不能”能做的:✅精准计数实际心跳(尤其当脉搏摸不清时)✅初步判断心跳是否整齐(规则vs不规则)✅记录心音强弱(如“声音特别响”)不能做的(需专业医生):❌诊断具体心律失常类型(如区分房早/室早)❌识别心脏杂音或结构异常❌替代医疗级检查(如心电图)家庭听诊核心目标:不是自我诊断,而是为医生提供发作期关键数据!📋给医生的“心音情报报告”模板医生您好,孩子6月又发作3次,我用听诊器记录了以下信息:【发作1】6/2015:05-15:08心音计数:180次/分(1分钟完整计数),节奏快而绝对整齐孩子描述:“心脏要跳出来,头晕”诱因:玩拼图时突然发作缓解:屏气10秒后停止【发作2】6/1820:50-20:55心音计数:15秒35次→140次/分(估算),每5-6次就有1次“咯噔”停顿孩子描述:“心跳乱跳,像坐过山车”诱因:睡前刷牙时缓解:躺下5分钟后自停在听诊心率明显异常时,尽快前往就近的医疗结构进行即刻心电图检查。🔐安全警报:出现这些情况立即急诊!即使曾检查正常,若发作时伴随以下情况,马上拨打120及立即就医:⚠️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或抽搐⚠️嘴唇/指甲发紫⚠️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装备建议:家庭听诊器选购推荐:单面听诊器(约50-100元),轻便易操作避坑提示:勿买玩具听诊器!选择医疗级材质(如Littmann基础款)您耳边的每一次“lub-dub”,都是孩子心脏发出的摩尔斯电码。当精密仪器沉默时,您记录下的心音节拍,就是医生破译“隐身的心律失常”最珍贵的密码本。家的温度,终将让那些藏匿的心跳无所遁形。
邵魏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22日27
0
1
-
孩子心跳快慢揪人心?居家监测心率,请收好这份“安心指南”
孩子发烧了、咳嗽了、或是玩耍后满脸通红…许多关心则乱的家长会立刻拿出智能手表、指尖血氧仪甚至听诊器,紧张地盯着那个跳动的数字——心率。一旦发现超过100次/分钟,或者低于60次/分钟,焦虑感瞬间飙升:“这正常吗?是不是心脏出问题了?”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心率数字的绝对值常常会“说谎”。学会科学、理性地居家监测孩子的心率和心律,才能守护孩子健康的同时,也守护好我们自己的“平常心”。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心率天然比成人快,且变化范围大得多。试图用一个固定的“正常范围”(比如成人常用的60-100次/分钟)来套用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是最大的误区,也是焦虑的主要来源。1.年龄是决定性因素:新生儿:心率通常在120-160次/分钟,哭闹时可达180次以上,睡眠时可降至100次左右。婴儿(1-12个月):静息心率约80-140次/分钟。幼儿(1-3岁):静息心率约80-130次/分钟。学龄前儿童(3-5岁):静息心率约80-120次/分钟。学龄儿童(6-12岁):静息心率约70-110次/分钟。青少年(13-18岁):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静息心率约60-100次/分钟。2.“正常”范围非常宽泛: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状态下,心率可以相差巨大,但都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孩子的心跳就像灵敏的仪表盘,时刻反映着身体的“工作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信号”:1.活动水平:活动/玩耍/哭闹:这是心率增快最最常见、最最正常的原因!肌肉需要更多氧气和能量,心脏自然要加速泵血。孩子跑跳后心率飙到140、160甚至更高,只要休息后能逐渐恢复,就无需担心。休息/睡眠:尤其是深度睡眠时,心率会显著下降。一个平时心率90的孩子,熟睡时降到55-65次/分钟,只要呼吸平稳、面色红润、无不适,很可能是迷走神经作用下的正常生理现象(尤其是较大儿童和青少年),不必惊慌。2.情绪状态:兴奋、紧张、害怕、焦虑: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放松、平静:心率自然回落。3.体温:发热:这是家长最常监测心率的情境。体温每升高1°C,心率大约增加10-15次/分钟。孩子发烧时心率达到120、130甚至更高,往往是发热本身引起的正常代偿反应,是身体在努力“散热”和“战斗”。重点应放在退热和观察精神状态上,而非单纯纠结心率数字。4.脱水:呕吐、腹泻、出汗多导致体液不足时,心脏需要加快跳动以维持血压和灌注,心率会增快。及时补充水分是关键。5.疼痛或不适:任何引起孩子疼痛或明显不舒服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心率加快。6.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治疗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可能引起心率增快。了解了心率变化的复杂性,居家监测时我们应该怎么做?1.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时机:工具: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显示脉率,基本等同于心率)、带心率监测的智能手表/手环(注意其局限性,尤其在活动时误差可能较大)、传统数脉搏(安静时相对准确)。时机:最关键的是在孩子安静休息至少5-10分钟后测量!哭闹、刚活动完、刚吃完饭、情绪激动时测的数字,参考价值低,更容易引起误判。对于发热的孩子,记录心率的同时务必记录体温。2.记录“静息心率”才有意义:把“孩子完全平静下来(比如安静看书、看电视、或刚入睡不久)”时测得的心率作为基准值记录下来。了解孩子平时的“静息心率”是多少,比死记硬背一个范围更重要。3.关注“心律”不仅仅是“心率”:规律性:心跳是否大致规律?偶尔一次“漏跳”或“早跳”在儿童中很常见,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且孩子无不适,通常无需紧张(可参考之前关于窦性心律不齐和早搏的科普)。4.与症状关联:孩子有不适吗?这是比数字重要一万倍的金标准!孩子是否同时感到:心慌、心悸(感觉心跳很重、很快、乱跳)?胸闷、胸痛?头晕、眼前发黑、晕倒?异常疲惫、精神萎靡、脸色苍白/青紫?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与发热或活动程度不匹配)?如果心率快/慢但孩子活蹦乱跳、吃睡玩正常,大概率没问题。反之,即使心率在所谓“正常范围”,但孩子有明显不适症状,也需要重视。5.观察“变化趋势”和“恢复能力”:发热时:心率随体温升高而增加是正常的。关注点是:用了退热药体温下降后,心率是否也相应下降?孩子精神状态是否改善?活动后:停止活动休息后,心率是否能逐渐下降(通常在5-20分钟内明显回落)?生病期间:随着病情好转,整体心率趋势是否在向平时静息水平靠拢?居家监测是为了安心,也是为了及时发现真正的问题。遇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就医:1.心率异常伴随明显症状:持续的心慌、胸闷、胸痛(尤其描述不清位置或尖锐痛)。头晕、眼前发黑、晕厥(意识丧失)。与发热程度/活动量极不匹配的呼吸极度困难、面色苍白/青紫/灰暗。精神极差、萎靡不振、叫不醒、烦躁不安难以安抚。小婴儿出现拒奶、呻吟、哭声弱、反应差。2.心率持续异常且偏离孩子自身基线太多:持续心动过速:在安静、不发热状态下,心率持续显著高于该年龄段通常的静息上限(例如,学龄儿童持续安静时>130-140次/分),且无法解释。持续心动过缓:在清醒、非深度睡眠状态下,心率持续显著低于该年龄段通常的下限(例如,较大儿童清醒安静时持续<50次/分),伴有乏力、头晕等不适,或婴儿清醒时持续<80-90次/分且状态不佳。3.心律明显不齐且有症状:感觉心跳“乱得一塌糊涂”、“停跳感很强”、“一阵一阵乱跳”且伴有不适。4.对常规干预无反应:例如,发热已退但心率仍居高不下且孩子状态差;补充水分后脱水症状改善但心率仍很快。5.家长感到非常不安或无法判断:相信自己的直觉,有疑虑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永远是正确的选择放下对“绝对数字”的执念:100次/分钟或60次/分钟,对于孩子来说,脱离了具体年龄、状态、情境,毫无意义。建立孩子的“心率档案”:在孩子健康、平静时,不同时间点(如晨起、午睡后、睡前)测几次静息心率并记录下来,了解他的“个人正常值”。症状是“金指标”,状态是“晴雨表”:孩子看起来怎么样?感觉怎么样?玩得怎么样?这些直观感受远比冰冷的数字更能反映真实健康状况。理解心率是身体的“响应器”:它是身体对外界和内部变化的反应,而非问题的根源(心脏结构正常的前提下)。治疗病因(如退热、补水、止痛)比盯着心率更重要。善用工具,但不依赖工具:监测工具是辅助,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你的细致观察才是核心。避免因频繁监测而加重自己和孩子的焦虑。寻求可靠信息,屏蔽网络噪音:不要轻信网络上千篇一律的“正常范围”,儿科问题请咨询专业儿科医生或参考权威儿科机构的科普。孩子的心跳,如同生命的鼓点,本就充满活力与变化。居家监测心率,初衷是关爱,莫让焦虑成负担。记住:儿童心率范围宽,年龄状态是关键。发烧活动必然快,深睡心率会下来。单看数字多误判,结合症状最可靠。活蹦乱跳不用愁,萎靡不适找医瞧。放下对“100”和“60”的过度紧张,学会在情境中解读心跳的语言,用科学的眼光和淡定的心态,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毕竟,孩子红扑扑的笑脸和旺盛的精力,才是健康最生动的注解。
邵魏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5日60
0
1
-
儿童心电图提示“加速性房性心律”:认知与科学应对
当孩子的心电图报告上出现“加速性房性心律”这样的诊断时,很多家长的心跳恐怕也要加速了——“房性心律”?听起来很严重的样子!是不是心脏出大问题了?先别慌!在儿童心电图检查中,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孩子,“加速性房性心律”其实是一个相当常见、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生理现象的心电图改变。它不是严重的心脏病信号,更像是心脏在特定状态下的一次温和“小跑”。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正常情况下,我们心脏跳动的“总司令”是位于右心房上部的窦房结。它负责发出规律的电信号,指挥整个心脏协调跳动,形成“窦性心律”。但心脏里还有“备用指挥所”,位于心房的其他区域(比如房室结附近)。当这些“备用指挥所”发出的电脉冲频率超过了窦房结(但通常不会太快,一般在70-130次/分钟),并且能暂时“接管”指挥权,让心脏跟着它的节奏跳几下到几分钟时,心电图上就会记录到“加速性房性心律”。“加速性”:指的是这个“备用指挥所”发出的频率比它平时快,也比此刻窦房结的频率快,但又没有快到异常的程度(一般不超过130次/分钟,远低于真正的房性心动过速)。“房性”:说明这个异常节律起源于心房(窦房结以外的区域)。“心律”:指它暂时主导了心跳。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和高度活跃的阶段。这个系统就像身体的“自动调节器”,控制着心跳、呼吸、血压等不受我们意识支配的功能。迷走神经张力高:儿童时期,尤其是安静休息、睡眠时,迷走神经的张力通常较高。迷走神经是植物神经中负责“减速”、“放松”的部分。对窦房结的抑制:高迷走张力会抑制窦房结的活动,让它发出的电脉冲变慢(心率变慢)。“备用指挥所”相对活跃:与此同时,心房内的某些“备用起搏点”对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不那么敏感。当窦房结被显著抑制变慢时,这些“备用点”就可能“脱颖而出”,以稍快的自身频率暂时接管心跳。良性“接管”:这种“接管”通常是短暂的(持续几次心跳到几分钟)、温和的(心率适度加快)、并且能自行转回正常的窦性心律。它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损害。简单来说:在孩子安静休息、特别是深度睡眠或屏气时,强大的“刹车”(迷走神经)让“总司令”(窦房结)慢了下来。此时,心脏内部某个“温和派的小队长”(心房异位起搏点)觉得太慢了,就暂时以它自己能接受的、稍快一点(但不过分)的节奏带着大家跳一会儿。等“总司令”缓过劲来或者“刹车”力度减小,指挥权又自然交回去了。这个过程是心脏自身调节能力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不需要担心!对于心脏结构正常、没有基础心脏病的健康儿童来说,偶尔出现的、短暂的加速性房性心律,属于良性生理性改变,是植物神经张力波动(尤其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影响下的正常变异。极其常见: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很多健康儿童都可能记录到短暂的加速性房性心律发作,尤其是在夜间睡眠、安静休息、或屏气时。与症状无关:孩子通常没有任何感觉(不心慌、不胸闷、不头晕),家长也观察不到任何异常。它往往只是在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偶然捕捉到。非持续性:它通常是短暂的,能自行终止,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影响生活:它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也不需要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学习或体育运动。孩子完全可以像其他健康儿童一样生活。虽然绝大部分是良性的,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观察或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发作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上记录到非常频繁的发作(一天很多次)或单次持续时间很长(比如持续数十分钟以上)。伴有明显不适症状:孩子明确感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与心电图捕捉到的加速性房性心律发作在时间上吻合。孩子有基础心脏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病史、心脏手术后等。心电图合并其他明显异常:如同时存在频繁的早搏(尤其室性早搏)、传导阻滞、ST-T波显著改变等。在运动或兴奋时反而出现:良性加速性房性心律通常出现在安静或睡眠时。如果孩子在运动、情绪激动时反而频繁出现,则意义可能不同。医生会综合评估孩子的整体情况(年龄、症状、有无基础心脏病、其他心电图表现、发作特点等)来判断这个“加速性房性心律”的意义。孤立地看这一个诊断,没有上述警示信号,几乎总是良性的。第一步:保持镇定!记住“良性”、“生理性”、“常见”这几个关键词。第二步:仔细看报告结论和医生建议。通常报告会写“加速性房性心律”。如果结论只提到这个,没有其他异常诊断(如“频发早搏”、“房颤”、“传导阻滞”、“ST-T改变”等),并且医生在报告或口头上没有特别指出需要关注,那大概率是正常的。第三步:咨询医生,但心态平和。如果报告是您自己拿到的,或者您感到不放心,请务必带上报告咨询孩子的儿童心内科医生。向医生描述:孩子做心电图时的状态(是安静坐着?刚哭闹过?睡着?)孩子平时有没有心脏不适的症状?孩子有没有心脏病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专业判断,并告诉您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或随访。第四步:观察孩子状态。重点看孩子日常活动是否正常?运动能力如何?有没有抱怨过不舒服?孩子的实际表现比一张静态心电图上的术语更能说明心脏健康。第五步:无需特殊处理,正常生活。如果医生确认是良性的,那就放下心来。不需要吃药,不需要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让孩子继续快乐地学习、玩耍和运动吧!心电图的职责是客观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只要捕捉到心房某个“备用点”暂时以稍快频率主导了心跳,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连续几个心跳),它就会如实报告“加速性房性心律”。报告它,不等于它就是疾病。这就像气象台报告“局部地区有小雨”,只是陈述一个观测到的事实,这场雨是否造成灾害,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地质、建筑、排水等)来判断。对于健康儿童的心脏来说,这场“小雨”通常是温和无害的。“加速性房性心律”在健康儿童的心电图中≈心脏的一次短暂、温和的“自主小跑”它主要反映了孩子活跃的植物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对心脏节奏的微妙影响,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生理现象。它不是心脏病,通常没有症状,不影响健康,也不需要治疗。家长最该做的:看到报告先冷静,结合孩子状态做判断,带上报告问医生,获取专业解答宽心田。请相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仅仅是孩子年轻、有活力的心脏在记录纸上留下的一个有趣而安全的“小音符”。
邵魏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15日42
0
0
-
多多的故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晕厥是小儿心脏专科门诊就诊的原因之一,但晕厥仅仅是一种症状描述,而不是一种疾病,引起晕厥的病因众多,心源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在众多疾病中,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晕厥占了较大的比例,本次分享的一例晕厥患儿就是其中的一个亚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首先,我们来看看多多的故事,多多来医院看病的时候已经10岁了,1年来反复出现了晕厥发作,发作前站立位,诉胸闷,后出现意识丧失,无牙关紧闭,无口唇青紫,无双眼凝视,无四肢抖动,无大小便失禁,持续5-6分钟自行缓解,缓解后头晕,心前区不适,发作前已进餐,反复发作了6次,既往体健,生长发育无落后,无晕厥及猝死家族史。来门诊就诊前已在当地医院做了一些检查,血象、血生化血糖、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颅脑磁共振、普通脑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晕厥呢?,入住医院后,进一步完善了床旁视频脑电图大致正常,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颅脑MRI+MRA+MRV:1.左侧脑室稍扩大,2.右侧椎动脉较左侧纤细;3.颅脑MRV未见异常。通过这些检查,我们基本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晕厥发作,儿童晕厥管理专家共识建议反复发作不明原因晕厥,需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明确诊断。晕厥的疾病谱包括以下: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图很快,直立倾斜试验完成了,基础倾斜试验阴性,药物倾斜试验阳性,多多检查过程中发现60°站立出现胸闷,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最快168次/分,提示直立倾斜试验阳性,临床考虑POTS。POTS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呢?有哪些危险?怎么样诊断该疾病,又有哪些治疗手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体位性心动过速。体位性心动过速(posturalorthostatictachycardiasyndrome,POTS)是直立不耐受的一种亚型,患儿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的10分钟内心率显著增加,同时伴有直立后头晕、胸闷、头痛、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出现晕厥发生。POTS的发生机制包括以下方面:1.中心血容量的绝对和相对下降:直立后心脏的静脉回流不足导致中心静脉压下降。2.血管张力下降:血管活性物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异常3.肌肉泵功能障碍:静脉瓣功能障碍或先天性缺如影响肌肉泵功能发挥。4.心脏质量下降:左心室质量比降低。5.心血管神经反射异常:6.其他:大脑有效灌注下降,自身免疫异常、基因异常。POTS的临床症状有这些表现年长儿多见,常有持久站立、卧位置转为站立、精神刺激或闷热环境诱发,症状持续数年,多数自限性。主要表现为站立或久站时头晕、眩晕、胸闷、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头痛、恶心、呕吐等;少部分患儿长出气、心悸、多汗、乏力等,卧后症状消失,情绪紧张、激动、久站及闷热环境中加重,加重时间多在晨起及精神刺激后。POTS的诊断依赖直立倾斜试验患者在安静、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平卧10分钟,监测平卧安静时心率、心电图及血压,随后站立10分钟,监测心率、心电图和血压。阳性标准为平卧心率正常反射,在直立试验或倾斜试验10分钟内心率增加≥40次/分和心率最大者达到标准(6-12岁儿童心率>130次/分,13-18岁儿童心率>125次/分),同时收缩压下降幅度小于20mmHg,舒张压下降幅度小于10mmHg,伴有直立后头晕、胸闷、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严重出现晕厥症状。POTS的治疗有哪些呢?1.健康教育: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长时间站立、过度通气、高温环境、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饮水不足、感染等。2.基础治疗:补水和食盐:每日补液2-3L,10-12g氯化钠,该项治疗适用于24小时尿钠含量低于124mmol或体重指数<18mg/m2的患者。3.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包括直立训练,每天靠墙站立训练,时间由少到多。皮肤自主神经锻炼可采用干毛巾反复擦拭前臂掌侧面或双下肢内侧面,每次5分钟,每日2次。4.运动疗法:有氧运动:慢跑、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5.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吡啶斯的明、去氨加压素、奥曲肽等,如需使用请咨询专科的小儿心血管医生。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普号2025年02月07日67
0
0
-
10岁孩子心率116次正常吗
朱耀斌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2月07日40
0
2
-
儿童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
张仪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19日126
0
5
-
儿童心率突然增快的常见原因
江博士健康号~助健康完美祛疾病苦痛2024年09月16日181
0
9
-
心率快要注意这种病---β受体功能亢进症
近期,以“心率快”就诊的孩子日益增多,心率快需要注意是心源性疾病或心外性疾病,今日介绍一种临床多见的心脏功能性疾病--β受体功能亢进症。β受体功能亢进症是机体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正常而β受体对其刺激过度敏感致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和心输出量增多等心功能亢进状态,由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衡,亦伴随精神症状,且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效果良好。可见于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女孩多于男孩。本病多以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等为主要表现,胸痛表现多为刺痛,青春期儿童可有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焦虑等一般神经系统的症状。病初心脏查体心率快,余查体无明显异常。但长期存在心率快表现,可引起心脏扩大,听诊第一心音亢进,部分可闻及心脏杂音。1、常规心电图:多为窦性心动过速,伴有ST-T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或T波倒置等)。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全天平均心率增快,为窦性心律,可见ST-T改变。3、心脏彩超:病程长,长期处于心脏高输出状态后,可出现右室增大等表现。4、氨酰心胺试验:服用普萘洛尔后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及ST-T改变可恢复正常。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除外了心脏器质性疾病后,方可诊断。1、一般治疗:保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情绪激动等诱因,平日注意休息。2、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或有并发症者,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可缓解症状。避免焦虑等情绪因素后,症状控制后可酌情减停药物。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氨酰心胺试验1、实验意义氨酰心胺试验是一种药物负荷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心脏在药物刺激下的反应,以此评估心肌的功能和代谢,可以使功能性ST-T改变恢复正常,心脏病患者应用阿替洛尔后并不能使心肌缺血改善。以此来鉴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ST-T改变与心脏病病变引起的ST-T改变。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判读1)阳性:用药后心电图ST-T改变完全恢复正常2)阴性:用药后心电图ST-T改变部分恢复、无变化或恶化;阴性改变大多数为器质性ST-T改变,说明有心肌炎等心脏病的可能,但应除外缺氧、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循环过重、过度换气、洋地黄药物等的影响。
江博士健康号~助健康完美祛疾病苦痛2024年08月19日433
0
3
-
11岁女童心率一百二三,彩超、血化验、动态心电都没查出问题,怎么办?
赵亮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08日65
0
2
-
3岁病毒感染后心肌炎,6岁甲流发烧心律不齐,多项检查,左后分支室速。感冒好,就好了。一发烧心律就不齐
朱耀斌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06日56
0
0
相关科普号

张宏涛医生的科普号
张宏涛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心脏外科
427粉丝6.3万阅读

陈丹丹医生的科普号
陈丹丹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
229粉丝564阅读

付锦华医生的科普号
付锦华 主任医师
北京嘉禾妇儿医院
妇科
2.2万粉丝140.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李小梅 主任医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小儿科
小儿心律失常 401票
预激综合征 70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1票
擅长: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射频消融治疗、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晕厥、ICD治疗,及其他儿童心血管疾病。 -
推荐热度4.7江河 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心血管内科
小儿心律失常 214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4票
预激综合征 14票
擅长:1、精通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2、擅长儿童早搏、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肌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心源性晕厥等诊疗;3、擅长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分析、遗传性心脏病基因报告解读;4、擅长儿童心肌病、川崎病、高血压等常规治疗。 -
推荐热度4.0戴辰程 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 小儿心脏中心内科
小儿心律失常 89票
预激综合征 16票
房间隔缺损 10票
擅长:1 儿童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治疗 2 永久心脏起搏器、心脏同步化治疗及植入性除颤仪(ICD)植入 3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的介入治疗 4胎儿心脏畸形及心律失常咨询